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白附子 >> 白附子性状 >> 结脉

结脉

《脉诀》:“结者阴也,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积气生于脾脏旁,大肠疼痛阵难当。”

《三因方》:“结为痰、为饮、为血、为积、为气。”

《诊家枢要》:“结阴脉也,阴独盛而阳不能相入也,为症结,为积聚、为七情所部,又为气为血为饮为食为痰,盖先以气寒脉缓,而五者或一,有留滞于其间,则因之而为结。”

《外科精义》:“阴盛则结。”

《濒湖脉学》:“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诊家正眼》:“结属胡寒,亦由凝积,左寸心寒,疼痛可决,右寸肺虚,气寒凝结,左关结见,疝瘕必现,右关结形,痰滞食停,左尺结兮,痿蹙之疴,右尺结兮,阴寒为楚。”

《医学入门》:“结因阴盛主有积,结甚积甚徽则微,阳结蔼蔼如车盖,阴结累累与阳违,亦有七情气郁者,脉道不通实由之。”

《古今医统》:“结为胡盛阳亢所附。”

《景岳垒书》:“结者为寒、为阴极,结脉多由血气渐衰,精力不断,所以断而复续结而复断。常见久病者多有之,虚劳者多有之,或误用攻击消伐者亦有之,至于留滞部结等病,本亦此脉之证应,然必其形强气实,而举按有力,此多因郁滞者也,凡病有不退,而渐见脉结者,此必气血衰残,首尾不继之候。”

《脉确》:“缓时止,谓之结,阴盛阳衰凝气血。”

《医宗金鉴》:“结则阴凝。”

《脉诀汇辨》:“结属阴寒,亦由凝积。左寸结者,心寒疼痛。结在左关,疝瘕必现。左尺得结,痿蹙之疴。右寸结者,脾虚气寒。结在右关,痰滞食停。右尺得结,阴寒为楚。”

《脉诀刊误集解》:“结者阴也。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积气生于脾旁,大脑疼痛卒难当,渐宜稍泻三焦火,莫谩多方立纪纲。

《脉诀启悟注释》:“结属阴寒,亦因凝积。右寸脉结,肺虚寒凝。左寸脉结,心寒疼甚。左关脉结,痰瘕凝结,右关脉结,痰积食停。左尺脉结,痿蹙之疴。右尺脉结r阴寒为甚。”

《三指禅》:“结脉迟中止,阳徽一片寒。诸般积症,温补或平安。”

《脉如》:“结为阴郁固结之象,凡寒饮死血、吐利、瘕瘕、瘕痰、蛊积等气部不调之病,多有结脉。”

《脉简补义》:“阴盛则结,凡忧郁痰水、积聚、寒湿之脉,莫不见结。”

《脉理求真》:“结是气血渐衰,精力不继,所以继而复续,续而复断。凡虚劳久病,多有是症,然亦有阴虚阳虚之别。仍须察结之微甚,以观元气之消长。若使其结过甚,脉甚有力,多属有热,或气部不调。至有一生而见结脉者,此是平素异常,不可竞作病治耳。”

《脉学阐微》:“结脉为痰气阻滞,气郁血凝,酝成积聚,阻碍气机之畅通血液之循行,痰浊梗阻,致气血循行,营养输布,津液交流受到障碍,而经络的传导,津血的运行滞塞不通而现结脉。左寸结,胸满痛、心悸气短、自汗身倦。左关结,气郁不舒、脘满胁痛、食少呕恶。左尺结,少腹胀满、食少便溏、下肢拘挛。右寸结,胸满气短、胸痛心悸、咳喘气短、有痰舌淡。右关结,脘满腹胀、食少纳呆泛酸、嗳腐有时胃痛。右尺结,女子月事不调,或行经后期、经行腹痛少腹胀闷。”

结脉主病,诸家多言为气、血、痰、饮、食,情志郁结,为积聚、瘕瘕等证。其成因:滑寿谓阴独盛而阳不能人,先以气寒脉缓,而后有气、血、饮、食、痰之一留滞其间,因之而为结。濒湖谓皆园老痰结滞,气血凝结,故内生积聚、疝瘕,外生痈肿之疾,病属阴证。李士材谓结因阴盛主有积,结甚积甚微则微。结浮寒邪滞经络,结沉痰饮瘀血基,亦有七情气郁者,脉道不通实由之。

综上所言,结脉主实证。据近人邢锡波所言:“结脉为痰气阻滞,气郁血凝,酿成积聚,阻碍气机之畅通,血液之循行,痰浊梗阻,致气血循行、营养输布,津液交流受到障碍,而经络的传导,津血的运行滞塞不通而现结脉。”此可作为结脉主实证病机之概括说明。结脉主病也有虚候,如张景岳言:“结脉多由血气渐衰,精力不结,所以断而复续,续而复断,常见久病者多有之,虚劳者多有之,或误用攻击消伐者亦有之。但缓而结者为阳虚,数而结者为阴虚,缓者犹可,数者更剧。此可以结之微甚察元气之消长,最显最切者也。至如留滞郁结等病本亦此脉之证应,然必其形强气实而举按有力,此多因郁滞者也。”黄富绣亦同此说,其注云:“结脉有虚有实,虚如景岳所谓血气渐衰,精力不结,所以断而复续,续而复断者是也。实如越人所谓结甚则积甚是也。”

临证所验,新病脉结,多形强气实,举按有力,常见于外感病引发心肌炎,或结性房室传导阻滞之症。久病脉结,或年老气衰而见结脉,多缓而无力。常见于冠心病,心力衰竭,或其它类型的心脏病,心功能减退或衰竭。正如张景岳所说:“凡病有不退,而渐见脉结者,此必气血衰残,首尾不结之候。”

毒性

历代本草书籍中,常在每一味药物的性味之下,标明其“有毒”、“无毒”。“有毒无毒”也可简称为“毒性”,也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确保用药安全必须注意的问题。

对于毒性的概念,古今含义不同。西汉以前是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故《周礼·天官冢宰》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说法,《尚书·说命篇》则谓:“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明代张景岳《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论述了毒药的广义含义,阐明了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

东汉时代,《本经》、《内经》已把毒性看做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如《本经》三品分类法即是以药物毒性的大小、有毒无毒做为分类依据之一。并提出了使用毒药治病的方法:“若有毒药以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在《内经》的七编大论中,亦有大毒、常毒、小毒等论述。如《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欲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把药物毒性强弱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综上所述,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药是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后世本草书籍在其药物性味下标明“有毒”、“大毒”、“小毒”等记载,则大都指药性的毒副作用的大小。一般来说,现代药物毒性的含义两方面,一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一是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

对于中药的毒性必须正确对待,一般人们错误地认为中药大都直接来源于生药材,因而其毒性小,安全系数大,对中药毒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正确对待中药毒性,首先要正确地对待本草文献的记载。历代本草对药物毒性多有记载,值得借鉴。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出现了不少缺漏和错误的地方,如《本经》中把丹砂(朱砂)列为首药,视为上品无毒;《本草纲目》认为马钱子无毒;《中国药学大辞典》认为黄丹、桃仁无毒等等,说明对待药物毒性的认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社会的发展,有一个不断修正,逐步加深认识的过程。

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还要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建国以来,出现了大量中药中毒报告,仅单味药引起中毒就达上百种之多,其中植物药九十多种,如苍耳子、苦楝根皮、昆明山海棠、狼毒、萱草、附子、乌头、夹竹桃、雪上一枝蒿、福寿草、槟榔、乌桕、巴豆、半夏、牵牛子、山豆根、艾叶、白附子、瓜蒂、马钱子、黄药子、杏仁、桃仁、曼陀罗(花、苗)、莨菪等;动物药及矿物药各十多种,如斑蝥、蟾蜍、鱼胆、芫青、蜂蛹及砒霜、升药、胆矾、铅、密陀僧、皂矾、雄黄、降药等。由此可见,文献中认为大毒、剧毒的固然有中毒致死的,小毒、微毒,甚至无毒的同样也有中毒病例发生,故临床应用有毒中草药固然要慎重,就是“无毒”的,也不可掉以轻心。认真总结经验,既要尊重文献记载,更要注视临床经验,相互借鉴,才能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掌握中药的毒性,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二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莲代天麻使用;三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四是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

冷;五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用而致中毒。此外,个体差异与自行服药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

掌握药物毒性强弱对于确保临床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同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凡两药合用能产生剧烈毒副作用的禁止同用;严格毒药的炮制工艺,以降低毒性;对某些毒药还要采用适当的剂型和方式给药。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适当增减用量,并说服患者不可自行服药。医药部门要抓好药品鉴别,防止伪品混用;加强剧毒中药的保管;严格剧毒中药的发放。通过各个环节的把关,以确保用药安全,避免药物中毒的发生。

根据中医“以毒攻毒”的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让有毒中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如用雄黄治疗疔疮恶肿;水银治疗疥癣梅毒;大枫子治疗恶疮麻风;斑蝥治疗癌肿癥瘕;砒霜治疗瘰疠痔漏等等。

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对于搞好中药中毒抢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惊痫安神丸

治小儿惊风搐搦,化涎镇神。

使君子(两枚以面裹于慢火中煨,候面熟为度,去面,只用使君子)水银(一钱,结砂子)竺黄(半钱)青黛(半钱)蝎梢(三钱半)真熊胆(半钱)

上十四味,同研令匀细,滴水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薄荷蜜水化下,如小儿稍觉惊着,化半丸与吃,若能常服,永无惊疾。

延寿散

治小儿惊搐不定,或因惊风,已经取下,此病再作,气粗喘促。

鸡舌香大者(三枚)朱砂(半钱)五灵脂(一钱半)黄(一钱半)

上四味,同研为细末,每服半钱,用研糯米泔调下,如孩子小,只服一字。

神效龙脑膏

治小儿惊风搐搦,痰塞在心,戴眼直视,或眼不开,口噤,四肢或冷或热,大便或秘或泄。

生龙脑(一钱,用柳木槌子研,以熟脑代,亦得)腻粉(一分)水银(半两,用腊茶半钱,好酥一块,如枣大以水银一处揩磨调和杀研之)天南星(二钱,先去皮脐,湿纸裹熟灰内煨,炮和调,硬软得所)

上四味为末,以石脑油和丸如绿豆大,一岁二岁三岁四岁一服一丸二丸,煎乳香汤下,不得化破,服后,三五顿食久,取下恶物痰涎,大有奇功。

桃红(丸)

治小儿(慢惊,坠涎安虫,其状多因久患脾胃虚弱,风邪中入而作此疾。)绿矾(一两半)赤脚乌(半两)

上二味同为细末,作稠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用温米饮下三丸,次吃补虚丸。

补虚丸

新罗白附子一两,汤洗,去皮大半夏一两

上二味,各用白汤浸三日,每日换水三度,取出,焙干为末,以生姜自然汁着两钱姜末煮,糊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温粟米饮下。

牛黄朱砂丸

治小儿慢惊风,搐搦,及天似痫者。

蝎梢(二七个)牛黄(半钱)麝香(半两)雄黄(少许)朱砂(一钱)黑附子尖(三个)巴豆(一粒,

上七味,一处研,令匀,如粉,以蒜蒸饼和为丸,如萝卜子大,浓煎荆芥汤,下一丸,以衣被盖,少时汗出,可愈。如天搐搦,开口不得者,便用若柳草蒜入盐同杵,涂药一丸在儿后心上,以前蒸蒜下饼子盖之,用手帛子系定后,更服一丸,化破入麝香少许,以煎汤下之,觉内蒜气,浑身汗出立愈,用端午日合,忌鸡犬妇人见。

如圣青金丸

治小儿体热,忽发吐逆,夜惊啼,荏苒不解,或秘或泄,变成慢惊,或为疳疾等状,定搐搦,疗疳病,坠痰涎,镇心神。

龙脑(一钱)麝香(一分)香墨(一钱半)腻粉(一钱)白面(三钱)使君子(两个,以白面裹,慢

上九味同研令细,滴井水和丸如鸡豆大,患慢惊,用薄荷水化下一丸,服讫,须臾便睡,睡立愈,后更服两三服,如些须小惊者,及急惊,只服半丸以下,慢惊随大便取下涎一合以来,神效。

睡惊丸

治小儿慢惊风,身体壮热,手足微螈。(见栖真子婴童宝鉴。

白龙脑朱砂(各一钱,末)香墨末青黛末芦荟末(各一钱)腻粉(一钱)使君子(二个)

上件以寒食面为糊,丸如桐子大,用薄荷水化一丸。

浓朴散

治小儿外伤风冷,解肌。

浓朴(去皮,以姜汁涂,炙令香)苍术陈皮(去白,各一两)干姜(三分)甘草(半两)

上件同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二片,枣一枚,同煎至六分,热服。

铅白霜丸

治小儿惊风,伤寒,四五日未得汗,摇头扑手,上窜,多啼叫,不睡,吃水铅白霜(半两)山栀子(一两)甘草(炙,半两)马牙硝朱砂人参天竺黄(各半两)

上七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冷热蜜汤化下。

青黛丸

治小儿惊食哽气。

青黛(一分)木香豆蔻槟榔(各一分)麝香(一钱)续随子(一两,去皮)虾蟆(三个,烧存性)

上七味同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薄荷汤下。

紫霜散

治小儿惊涎壅热,睡中惊搐,惊叫,解心脏,安神魂。

朱砂(一两半,好者)铁粉(半钱)铅霜(一钱)天竺黄(一钱)龙脑(半钱,以上五味,并同细研)甘草(一钱,炙)人参(一分)使君子(一钱,面裹,煨)

上后三味先研为末,细罗了,却入前五味,同研令极细,和匀后,以银器或新瓷器内贮之,服一字,蜜水调下,看小儿大小,加减用之。

真珠丸

治小儿惊热有痰,及多温肚,夜卧不稳,吃食过多。

天南星(研末,一钱)巴豆(二十四枚,去心膜,以水浸一宿,研细,不出油用

上二味先研巴豆,令熟,次下南星,以糯米粥和为丸,如绿豆大,随儿年岁服之。泻痢,用米饮下。取食,葱汤下,如膈上有食,即吐出,如在中腕,即泻下。惊悸,薄荷荆芥汤下。

金化散

治小儿惊热,化痰利膈。

川大黄(湿纸裹,煨)干葛甘草(炙)川甜硝(另研细,各等分上同为细末,每服半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小朱砂丸

治小儿惊积,镇心脏,化痰涎。

朱砂(一钱,研细)巴豆(三十粒,去皮膜,出油尽)半夏汤(洗七遍,研为末炒,二大钱)

上四味同研为细末,以面糊和丸如绿豆大,二岁只服一丸,荆芥薄荷汤下,三岁加一丸五岁服三丸。如有惊伏在,即行尽仍旧药出,如无惊,药丸更不下,甚妙而复稳。

辰砂丸

治小儿壮热,惊积在内,壅并痰涎,及奶癖取虚,中积转惊。

辰砂(一两)定粉(半钱)粉霜(一钱半)腻粉(一钱)麝香(少许)白丁香(半字)

上六味,同研为细末,用粟米饭,和为丸如绿豆大,捻作饼子,慢火内微炮令紫色,用粟米饭饮化下一丸,微利为度。

钱汤丸

治小儿惊积壮热。

猪牙皂角(灰一钱)朱砂(一钱)天南星(末半钱)滑石(末一钱)轻粉(一钱,好者)巴豆(二十四粒,去皮尖

上六味同研至细,以寒食面为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一岁二岁二丸,三岁三丸,煎钱汤下,临卧服。

延寿丹

治小儿惊痫,及大人卒中恶风,涎潮昏重,口眼歪斜。

辰锦砂腻粉铁焰粉白附子(各二两)蛇黄(用醋浸少时,以大火过)大附子(炮,各日后,以纸裹,压出油)牛膝(酒浸,焙)蝎梢(各三两)生金生银(各另研,一分)麝香真牛黄(各另研,一两一

上一十五味同研,和为细末,以蜜和粟米饮溲和为丸。如鸡豆大,每中恶风缓,及五般痫疾,薄荷酒磨下一丸。老人半丸,小儿惊痫,十岁以上,一丸分四服,四岁以下,一丸分五服,新生孩儿,一丸分七服,并用蜜水磨下。如中风者,发直,面如桃花色,口眼俱闭,喉中作声,汗出如油,及汗出不流,多要下泄或泻血者并是恶候,更不用服,唯口噤眼开者,药下,立差。如患缠喉风,壅塞,气息不通将绝者,急化一丸,生姜薄荷酒下,必效。

双丸子

治小儿瘫痪,一切风痰伤寒,小儿惊风等。

天麻轻(炙)天南星(炮)蚕蛾生犀末朱砂(另研)羚羊角末藿香叶白檀香蝎梢(须(各半两)牛黄(一分)雄黄(一只,去嘴爪肠肚,于瓦罐内,烧为灰,另研,罗入诸药末内)

上一十七味,并拣择净,分两秤足,依法修制,捣细,研令匀,炼蜜和,硬软得所,却于石上捶三百下,用器盛,每服二丸,薄荷汤下,大人白豆大,小儿绿豆大,卒患,并三服。瘫痪中风,用腻粉三大钱,水调,同药化下。小儿惊风,金银薄荷汤下。妇人血风,并产前产后中风,手足弯曲,当归红花酒下,伤寒,豆淋酒下三五丸。

透冰丹

治一切风毒上攻,心胸不利,口舌干涩,风虚痰壅,不思饮食,及风毒下注,脾虚体黄,肾败骨弱,疏痰利膈,治瘫痪等一切风疾,小儿惊风。

川大黄益智子(去皮)茯苓茯神(去皮木)蔓荆子(去花叶)威灵仙(去土)天麻仟灵脾(去梗)吴白芷山栀子(七棱,小者为上,去皮,各一两)麝香(一分,另研)细墨(一分,另研,太医局方,烧用醋淬研)川乌头(四两,生用,去皮脐,太医局方用河水浸半月,三日一换水,切作片,焙干,盐一两,炒黄去盐

上并生为末,入麝香墨拌匀,蜜溲和,入臼内,杵一万下,丸如桐子大。每服,薄荷汁温酒下二丸。如卒中,研四丸,用皂角白矾温水下,立效。瘫痪风,每日服三五丸,常服一丸,茶酒任下。小儿惊风,入腻粉少许,薄荷汁化半丸,灌之。瘰,葱茶清下一丸,忌动风毒物。

神宝丹

治大人小儿一切风疾,但服此药,无不应效。

自然铜(半斤)金星矾石禹余粮石石膏(以上各一两

上四味,用炭火通赤,倾在酽醋内淬,如此凡一七度,放干后,都捣罗为末,入在瓷盆内,以汤淘洗二十度,候浮尽,上面黑汁澄净了,只收在底真实药,于瓷器内慢火逼尽水脉后细研,乃用诸药如后。

蔓荆子威灵仙茯苓天竺黄天仟藤白僵蚕铅白霜蜥(去毒尖,炒)白蒺藜旋复花莽草犀角锉半夏(汤洗,去涎七度,面炒令黄色)藿香(以上各一分)

桑螵蛸脊乌蛇(酒浸去皮骨,炙黄,用肉,一两)真虎骨(一两,酒浸,炙黄)白龙砂(以白犬,先系定,将粟米三日,取其第三日粪,淘取粟米,焙干用之,一两)

上件修制,捣罗,再用下项药。

好朱(砂一两,飞)牛黄龙脑(各一两)麝香腻粉乳香(各少许)

上六味,研如尘,用前药搅和令匀,用槐胶水煮面,糊和得所,入铁臼捣熟,丸如弹子大。焙干,每一粒,豆淋酒磨下,作十服,每五服后,浸皂角水磨下,服之,小儿患,量大小以意加减与服,用薄荷金银汤磨下,神效不可具述。

神效雄黄丸

治小儿五般痫,牛痫即牛声,马痫即马嘶,狗痫即狗吠,羊痫即羊鸣,鸡痫即鸡鸣,五痫病者,五脏相引,邪气盈,起寒厥,反张,手颤,口吐涎沫,须臾如苏,复作。此方与钱氏五色丸同,但博济水银用八分耳,五色丸。

朱砂(半两)水银(一分,一作二两)真珠(一两,研末)铅(三两,同水银熬

右炼蜜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煎金银薄荷汤下。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有名
北京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xz/19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