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
文字整理:小药童
图片:网络
说起白附子虽然不是一个常用药,但确实是名称易混淆药,现在商品白附子,一般均分为禹白附和关白附两个类型。两者基原植物不同,功效主治有别,但在传统习惯上又常将二者放在一起。前者形如鸡心,或如牛奶头,所以又叫鸡心白附或牛奶白附,功能祛风痰、定惊、止痛,常用于治疗中风失音、心痛血痹、偏正头痛等;后者外皮有多数突起的纵纹,分段排列,隐约如节,故又名竹节白附,功能祛风痰、逐寒湿、定惊痫,常用于治疗中风痰壅、口眼歪斜、癫痫、风湿痹痛等。
白附子的始载本草《名医别录》云:“生蜀郡,三月采。”《本草经集注》云:“此物乃言出芮,芮久绝。俗无复真者,今人乃作之献用。”由此可见,《名医别录》所载白附子已采绝,不复存在。《新修本草》云:“今出凉州已西,形似天雄。《本经》出蜀郡,今不复有。凉州者生沙中,独茎似鼠尾草,叶生穗间。”《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图经》云:“叶细周匝,生于穗间,出砂碛下湿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曰:“根正如草乌头之小者,长寸许,干者皱文有节。”根据以上《新修本草》、《本草纲目》所述白附子考证,均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药材称关白附。在古本草中所收载的白附子为关白附,而现代商品常用的却是禹白附。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只收载禹白附。
禹附子
鸡心白附、牛奶白附、麻芋子。
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因其叶片幼时内卷如独角状故名独角莲。本品块茎带皮者称独角莲(山东),北京名产“独角莲膏”即以此为原料制成。但块茎加工去皮后,商品即作“白附子”销售,湖北、河南、江西及华南地区称之为“牛奶白附”,上海称“鸡心白附”。因其主产于河南禹县及长葛县,故过去通称为“禹白附”。现四川、山西、陕西、甘肃和北京等地所销的白附子,均为此种。四川所产的禹白附,一般不去外皮,多为斜切片。用姜汁浸泡后蒸煮,晒干。药材呈卵圆形片状,厚约0.3-0.7cm,表面棕色,粗糙皱缩,密生薄膜状鳞片,顶端尤多,包有粉红色顶芽,剥落鳞片后可见到节。断面白色。
块茎外形多呈卵形或椭圆形,形如蚕茧,或似小芋艿而色黄白,长2~5cm,直径1~3cm,外表稍粗糙,具环纹及多数小麻点状的根痕。顶端多带有茎痕或芽痕,有时中部缢缩。质坚实而硬,难折断,断面白色,富粉性,无臭,味初淡而复有持久性如针刺舌的辛麻感。
本品以河南禹县及长葛所产者质量最佳,产量最大。在甘肃天水、武都,湖北等地亦为主产地。此外,山西、河北、四川、陕西等地亦有出产。药材是以身干、个匀、去皮、肥壮饱满、色白、体坚实而重、粉性足者为佳。
取净白附子,按大小分别用清水浸泡,每日换水2~3次,如水面起白沫时,换水后加白矾(白附子每kg,加白矾2kg),泡一日后再进行换水,漂至切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无干心时取出。除去姜片,晾至6~7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用生姜、明矾各12.5%。工艺与辅料用量同姜半夏。但姜半夏是切薄片,制白附子是切厚片。白附子有毒,生品一般多外用。长于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止痛。经炮制后,能增强祛风痰作用,并能降低毒性,清除麻辣味。
关白附
:山喇叭花、两头菜、白花子、竹节白附、乌拉花。
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干燥块根。本品块根(母根或子根)在东北称白附子,销往浙江及上海,则称“关白附”,以其来自关外而得名。
本品母根略似草乌,呈倒长圆锥形,稍弯曲,长4~7cm,直径1~1.5cm。表面暗棕色,多突起的纵皱,顶端亦有如草乌母根之残茎。具纵皱、沟纹及横长突起的根痕,体轻,质地疏松,断面有裂隙,粉性较小。子根呈卵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5~4cm,直径1~1.5cm,表面浅棕色或灰褐色,有皱纹和瘤状突起侧根痕。顶端无残茎而有突起的芽,质坚硬难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富粉性。以水浸润后,可见散在的异型维管束呈点状断续排列成不连续的环,这个特征正是与一般草乌之区别点。在东北亦确有以草乌充白附者,可用此法鉴别之。本品气微弱,味辛辣而麻舌,有毒。
本品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河北等省份。以东北产者质量最佳。药材是以个大、皮细、饱满充实、粉性足的子根为佳。母根及粉性较小的子根则质量稍次。
按:历代本草所用的白附子为今之关白附,故有些地区习惯用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又称关白附,作为白附子用。两者都有毒性,但关白附的毒性很大,不应与禹白附混用。我国药典所收载的白附子是禹白附。两者外观长短和直径有差别,禹白附的表面有密生环纹,而关白附则有明显的纵皱纹或细纵皱纹。禹白附属块茎入药,块茎指地下茎末端加粗的、短而肥厚的地下茎。块茎上有芽,节间很短,叶退化成小的鳞片或枯萎脱落。关白附属根茎入药有轮节,轮节指某些根茎类药材的节部具众多根痕,作小瘤状隆起,使整个茎节状如车轮。因瘤状隆起的根痕呈结节状盘聚于节上,故又称其为节盘。
另外还有天南星科植物犁头尖的干燥块茎。犁头尖在华南地区充作禹白附使用。本品与正品禹白附为同科属植物,其药材形状亦很相似,只是个体较小,因此也称作“小白附子”。块茎去掉外皮后,一般均较中等大的禹白附为小,但与小个的禹白附则很难区别。其疗效与正品禹白附也很近似。
声明:本文是编者记录学习中药的过程,分享出来与大家一起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如有错误请积极指正,在此谢谢各位同仁。
欢迎大家踊跃留言!!!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