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未了情博落回

博落回,第一次听到这个奇特的名字你会是什么反应呢?说实话,我就是因为它名字的特别加上外形独特而一眼就记住它,过目不忘,一见钟情,结下不解之缘。

大概18年前,也就是年左右,我在新天药业人力资源部上班,那时就是两件事:全身心投入工作、努力自考,虽然忙,但也从未丢弃过自己的最爱――见缝插针的看中草药书籍。一次翻阅一本苗族药用植物彩色图谱,具体书名不太记得清楚了,无意中看到“博落回”三个字,一下就吸引了我。第一反应就是好奇特的名字!是不是苗族用语呢?想想又不太像,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像。那是不是某种外来语的音译呢?也不太像。之所以觉得不像某种民族语言的音译,有可能是三个字这样一组合,看起来、念起来都有种高大上的感觉,好听、好记、作为名字这些字都不常用但却不拗口。迅速浏览一下别名,很多的名字,汉语别名、苗族称谓,好多好多,但只记得“号筒杆”,其他什么名字已记不得了,具体只能等有机会找到那本书再还原了。

除了名字特别,它的外形也是那种让你看了一眼就基本不会忘的,高大展直的主杆、宽大的叶子、伞锥形顶生的花……。快速的在脑袋里面搜寻,却不曾记得在哪里看到过,对,是不曾见过。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从几岁起就充当起了父亲扯药的小帮手。那时条件艰难,大人每天忙碌就是糊不了一家人的嘴,父亲就有意无意的指认这叫什么那叫哪样,在他没空去扯的时候他就问某某某某你记得到不,说记得到,他就会让你去扯,并且说哪里哪里有,于是就去扯了。如果手址不起来的,他会叫你带上一把镰刀。也因此,对山上的一草一物都特别敬畏,特别留意,一些不怎么起眼的植物竟然可以治病,有的还可以治大病,幼小的心里觉得很神奇。也乐于满坡到处转,还未读小学就走过了寨子周围的很多坡头。上了学后,除了在校及往返学校的时间,其余都在山坡、田间或地头,放牛、割草、掏猪菜,或帮大人薅包谷、栽秧、薅秧,读完小学就基本上走遍了本寨本村的每一寸土地。哪里有什么植物,什么东西哪个时候出土、何时发芽、何时开花结果,在脑海里基本都一清二楚。脑袋里找不到,基本就是没有见过了,所以这个博落回就以这样的方式第一次见面了。

特别的东西必有其特别之处,像毒蛙、毒虫、毒蛇,要么颜色鲜艳、要么形状奇特,这个东西应该也不例外。继续探寻,果然赫然写有有毒、只能外用、不能内服,可解毒、杀虫,长江以南广泛分布,作皮肤科常用药。当时对性味功效还特意仔细记了一下,心想有朝一日能够见到原植物,一定要先拍照,然后再采些标本回来仔细研究研究。

第一次见到博落回原植物,是好几年以后。到质监系统上班后,经常往返于三都与贵阳之间,大概年春夏,丹寨到都匀间,无意中从车窗望去山坡上好多地方都有,粗壮高大挺立的枝杆,宽大成片的叶子,或独立或成片,或远或近,总算是见到了,当时真想喊师傅停车看个够。以后往返于这些路段,总是会不自觉多看几眼,直到它开花花谢,枯萎不见踪影,来年又冒出来。一看就是好几年,始终也没有停下来近距离细细观察过,拍照过,采摘过,也许觉得以后有的是时间。后来离开质监后,曾后悔当时没有采集一些标本回来。再往后,这个植物的具体功效就记不清了,只记得有毒,作皮肤科常用药。

近距离接触并仔细观察博落回,应该是年夏天,这时公司刚刚停了不久,多年的压力一下释放,无事一身轻,每天满坡到处转,不想却在住处不远的山上发现它。同样还是粗肥的杆,大大的叶子好像摸上去会粉滑粘手,粉嫩粉嫩。免不了陪它坐坐,一一拍照,重新研究,对它的来龙去脉作了一通考证,并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pz/55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