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泽议
医院,是保证中药饮片安全有效应用的最后一个专业关口。保证购进饮片合格,严把质量关,医院广泛重视,但在当前在饮片处方中普遍存在的用名混乱问题,还未引起有关各方的足够重视。在日前于北京举行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中药标准化与合理用药”分论坛上,广州中医院药学部主任唐洪梅和山医院药学部主任孙洪胜两位专家,分医院饮片安全应用的关键环节进行了阐述。
针对典型问题严把质量关
“长期以来,中药饮片一直存在药用部位混淆、产地来源不同、炮制不规范等问题,影响药品的质量。”唐洪梅根据其长期实践经验,列举了中药饮片存在的典型质量问题,并介绍了鉴别方法。
一是增重:利用泥沙、杂质、明矾、食盐、硫酸镁等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进行人为非法增重。常见用泥沙或金属增重的品种有海金沙、蒲黄、菟丝子,海马、全蝎等动物性药材则往往会在其腹内填入泥沙或插入铅、铁等。“对于这类作假行为,用肉眼就可以鉴别出来。”唐洪梅说。
常用硫酸镁增重的品种有桔梗、白芍、穿山甲、豆蔻、猪苓、红花、通草、黄芩。鉴别时,掺入硫酸镁的药材表面或断面有结晶,有苦涩味。如猪苓,正品是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饮片外表皮黑色或棕黑色,皱缩;切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掺入硫酸镁增重的猪苓,表面和切面布满发亮结晶,质地坚硬,有苦涩味。
常用明矾、食盐增重的品种有穿山甲、砂仁、小通草、通草等。鉴别时应注意:掺入食盐的饮片表面或断面有结晶,有咸味;掺入明矾的,表面或断面有结晶,有酸涩味。
用糖增重的品种通常有龙眼肉、红花、小通草、通草等。采取这种作假方式的药材口尝有甜味,且黏手。
二是染色,即利用各种化工颜料对中药材与中药饮片进行非法染色。常见染色品种有:西红花、红花、蒲黄、黄芩、黄柏、黄连、延胡索、石斛、菟丝子、乳香、没药、沉香、血竭、青黛、乌梅、冬虫夏草、五味子、朱砂、人工牛黄。对于这些品种一定要注意分辨是否为染色品。例如红花,正品色浅、手感轻;染色增重的红花色泽鲜红,手感较重,手捻时手上能染色。“染色药材一般较难通过传统经验鉴别出来,有时需要借助实验室进行检测。”唐洪梅说。
三是中药熏硫。唐洪梅说,熏硫原属于传统中药材加工方法,如山药、牛膝、粉葛、甘遂、天冬、天麻、天花粉、白及、白芍、白术、党参11种药材品种传统习用硫磺熏蒸,后因熏硫后的中药便于存储,不易生虫,且色泽好看,被人为非法滥用至其他药材。熏硫药材在鉴别时,鼻闻有刺鼻的硫磺味,煮后口尝有酸味,药材色泽鲜艳。
问题饮片防不胜防,据唐洪梅介绍,广州中医院为此建立了供应商现场检查与约谈制度,院内设立了多级质控系统,医院内部还建立了中药饮片标本库,收录了个常用品种(包括正品、伪品等),为中药饮片的验收提供直观的标准,同时也为临床教学提供实物参考。
饮片处方用名混乱亟待规范
中医处方是中医和中药的桥梁,处方具有法律效力,同时还应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但是目前,中药饮片处方的唯一性和排他性都存在问题。”山医院药学部主任孙洪胜说,“中药饮片处方用名比较混乱,这是个大问题,关系到患者拿到的药对不对,拿到的是不是医师想开的药。”
孙洪胜说,一项以省为单位的全国性饮片处方调查显示,对于处方中的黄芪,50%的省份给付的是生黄芪,50%的省份给付的是炙黄芪;处方中的甘草,给付生甘草和炙甘草的省份各占一半;地黄,80%的省份给付的是生地黄,20%给付的是熟地黄;半夏,给付清半夏的占40%,姜半夏占30%,法半夏占30%。医院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现状的调研》,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处方名“车前”,给付车前子的占73.01%,给付车前草的占7.98%;处方名“贝母”,给付川贝母的占63.19%,给付浙贝母的占21.47%,给付土贝母的占0.61%,而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的作用是有区别的。
同样,半夏、黄芪等的不同炮制规格作用也不一样。清半夏主要有润燥化痰作用;法半夏主治痰多咳嗽、风痰眩晕等;姜半夏强于降逆止呕;半夏曲化痰止咳、消食积。生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尿退肿作用;而炙黄芪具有益气补中作用。显然,饮片临床调剂的混乱隐藏着很大的用药安全隐患,而这种混乱是由于处方中饮片用名不规范造成的。“上述问题是因为处方中没有明确写出饮片的具体名字,比如是清半夏还是法半夏。”孙洪胜认为,中药饮片处方应注明炮制规格,但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医师对中药饮片炮制规格缺乏了解。”他说,曾有调剂人员打电话给开方医师,询问处方中的半夏是哪种规格的半夏,医师的回答是“你看着办吧。”
孙洪胜认为,目前中药饮片处方中存在别名繁杂、同名异物、异物同名等问题。“由于历史原因,不少中药有不同的名字,打开《中药大辞典》,别名一大片,同名异物、异物同名现象普遍。但是如果按照药典的规定应用,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此外,有些医疗单位是为了利益,在处方中自己命名或用生僻药名,有些医疗单位则是传统习惯主导处方应付,如处方中的“非生即熟”现象,即处方中没注明“生”字就配“熟”,比如只写地黄,就配熟地黄。但如果按照药典和各地炮制规范,则应付“非熟即生”。孙洪胜说,为了规范解决这个问题,有部分省份建立了应付规范,但省际之间并不统一。他认为,导致处方用名混乱的重要原因还有,中医教学中的传统方剂书籍中处方用名就不统一,同时方剂教科书中的处方用名与药典药名也不统一,地方炮制规范中的中药饮片用名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为此,孙洪胜建议,应尽快解决中药饮片处方用名标准化问题。对于药典收载的品种,处方用名应使用药典饮片项下的名称,要具体到炮制品名称,不要使用药材名称。如半夏的饮片名称为生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必须注明;附子的饮片名称为附片(白附片、黑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各省份应根据地方炮制规范统一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但鉴于各省份炮制规范也存在不少问题,应先从“规范”开始规范。孙洪胜建议,使用的名称应尽量符合临床用药习惯,质量标准不同、来源不同而功效相同的药品要说明,再版药典要兼顾中药饮片处方规范用名,对已经发现的不标准的饮片名称要进行规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