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上,痰是机体相关脏腑或通道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作为继发性病因,它是多种因缘和合后产生的果,这个果又可作为下一阶段病患的因。
痰有无形、有形之别,广义、狭义之分,痰的“象”也变化多端,时而面目清晰、时而轮廓模糊。
一、痰的分类
1.狭义之痰:狭义之痰即视之可见,闻之有声之痰。或咳吐而出,或呕恶而出,或停于喉而未出,就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痰。
.广义之痰:包括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
(1)有形之痰:有形之痰指的是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有形的实质之痰。
视之可见:即咳咯、或呕吐而出者。
若痰白清稀,属寒痰;
痰黄粘稠,坚而成块,属热痰;
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者,属湿痰;
痰少而粘,难于咯出者,属燥痰;
痰清稀而带泡沫属风痰。
实质是可见之痰分别兼见寒象、热象、湿象、燥象、风象的据象推因。
闻之有声:即闻喉中有痰鸣声,至于痰之属性,则需视全身或局部兼象而定,如见舌红,苔黄,脉数,就算见不到痰质、痰色,亦可初定为热痰。
触之有形:即可触及痰核类物,多为软性结块或包块状物,可有一定的活动度,如瘿瘤、瘰疬、痰核、乳癖、流痰、阴疽、流注或现代病名中的脂肪瘤,某些囊肿等。这类病证用化痰散结药往往有效,反过来以效应符号--痰来命名。
()无形之痰:是指由痰引起的一些症状或体征,如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识昏胡,癫狂等,虽看不到有形质的痰,但以化痰药治之则效。
因无形质可征,故称无形之痰,本质上仍是据效而名“因”。它与有形之痰相似之处为多见滑腻舌苔,脉多滑。
二、痰的本质-象
以象归纳,视之可见者为“见乃谓之象”,闻之有声、触之有形者为“感乃谓之象”,而无形之痰与触之有形者又有共同点,即据“效象”而命名。
一言以蔽之,凡以化痰药治之有效之病,统一用“痰”这个符号来概括。因此,中医的“痰”,本质上是一个以“见象”、“感象”、“效象”为据的符号式病因。
当然,有效,不等于全效,各种痰病,以化痰药治之,有的效显,有的效隐,有的效速,有的效迟亦属自然。
符号式病因于现代人看来或许有点难以理解,但若平心静气地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看古人,您又不得不佩服这可能是一种不失聪明的做法。
因为病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
现代医学较擅长的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等因果较分明的病,如感染性疾病。若碰到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之患,则常为之挠头,更何况这里还没有把“缘”放进去,若“缘”一加入,则复杂的因-缘-果关系纠缠交织,讲究精确的还原分析方法面对此局,那只能叫一个纠结!
像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这些常见的慢性病我们见过有几个能治好的?多半是仅能控制而已。
Why?
因为这些正是多因之果之病,其因-缘-果纠缠互结,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条条大道又如迷宫,您就是不知道具体这个病人走的是那一条道。治疗方法就是在主要通道围追堵截,却难以找到准确的方法让他去不了罗马。
而中医符号式的“痰”,本质上是以效命名,对“果”有效,从逻辑上来说,则对引起此果的“因”、“缘”也当有效,因为是“因”、“缘”的共力产生果,既然因-缘-果关系纠缠交织,难以将之完全明晰,则不如将之简化,以“痰”之一字概括这种“因”、“缘”、“果”复杂的统一体。这也符合中医一贯理性实用,,以效为的的价值取向。
对千头万绪纷纭、千丝万缕纠缠的问题,西方人的态度是寻求纯粹的知识,如果今天疏不清,明天再疏,这一代理还乱,下一辈再理,上穷碧落下黄泉地穷根究底,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似乎更能体现。
而东方人的心性则
燥胜则干。无水则燥,燥为干涩乏津之证。燥邪为患,必伤津液,继耗阴血,。从脏腑而言,燥淫所伤,先烁肺津成肺燥;次灼胃液则为胃燥;肺胃津亏又可传入下焦肝肾,涸竭津血,以致肝阴不足,肾阴干涸。《医门法律》说:“经曰:燥胜则干,夫干之为害,非遽赤地千里也。有干于外而皮肤皱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营卫气衰者,肉烁而皮著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燥之所胜,亦云熯矣。至所伤则更厉,燥金所伤,本摧肝木,甚则自戕肺金”。
外燥分温凉。燥气当令,始于秋分。秋分之后,天之炎暑虽去而未尽,气候尚热,却干燥少雨,故燥淫所伤,常兼湿热,感之而为燥病者,则为外感温燥证。秋气渐深,冬令将至,炎暑渐去,气候冷凉,秋风肃杀,干燥无雨,此时燥淫常兼寒冷之气为害,感而受之者,形成凉燥证。
.内燥
内燥是由于阴血津液耗伤而出现的燥证。内燥虽为内生五邪之一,但其关键却是由其他因素所致的一种病理改变。内燥多发于热病后期,或因吐泻、出汗、出血过多,损伤津液、阴血所致。因此,内燥所致病证又称“津伤化燥病”。此时,由于体内阴津血液不足,不能滋润濡养,以致脏腑组织和肌肤孔窍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改变。表现为口鼻干燥,咽干口渴,舌干无津,毛发不荣,皮肤干涩甚至皲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内燥的病理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津液匮乏为基本病理变化。人体阴液主要有津液、血液、阴精三大类。而以津液为最多。因此也最易受损伤。汗、吐、下太过,首先耗伤津液,故临床所见内燥病证以津亏枯燥为最多。
肺燥津伤证:燥伤肺津,津液亏乏,肺燥不润,干咳气逆,咳痰量少而粘,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燥少津,脉细涩。
胃阴不足证:胃失润降,干呕呃逆,知饥不欲饮食,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津枯肠燥证:津液不足,大肠失于滋降,糟粕停滞不行,症见大便秘结,粪质干燥坚硬,数日不行,排便困难。
阴血亏虚证:是津液亏损发展的结果。血液是人体阴液的精华,源于水谷,与津液相互滋生,故有“津血同源”之说;阴精乃阴液之精者,其量最少,而藏于五脏,根本在肾。因此,当内燥病津液耗伤加重时,必然会导致阴伤血燥。至此,则阴液全面耗伤,还会出现阴虚内热、阴亏阳亢、血燥生风等病机变化。《景岳全书》说:“盖燥胜则阴虚,阴虚则血少。所以或为牵引,或为拘急,或为皮肤风消,或为脏腑干结,此燥从阳化,营气不足而伤于内者也……”。
阴虚肺燥证:肺阴不足,燥自内生,常下灼肝肾,甚则燥热化火。症见干咳甚剧,咳痰少,痰中和带血丝,咽干疼痛,五心烦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阴虚血烁证:多见于久病大病,或年高气衰之人,阴亏不复,血伤失荣,证见皮肤干涩,皲裂脱屑,或瘙痒难忍,或脱发,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大便燥结难行,妇人月经量少或经闭不行。
内燥属虚。内燥以阴血津液亏乏为基本病机,故其病理性质属虚。若仅仅津液受伤,病在脾胃,尚属轻浅;若进一步伤及阴血,病涉肝肾,病情加重,病位深化,治疗非短时能愈。故内燥病证的治疗,以滋养阴血、生津润燥为大法,又随病位所在或润肺养胃、或滋肾填精。
内燥变证,常责痰湿。痰湿邪气内阻,亦可致燥。湿淫过甚,则阳气受阻,气机被遏,气不化津,津伤不布,脏腑肌肤失润为燥。如痰饮内阻胃肠,气机不宣,津不上承,口干舌燥,但不欲饮。湿阻大肠,传导失常,大便秘滞,《温病条辨》说:“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
3.温燥
外燥病之一。从发病时间而言,见于初秋;从病因而言,常兼温热;就阴阳属性言,其性属阳。
温燥兼热,其性属阳,津伤而热是其特征。温燥既燥且热,燥伤肺津,热伤肺阴,故其性属阳。
温燥有轻重之分。温燥以其感受燥与热邪的轻重,其证有轻重之别。温燥轻证,邪气袭表,肺经受病,津伤而肺失清肃,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咳出不爽,咽干口渴,舌红少津,脉浮数为主证。温燥重证,燥热甚而肺之气阴俱耗,证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咽干鼻燥,喘息胸闷,心烦口渴,舌干无苔。
4.凉燥
亦为外燥病,与温燥对比而言,则见于深秋冬令将至之时,常兼冷凉之气,其性属阴。
凉燥兼寒,其性属阴,津伤无热为其特点。凉为寒之始,属秋令之正气,凉燥病发于秋深而近冬。燥兼寒凉之气外袭,肺失宣肃,燥干津液,证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少,鼻塞嗌干,苔白脉弦。故深秋而为燥邪所伤,证无热象者,便是凉燥。
总之,外燥、内燥是指燥病的来路而言;温燥、凉燥为外燥而兼寒热,其发病时间有先后之别,温燥见于初秋,热气未尽之时;凉燥发于深秋近冬之时。区分外燥、内燥、要在以其虚实,内燥属虚,治宜滋润;外燥而热者,治需凉润,外燥而寒者,治宜轻宣润肺。
I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投稿及合作邮箱:
qq.新春惠民中科白癜风优惠新春惠民中科白癜风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