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
: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春、秋均可采挖,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及泥土,先晒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晒至足干。
:铜芸(《本经》),茴芸、茴草、百枝、闾根、百蜚(《吴普本草》),屏风(《别录》),风肉(《药材资料汇编》)。
:.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或田边、路旁,高山中、下部。主产于河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
防风: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炒防风:取防风片,置锅内微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辛甘,温。
入膀胱、肺、脾经。
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②《唐本草》:畏萆薢。
③《本草经疏》:诸病血虚痉急,头痛不因于风寒,溏泄不因于寒湿,二便秘涩,小儿脾虚发搐,慢惊慢脾风,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④《得配本草》: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防风是解表药、祛风药,防风的功效与作用是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防风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中常用的是防风通圣丸、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颗粒,防风的功效是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等。
防风的作用
防风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防风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防风用于风湿痹痛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
防风又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术、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炮制方法:
1、防风: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2、炭制:取防风片置锅内,用中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黄褐色为度。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3、炒防风:取防风片,置锅内微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4、蜜炙:取防风,加蜜炒至蜜被吸尽,放冷即可。每防风片1kg,蜂蜜0.3kg。
防风的食用方法
防风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防风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防风,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防风。
1、消风散(《外科正宗》),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主治风疹,湿疹。
2、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3、玉真散(《外科正宗》),功效祛风化痰。
4、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
5、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6、玉屏风散(《丹溪心法》),益气固表,主治表虚自汗,易感风邪。
1白术防风汤功效:若服“羌活防风汤”有自汗者。
材料:白术(四钱)防风(八钱)黄蓍(四钱)。
防风的功效
用法:上分二贴,每贴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后服。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1解毒防风汤功效:治痘痂落后,热毒未尽,而疮瘢复起成凸者。
材料:金银花5钱,甘草1钱,木通1钱,防风1钱,荆芥1钱,连翘1钱,牛蒡子1钱。
用法:同紫草煎汤服。外用蚬子水摩之。
来源:《痘麻绀珠》卷十七。
2防风枳实汤功效:治风头眩欲倒,眼旋屋转,头脑痛。
材料:防风3两,枳实3两(炙),茯神4两,麻黄4两(去节),细辛2两,芎 3两,前胡4两,生姜4两,半夏4两(洗),杏仁3两,竹沥3升。
做法:上切。
来源:防风汤(《千金》卷十三)、防风枳实散(《普济方》卷四十七)。
3羌活防风茶功效:祛风胜湿,治外感风寒湿邪。
材料:羌活5g、防风3g、苍术3g、川芎3g、白芷3g、绿茶5g。
用法:用ml水煎煮羌活、防风、苍术、川芎、白芷至水沸后,冲泡绿茶10分钟后饮用。也可直接冲泡。
来源:传统药茶方。
4防风薏米煎功效: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材料:薏米30克,防风10克。
做法:薏米洗净,与防风共煎,取药汁约毫升。
用法:每日1剂,1次服完,连用1周,停3日后可再用。
5人参防风茶材料:人参、川芎各3克,茉莉花茶包1个,防风5克。
做法:
1、将所有茶材放入杯中,冲入适量热开水。
2、静置10分钟后即可饮用。
6竹叶防风汤功效:治妇人产后伤风,发热面赤,喘而头痛。
材料:淡竹叶(半把)防风人参桂枝苦梗甘草(各半两)葛根(一两半)
做法: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使汗出。颈项强,用附子炮去皮脐,锉如豆大,抄一钱同煎。呕者,加半夏煎服。
防相关论述
1.《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2.《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
3.《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4.《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
5.《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
6.《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邪。
7.王好古:搜肝气。
8.《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孪,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盗汗,断漏下、崩中。
9.《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10.《药对》:(防风)得葱白能行周身,得泽泻、藁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藏风。
11.《本草经疏》: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故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痹,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下乳,金疮因伤于风内痉。其云主目无所见者,因中风邪,故不见也。烦满者,因风邪客于胸中,故烦满也。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祛风燥湿,故主痹也。发散之药,焉可久服,其曰轻身,亦湿去耳。《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调食用之香而疗风更优也。
12.《本草汇言》:防风,散风寒湿痹之药也,故主诸风周身不遂,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痿躄癎痉等证。又伤寒初病太阳经,头痛发热,身痛无汗,或伤风咳嗽,鼻塞咽干,或痘?将出,根点未透,用防风辛温轻散,润泽不燥,能发邪从毛窍出,故外科痈疮肿毒、疮痍风癞诸证,亦必需也。为卒伍之职,随引而效,如无引经之药,亦不能独奏其功。故与芎、芷上行,治头目之风;与羌、独下行,治腰膝之风;与当归治血风;与白术治脾风;与苏、麻治寒风;与芥、连治热风;与荆、柏治肠风;与乳、桂治痛风,及大人中风、小儿惊风,防风尽能去之。若入大风厉风药中,须加杀虫活血药乃可。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
关于中医药康博会中医药康博会是由国家商务部批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中医药局和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中国中药协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药膳研究会联合主办,广东尊圣中医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传统医药产业盛会。
参展--
媒体合作-
扫一扫,开启养生之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