熊麝散仅二味药组成,以熊胆0.9~1.5克,麝香0.03~0.06克,为末,视病情轻重酌量化服,每天1剂,以2~3剂为度。其主要功效为清热泄毒,通壅开窍。熊胆苦寒无毒,功能凉血、退热、清心、平肝,开郁结,泻风热;虽一般以其主肝胆热,但李时珍指出其亦入“手少阴、厥阴”,故专治小儿热盛神昏,急惊痰热之重证。麝香苦辛香温,善能通经、开窍、透骨、解毒、定痰惊、辟秽浊,临床以之主清窍蒙蔽,有振神回苏之力。然缪希雍认为,“凡邪气著人,淹伏不起”者,用之可使“自内达外”,“邪从此而出”,即杨时泰所谓“用之为开关夺路”也。故两品合用,于温毒深伏,邪壅心膈,有直入开壅、解热泄毒之能。每能于一二天内,扭转危局,由险入夷,其功伟矣。
然本方之制订,乃据《内经》:“诸热瞀瘛,皆属于火”之理论,以作急救之用,必须根据辨证,慎重选择适应病例。因本方之力在大解热毒,张璐认为,熊胆之性,“凡实热之证,用之咸宜,苟涉虚象,便当严禁”;而麝香之用,杨时泰也指出“但贵中节而投,适可而止耳”。原则上不超过3剂。盖苦寒香窜,不可久用,唯应中病即止。临床观察,审慎用之,未见一例有副作用。此亦熊麝散之安全性也。
又牛黄、至宝、紫雪、抱龙等丸剂,亦能清热解毒,镇痉开窍,似与熊麝散殊途同归,但临床应用前述丸剂无效时,熊麝有其独到之功。我认为可能可能是紫雪、至宝之类所配伍的药物较多,治疗范围较广,而熊麝则集中于清火解毒,开郁除壅,故力专而效高矣。
例1周某女25月住院号:病史摘录:患儿因咳嗽气喘二周、发热一天,于年2月17日入院。体检:气急明显,两肺较多干湿啰音,白细胞多次在~/mm3间,胸透为二侧支气管肺炎。入院后予多种抗生素,继之出疹及高热,西医诊断为腺病毒肺炎,于3月2日请中医会诊。
3月2日初诊:高热二周不退(40℃以上),咳逆喘促,鼻翼煽动,泪汗全无,睡中惊惕,口唇焦裂,便秘尿赤,皮诊旬日,舌边红绛,苔心黄腻,脉数肢凉。是热郁肺胃,恐其逆转。亟须清肺泄热以解温毒。处方:麻黄2.4克杏仁6克生石膏30克生草2.4克生黄芩9克川连2.4克生山栀9克连翘9克银花9克茅根30克鲜菖蒲4.5克钩藤6克另紫雪丹1.8克熊胆1.5克化服1剂
3月3日二诊:今热较和(38.6℃),气缓肢温,然泪汗仍无,便秘尿赤,舌绛苔黄。温毒未解,续以原法。上方去紫雪、菖蒲、钩藤,加蒌仁12克,炒莱菔子9克,仍用熊胆1.5克,加麝香0.06克,1剂
3月4日三诊:热度初净,神色亦振,腑行二次,咳爽气缓,疹点渐隐,胃气已和,苔化舌红而润,症势由险入夷,续以清肺养胃。
小儿腺病毒肺炎,在证候所见,为邪留肺胃,或传心营,其势急重。复习古训,临症体会,似属温毒之证。据文献记载,王叔和首先提出“温毒”的病名,《伤寒序例》云:“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近人谢观指出,温毒为伏毒与时热并发所致,其症多见心下烦闷,呕逆咳嗽,狂乱燥渴,咽喉肿痛,谵妄下利等症,亦有面赤发斑者。并认为温毒“最为危险”,宜大解热毒为主。除发斑另有专方外,主以三黄石膏汤、白虎加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实践经验表明,像病毒性肺炎这类“温毒犯肺”的病症,在发病上有其特殊性。凡感之深者,中而即病。四季均可发生,虽以冬春两季为多见,但并非是四时温病之冬温、春温。尤以小儿筋骨脆弱,脏腑娇嫩,感后毒势鸱张,邪不易化,确是险症。其治疗非汗下所能解决,而用一般的辛凉疏解、清热化痰之品,势必无功。
以其未有发斑,前贤所制之解毒化斑诸方亦不适合。为此,在大解热毒的指导思想之下,配合汤剂,特制熊麝散作为本病“急则治标”的专药。
例2陈××,男,11个月。主诉:风痰阻肺,咳逆气急,高热一周。诊查:面色苍白,惊厥抽搐,角弓反张,便下粘滑,小溲短赤。舌红苔厚腻干燥。辨证、治法:温毒痰热化风,病势危急,姑拟豁痰制惊。处方:钩藤4.5g(后下),明天麻3g,天竹黄6g,鲜菖蒲4.5g,胆星3g,连翘9g,白附子4.5g,炙苏子6g,桔梗3g,橘红3g,橘络4,5g,琥珀抱龙丸一粒(一次化服),1帖。
二诊:药不应症,痰热秽浊壅阻未化,仍以豁痰开窍,以制其惊。原方去连翘、橘红、橘络,加川黄连、郁金,续进1帖。至宝丹1粒(一次化服)。
三诊:服药二帖,壮热不退,四肢厥冷,更见昏沉嗜睡,痰多咳逆气促,舌红苔薄口糜,便下泄利。温毒内扰膻中,已成闭脱之势,亟须清火解毒开窍。
处方:葛根9g生黄芩6g川黄连2.4g生石膏30g(先入)银花9g生甘草3g钩藤45g(后下)橘红3g天花粉9g。另用熊胆1.5g麝香0.09g(化服)1帖。
四诊:昨加服熊麝后,毒从便下,热势稍和,项脊较软,四肢转温,神志已清,气促亦缓。虽温毒未曾尽撤,病势已由险化夷。拟原法主之。
处方:生石膏30g(先入)知母6g甘草3g粳米30g黄芩6g黄连1.5g竹叶6g天花粉9g另用熊胆0.9g麝香0.03g(化服)1帖
此后热清恙和,唯肺气未复,先后以补肺阿胶汤及六君以收全功。
按:本例西医诊为腺病毒肺炎。初以清热豁痰、镇痉开窍,未见缓和。三诊时改用熊麝合葛根芩连加石膏主之,一剂其热即退,改变险象。考抱龙、至宝亦为清热解毒、凉心豁痰之品;但本病则因温毒壅盛,犯肺蒙心,化风抽搐,故以熊胆凉心平肝,麝香开结解毒,合白虎清其肺胃实热。药症既合,效如桴鼓。最后清调而安。
例3韦某女10个月住院号:(外院会诊)病史摘录:患儿因发热咳嗽气急5天,于年11月12日入院。体检,体温39℃~40℃,面色苍白,呼吸气促,白细胞/mm3,中性40%,淋巴50%,胸片示支气管肺炎,心电图呈心肌损伤、缺氧。经用多种抗生素、激素、毛地黄、输血等治疗,病情不解,请求会诊。
11月18日初诊:患儿高热不退,已有旬余,咳逆气急,痰稠不活,便下秘粘,小溲尚通,腹软肢温,舌绛无苔,唇裂干燥,脉象急数。幸神气尚清,但涕泪均无。是温毒恋肺,热盛耗津。亟须救阴增液,兼解温毒。处方:鲜生地30克元参12克麦冬9克知母6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生草3克陈粳米15克(包)葛根6克生黄芩4.5克川贝2.4克花粉9克另熊胆1.5克麝香0.06克研细分二次化服1剂次日又连一服11月20日二诊:热势稍缓,咳减微汗,腹胀便多,小溲似少,面白神萎,唇燥痰稠,舌绛光红,脉象数软。温毒内恋,气阴耗伤;微见转机,殊未脱险。原法增损,救阴解毒。处方:西洋参6克(另炖)鲜石斛12克花粉9克川贝4.5克元参9克鲜生地30克香连丸2.4克(包)白茅根30克活芦根30克甘草3克天竺黄6克另熊胆0.9克麝香0.03克化服1剂11月21日三诊:热度已和,腹部亦软,温毒已得出路,气阴则见大耗。面色?;白,睡时露睛,呼吸急促,唯有痰声,大便粘溏,矢气较多,小溲尚可,涕泪仍无,舌光干燥,脉象虚软。正弱不支,亟须扶元。兹拟生脉加味。处方:西洋参3克(另炖)移山参9克五味子3克麦冬6克甘草3克生地18克芦根30克川贝4.5克竹节白附子4.5克天竺黄6克1剂服后迅得恢复,热净咳止,诸恙渐安,旋即痊愈出院。
例4沈某男13个月住院号:(外院会诊)病史摘录:患儿因发热四天、出疹二天、气急一天,于年5月20日入院。检查:营养不佳,神萎气急,皮疹稀少,右肺湿啰音,胸片两侧云雾状阴影。尿检:脓球多。
诊断:麻疹肺炎,并发尿路感染。入院后予多种抗生素、激素及输血等治疗,中药曾服麻杏石甘、犀羚及牛黄、至宝之类,未见好转,热度持续不退20天,请求会诊。
年6月7日初诊:痧后三周,疹发不透,头面两颧未明,痧回热毒内攻,高热持续39℃以上,痰声辘辘,呼吸急促,烦躁啮指,大便泄利,小溲尚通,两脉滑数,舌绛苔黄,指纹青紫,直通三关,形气渐耗,邪毒深陷,症热危重,当防痉厥。姑拟凉血解毒,清热安神。处方:葛根6克柴胡3克生黄芩9克川连2.4克青蒿9克煅龙齿18克丹皮9克红花4.5克鲜生地24克淡竹叶6克川贝4.5克另熊胆1.5克麝香0.06克研细分二次化服1剂6月8日二诊:热度初和(37.5℃),涕泪已有,似得生机,尚未稳定,大便溏薄,舌绛脉细。续原方及熊麝散1剂。
6月9日三诊:昨夜热度陡高(39℃),复呈烦躁,咳嗽有痰,便溏溲少。是毒陷甚深,仍虑有变,再拟解毒泻热,清肺安神。处方:桑叶9克枇杷叶9克青蒿9克川连2.4克葛根6克生黄芩6克花粉9克煅龙齿30克竹茹6克茯神9克另熊麝散化服2剂6月11日四诊:昨晚下宿矢甚多,是邪毒已得出路,热势遂缓,神宁形安,胃动思食,小溲转长。但腹虽软而微满,痰咳未罢,舌苔带腻。是余毒里热未清,饮食宜少量多餐。治拟清肺胃而熄余烬。处方:鲜沙参12克青蒿9克川贝4.5克竹茹6克橘红3克桑叶9克枇杷叶9克花粉9克生炒谷芽各9克紫菀6克竹叶4.5克2剂此后以清肺和胃,诸症皆愈,于6月17日出院。
本文转载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延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出版
董氏儿科是我国海派中医儿科的主要流派,历史渊远,至今二百多年,门生遍及全国,医术蜚声海外。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深得同仁尊重,特别是第四代传人董廷瑶教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原馆长、被誉为当代中医儿科泰斗,更是创立了一整套儿科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并通过其传人和学生不断得以发扬光大,为婴幼儿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小儿肺炎临床表现的类型很多,在各种不同的类型里,通过辨证论治及中西医间的合作,可有一定疗效,恕不赘述。今特提出讨论的是西医诊断为腺病毒的肺炎。这类肺炎,抗菌素多不起作用,高热持续不退,咳逆气急,病程迁延;检验白血球不高,胸片阴影较淡而呈片状,在治疗过程中,给以一般的宣肺泄热、清里解毒的常法处理,疗效不显,且往往变化复杂,产生不良后果。董老精思殚虑,另觅方药,创制了熊麝散(为熊胆、麝香二味研匀),开水化服,应用以来,疗效显著,多数病例服后一天开始退热,气急和缓;重者三天内热退,气和咳爽,病情就安,屡用屡验,有救死回生之效。
近年来部分医者“用中草药可以完全替代熊胆粉”的见解犹如坐井观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