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
作者/班秀文
乳腺增生病,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属于祖国医学乳癖的范畴。其临床特点,单侧或双侧乳房肿块,月经将来潮时肿痛加重,经行之后则减轻,平时轻痛或不痛,多发于20~40岁之妇女。
病因病机本病的形成,从临床所见,有七情所伤,肝气郁滞;有脾胃气虚,痰湿互结;有冲任失调,阳虚寒凝等因素。
肝藏血而主阳气的生发,肝木敷和,气机畅达,则气血流通,营养四肢百骸,如七情过极,恚怒伤肝,肝失疏泄,则气血逆乱,乳头属肝,故气郁血滞而成肿块;
脾统血而主运化,胃主容纳腐熟而为多气多血之经,脾能健运,胃能腐熟,则食物水谷可化为精微而营养全身,如思虑太过,或劳役失度,或暴咨饮食,以致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气虚,则腐熟运化失常,水谷停滞而为痰湿,痰湿日久而胶结,乳房为阳明胃经之所属,在上则乳房肿块疼痛,在下则带下绵绵;
冲脉主血海,任脉主诸阴,二脉同起于胞中,胞宫系于肝肾,肝肾亏损,阳气不足,冲任的调节功能失常,则气血滞留而淤块。
总之,本病的形成,虽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终归则是气滞血淤和痰湿互结所致。在月经将要来潮之时,相火内动,气火上升,冲激淤块,故肿痛加剧;经行之后,气火有外泄之机,故肿痛减轻,甚或不痛。
论治用药本病总的病机,既是淤、痰之患,因而其治疗之法,当然离不了疏解和温化,疏解行气以化淤,温化痰湿以消块。
如证见经行或前或后,量多少不一,色黯而夹块,经将行则心烦易怒,夜难入寐,乳房又胀又痛剧烈,经行之后痛减,甚或不痛,脉虚弦,舌苔薄白,舌质有淤点或一般者,此属肝郁气滞,滞久血淤之变,治宜疏肝解郁,行气化淤之法,以柴胡疏肝散加当归,丹参、夏枯草、海藻治之;
经行错后,或前后不定,量多,色暗红,夹紫块,平时带下量多,色白中带黄,质稠秽,气短乏力,四肢困倦,经将行乳房肿痛剧烈,经行之后则减轻,脉虚缓,苔白厚而腻,舌质淡者,此属脾胃气虚,运化失常,痰湿互结之患,治宜健脾益气,温化痰湿之法,以苍附导痰丸加制附子、北芪、橘核治之;
经行错后,量少,色淡质稀,腰膝酸软,经将行乳房胀疼,触之加剧,经行之后则疼痛大减,甚或不痛,脉象细弱,苔薄白而舌质淡者,此属肝肾亏损,阳气不足,冲任失调之变。治宜温补肝肾,调养冲任之法,以调肝汤加仙茅、菟丝子、仙灵脾、制附子治之。
总之,乳腺增生病,其标在乳房的肿痛,而其本则在肝,脾、肾,治之当标本并治,或从治本达到治标。在应用软坚消积药,要分寒热虚实。咸塞软坚药常用夏枯草,猫爪草、海藻、昆布之类;
温化软坚药,常选用白附子、白芥子,制附子之类,药能对症,则其疗效是可以达到的。从临床观察,凡是病在初期而属于气滞血淤引起的,病多易治;反之,病程已久而属痰结凝滞的淤块,病多难治。
病案举例胡某,女,22岁,未婚,工人,年9月20目初诊。
13岁月经初潮,一向周期基本正常,色量一般,经期无不适。但自去年5月以来,月经开始紊乱,经行前后不定,量或多或少,色暗淡而夹血块,大者如小指头。经将行少腹、小腹及乳房胀痛,以左侧乳房为剧,经行之后胀痛减轻,甚或不痛。今年以来,经行仍紊乱,每次经将行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少、小腹及乳房胀痛剧烈,以左侧乳房为甚,经行之后则痛减。经服中西药(药名不详),效果不满意。脉弦细,舌苔薄白,舌尖有淤点。查阅旧病历,8医院妇科检查,诊为左侧乳房小叶增生。
医院妇检资料,按照气滞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乳癖论治,以疏肝解郁,行气化淤之法治之。处方:
北柴胡6克,杭白芍10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丹参15克,白蒺藜10克,益母草15克,合欢花10克,甘草10克。每天清水煎服1剂,连服6剂。
9月30日二诊:上方服4剂之后,月经来潮,色量较上月好,但仍夹有小血块。经将行少腹、小腹及乳房胀痛减轻。脉细,舌苔如初诊。效不更方,仍守上方再服6剂,每天1剂。
10月9日三诊:上方已续服6剂,精神好,但自摸左乳房硬块未小,脉细缓,舌苔一般。仍守上方,加夏枯草15克,猫爪草10克,鸡血藤20克,凌霄花10克,以加强软坚化瘀之功。每天清水煎服1剂,连服6剂。
10月20日四诊:22日已有经行,周期已对,色量一般,乳房及少腹、小腹胀痛大减,自摸左侧乳房硬块缩小。仍嘱继续服用本方,每天1剂,连续6剂。嗣后以山楂20克,炒麦芽30克,赤砂糖40克,清水煎服作善后。半年后追访,经行周期正常,色量一般,少腹、小腹及乳房不痛,左侧乳房硬块基本消失。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选自《班秀文妇科奇难病论治》,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购买途径全国新华书店
医药专业书店
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网站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