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督脉的循行路线及其功能
督脉的循行路线,据《内经》记载:一、“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会阴部)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二、“与太阳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至股中,下循膂络肾”。三、“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四、“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中央”(《素间·骨空论》)。《难经》则指出“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甲乙经》。引此,于“脑”字下尚有“上巅、循额、至鼻柱”。
《内经》除指出督脉“侠脊”外,还重点述及其分支有少腹上行,与任脉循行之道重叠,盖因冲任督并起于胞中,一源三岐,名虽异而体实一。故滑伯仁云:“任督二脉…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十四经发挥》)
由于督脉起于肾下胞中,下连于内外生殖器官,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经气贯注上下,朝会十二经脉,总督一身之阳,故称“阳脉之海”。其生理功能,约之有如下数端:
1.维护阳气,卫外御邪:《灵枢·禁服篇》云:“审察卫气,为百病母。”指出外邪之中人,必因阳(卫)虚而卫外不固,病邪始由皮毛而入于络脉,从经脉而内传脏腑。足太阳膀胧经主一身之表,它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其卫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而肾气之运行,则与督脉经气的转输息息相关。同时督脉和足太阳膀胧经同起于目内眦,二经又在风门交会,也决定了督脉的经气运行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卫外功能,督脉通,督阳振,则阳能卫外,腠理致密,以御外邪之侵袭。故张洁古云:“督脉,其为病也,主外感风寒之邪”,实有所据。
2.敷布命火,温煦脏腑:命门属肾,水火既济,《难经》云:“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张景岳将命门之火,称之“元气”,命门之水,称之“元精”,认为“五脏之本,本于命门,神气之本,本于元精”。将命门之火的作用,喻为灶底之火,“少一炬则迟化一顷,增一炬则速化一时”。说明命门真火对脏腑生理活动的重要性。近人秦伯未更具体地指出:“命门是生命之根,包含真阴真阳,产生动气,通过脏腑、经络、达脑,通骨髓,走四末,温皮肤腠理等,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上起着主导的作用。”然而命门动气,须与督脉之气相结合,才能发挥力量,故可认为命门功能,实际上是督脉之气与肾中动气相结合的综合功能。
3.转输阴精,养脑益髓:命门属肾,有藏精系胞之功能,而督脉通髓达脑,是输转精气的重要径路。《内经》云:“脑为髓海。”又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篇》)张景岳解释脑髓与肾精的关系时指出:“精藏于肾,肾通于脑,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诸髓皆属于脑,故精成而脑髓生。”(《类经·经络类》)可知脑髓赖肾精充养,始能亏而复盈,而脑髓之间的联系,又赖督脉经气之转输与灌注。《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溢干。”即概括了肾精虚衰之证。
4.参与生化,运行营气:营气出于中焦,为脏腑经络重要的营养物质,其运行径路,据《灵枢·营气篇》记载,始于肺,终于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鼻之外窍)。其支别者,上颧循巅,下项中,拐脊入张、是督脉也”。然后前络阴器,循任脉之道,入脐上腹,入缺盆,下肺中,复出于手太阴经。任督直接参与营气的运行,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十二经发挥直接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营气的生化有重大影响,尤其是督脉,气化作用更为突出;营气虽生于后天水谷之精微,而根于先天之阴阳,“精血同源”,“阳生阴长”,虚劳血亏诸证,补脾养血无效者,益肾通督多可获验。许学士所谓:“补脾不如补肾”,亦可从此点获得理解。
二、督脉的病理及其证治
《灵枢·经脉篇》指出:“督脉为病,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其为病牵涉面相当广泛。兹以虚实为纲,将其主要病机及其证治,约述如下.
1.经气阻滞:督脉经气阻滞多属实证,所包者较广。例如:外感风寒致督脉为病。《伤寒论》:“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指出外感风寒之邪的桂枝汤证,服桂枝汤本应自解,而反烦不解者,乃系太阳经气郁热不得发泄之故,刺风池(足少阳、阳维交会穴)、风府(督脉、阳维交会穴),俾得督脉通畅,则诸阳之气得泄,有助于尽快祛除太阳之邪。这可谓仲景注重通调督脉之一例。
《素问·风论》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外邪由督脉上犯脑部的见症为头痛难忍,项背怯寒,脑户穴冷。刘河间制“神圣散”,方用葛根、麻黄、细辛、藿香等分为末,薄荷、荆芥汤下。方中以葛根舒挛,细辛止痛,《得配本草》云“细辛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二味引麻黄、藿香等直透脑部,共奏祛风散寒定痛之功,临床用于风寒头痛有效。更有“真头痛”者,全脑连齿皆痛,手足寒至节,乃大寒犯脑,内至骨髓,前人认为“旦发夕死”。《医碥》说:“治此证宜急与黑锡丹,灸百会穴,猛进参、沉、乌、附,或可生。”亦是大补命火,通督升阳之治法,可供参考。
破伤风乃风邪乘外伤破口由内传经络,往往由督脉而侵犯大脑,其证寒热间作,牙关微紧,甚则发痉,与《难经》“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内论述近似,故通督祛风,为治疗之关键。著名成方玉真散(防风、南星、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方中羌活、防风等均能通督脉,引诸药散风定痉,故治此证有效。
督脉又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于巅顶,故当肝火内动,肝风僭越,最易引起督脉病变。为中风一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喎,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究其病机,不外阴阳偏胜,气血逆乱为本,风火交煽,痰气雍塞为标,即《素问·调经论》所谓“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故治中风,一般以潜降镇摄为要旨。查阅《千金方》竹沥汤,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者,方用竹沥、生葛根汁、姜汁三味;《外台秘要》引许仁则疗诸风病的“生葛根三味汤”与此方大致相同,《普济本事方》亦引《千金》此方治中风。可见前人对葛根治中风之倚重。但后世对此颇多议论,如张山雷说:“《外台》、《千金》以此方治诸风,为内热而设,其时未知气血上升为病,以清胃热,固是古人常法,然今既悟彻气血上菀之理,则葛根挟上升之性,必非此病针对之药。”(《中风斟诠》)细考葛根性能,《别录》称其“大寒”,《本经》谓主“呕吐”,可见其有镇静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葛根有解热和降低血糖作用,又有温和的降压作用和改善脑循环及外周循环的作用,治高血压脑病,对改善头痛、眩晕、耳鸣、项强、肢体麻木等症状效好”(《中药学讲义》)。结合张仲景用葛根汤及桂枝加葛根汤治痉病,颇能发人深思,葛根用治中风之证,似可从其宣泄督脉郁热,从而发越诸经风火,以安大脑的作用来认识。然否?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外感急性热病,高热痉厥,多取虫类药物,通督护脑,如全蝎、蜈蚣,对控制抽搐惊厥有明显效果,取其通脑熄风,颇为临床医家所赏用。善用虫类药的挥铁樵,仿唐人立方之意,制“安脑丸”治疗脑膜炎,沿用有效,方中颇多通督之品,亦可为督脉实证治法之借鉴。
2、经气亏虚:《素问·通评虚实论》云:“精气夺则虚。”盖虚劳之证,不比精与气虚两端。对久病耗伤精血者,决非单用草木药所能奏功,而于用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督脉,滋生精血,不仅可以调整阳气虚衰,且对真阴久久不复者,有从阳引阴之妙。常用药物如鹿角片、鹿角胶、鹿茸,羊、牛、猪脊髓、枸杞子、雄羊内肾等。景岳右归丸、《证治准绳》龟鹿二仙胶,治虚劳损及肾阳,以及何廉臣纳肾督丸治劳损喘哮累发,均为温养命火,通补督脉之良方,用之对症,每奏奇功。
久痹不愈,耗损精血,亦宜滋填肝肾,通补奇脉,参以虫类搜剔。如王洪绪所创之阳和汤,本为主治阴疽而设,它以鹿角胶、大熟地伍以麻黄、肉桂,通督和阳,散寒解凝,用治顽痹,疗效亦佳。根据这些启示,我们在临床上辄以鹿角片、鹿角胶、鹿衔草、巴戟天、肉苁蓉等益肾壮督为主,辅以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炙蛤蚧等祛风通络、化瘀镇痛之品,用于阳虚久痹,颇能应手。
泄泻日久,不仅伤阳,抑且伤阴,驯至奇阳不升,八脉不固,多有不耐桂、附刚愎之剂者。叶天士治肾虚瘕泄,用温润阳药,走入奇经,以升督阳而固下焦,殊堪效法,临床常以鹿角霜、赤石脂、熟地、巴戟天、琐阳、肉苁蓉、菟丝子、沙苑子等为主,腹痛者加茴香、当归,肛坠者加黄芪、升麻,多可取效。此法推之于久疝,脱肛等症,疗效亦较满意。
通补督脉,还能治久热不退。《素问·病能篇》用泽泻、术、麋衔(即鹿衔草)治“身热懈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的“酒风”,后世释《内经》者,多以泽泻渗利湿热,白术健脾止泻,鹿衔草祛风湿作解,似未尽善。考鹿衔草能补任督精血,为通补督脉要药,临床应用大剂鹿衔草(30~60克)治久痹低热缠绵,颇有效验,并能降低抗“O”,可见《内经》用治“身热懈堕”,非仅为祛风湿而设。已故名医程门雪,用鹿角与白薇相伍,治无名发热,二味一通督,一入任,阴阳燮理,寒热自罢,亦能发人深省。
《脉经》指出:“督脉为病……大人癫病,小儿风痫。”“五痫神应丸”以白附子、半夏、乌稍蛇、全蝎、皂角、白矾、蜈蚣、僵蚕、辰砂、雄黄、麝香、姜汁糊丸(《类证治裁》),选用虫药和麝香、白附子等直透督脉经气,缓解挛急,配合化痰宣窍之品,对控制痛症发作,确有一定的作用。若痫病久发,督脉空虚,则应以填补为重点。清末名医蒋宝素认为:“癫痫乃先天不足,生气之原不振,为痰蔽障所致,用熟地、紫河车、人参、胆星、化州橘红、鹿茸、木瓜、黑沉香等为治,颇有巧思,值得借鉴。
陈士铎云:“任督二脉为胞胎之主脉,无则女子不受妊,男子难作强以射精。”说明督脉关系人身之生殖机能。故凡女子宫冷不孕,男子精冷无子,悉宜温补督脉。他如遗溺失禁,常见于老人、虚人、妇女产后,多系精血交损,下元不足,一般用鹿角霜、龟板、龙骨、牡砺、桑螵蛸、家韭子、菟丝子等升固奇脉,可以奏效。久淋不愈,尤宜突破“淋无补法”的成规,《医碥》鹿茸丸(川牛膝、鹿茸、五味子、石斛、菟丝子、附子、川楝子、沉香、磁石、官桂、泽泻,治肾虚劳淋,温煦督脉,往往获验。
小结
督脉与冲任并起胞中,以阴为基,以阳为用。其病虚是其本,实是其标。虚证由肝肾精血亏损所累及,实证由外邪侵袭或内风变动所导致。至于久病经气亏虚,瘀滞留着,经气运行受限,则为本虚标实之候。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命门阳气赖督脉敷布十二经,既有卫外作用,又能温煦经脉。通补督脉则回阳,通泄督脉则除热,可见督脉之气有调节十二经气盈亏的重要作用。
督脉参与营气的运行和生化,其气化作用,关系到营血的生成。因此,通补奇经,对慢性久病的治疗,具有特殊意义。
督脉与大脑发生直接联系,通补督脉,有助于脑力衰弱的恢复;通泄督脉,是防治外感高热及中风、惊厥等症的重要环节。
(朱步先协助参理)
往期精彩回顾
陈继明:陈继明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经验体会
伍炳彩: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体会
伍炳彩:试析《金匮要略》对血分湿热的论述及与气分湿热之异同
王振云:黄利兴从血分湿热毒论治银屑病验案2则
赵明锐用桃核承气汤经验
张景岳“求汗于血”解
陈继明谈奇经之冲任管窥
本文来源
陈继明.督脉初探[J].江苏中医药杂志,,(第2期)。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