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体质壮实者可用力猛之苦葶苈子,体弱者宜用力缓之甜葶苈子。天南星、白附子擅治风痰,而天南星主治一身之风痰。桔梗宣利肺气,消痈排脓,擅治肺痈,治咳嗽痰多。杏仁止咳平喘,兼有发散作用,可治诸般咳喘,擅治外感咳喘。百部润肺止咳,治咳嗽无问新久、有痰无痰皆可。
凡以化痰或祛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由于化痰药多有止咳平喘功效,止咳平喘药每具化痰之功,故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的合理应用一并论述。
化痰药应随痰证性质而用之,如寒痰用温化寒痰药,热痰用清热化痰药,湿痰用燥湿化痰药,燥痰用润燥化痰药,风痰则用祛风化痰药。若不辨痰的性质而投药,不惟无效,反而偾事。如《本草新编·卷之二》所言:“惧半夏之毒,每改用贝母,不知贝母消热痰而不能消寒痰,半夏消寒痰而不能消热痰也。故贝母逢寒痰则愈增其寒,半夏逢热痰则大添其热。二品泾渭各殊,乌可代用?”故辨证用药是最主要的合理用药。
葶苈子的《药典》品种有二,一为十字花科独行菜的种子,称北葶苈子、苦葶苈子,二为十字花科播娘蒿的种子,称南葶苈子、甜葶苈子。葶苈子功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本草衍义·卷之十一》认为:“子之味有甜、苦两等,其形则一也。《经》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复入药也。大概治体皆以行水走泄为用。”《本草从新·卷三》:“有甜、苦二种,甜者力稍缓。”由此可知,体质壮实者可用力猛之苦葶苈子,体弱者宜用力缓之甜葶苈子。当今药市主流品种为甜葶苈子。
贝母有川贝母和浙贝母两种,二药均能清热化痰、解毒散结,但川贝母甘、微苦,微寒,滋润胜于清解,长于治燥痰咳嗽及肺燥咳嗽。浙贝母又称大贝母、象贝母,味苦性寒,清热力强,长于治热痰咳嗽及肺热咳嗽,又擅解毒散结。贝母当用开瓣者,独瓣者号曰丹龙精,不堪入药,误服令人筋脉不收。另有葫芦科的土贝母,大苦大寒,散结毒,消痈肿,清解之功居多,擅治外科痰热疮毒。所以,用贝母应根据辨证,选用不同品种。
杏仁有甜、苦之分,栽培杏所产者甜的较多,野生的一般为苦杏仁。从原植物来看,西伯利亚杏、辽杏及野生山杏的杏仁为苦杏仁,而杏及山杏栽培种的杏仁有些是苦杏仁,有些是甜杏仁,需予辨别。苦杏仁苦温,有小毒,功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甜杏仁甘平,可供果食,功能主治与苦杏仁相仿,然润肺功优,用于虚劳咳嗽,无苦劣之性。所以新咳邪实者,用苦杏仁为宜,久咳正虚者,用甜杏仁为当。
白附子分为禹白附与关白附,前者属天南星科,系目前的《药典》品种。后者属毛茛科,系古代常用品种,《本草从新》、《本草求真》等书只记载本品。二品种均能息风化痰、解毒散结,但关白附子为风中之阳草,“能引药势上行,治面上百病”,禹附子外用,治疗毒蛇咬伤有殊功,用当区别。
旋覆花的花、全草、藤及根作用不同。旋覆花功能化痰,善除肺及两胁之痰饮,又能和胃降逆,擅治噫气不除。全草名金沸草,功能散风寒,化痰饮,消肿毒。旋覆花的藤及根外用能续伤断之筋,如《验方新编·卷十三》载:“生旋覆花根,捣汁滴入,并敷,日换三次,敷至半月,虽筋断亦续,其效如神”,《本草求真·卷七》:“筋断,捣汁滴伤处,以滓敷上,半月即愈。时珍曰:凡藤蔓之属,象人之筋,所以多治筋病。旋覆花藤细如筋,可啖,故能续筋敷伤。”
《本草从新·卷十》强调枇杷叶的适宜采收物候是:“叶湿重一两,干重三钱为气足。”《本草纲目·第十六卷》强调款冬花的适宜采收物候是:“虽在冰雪之下,至时亦生芽,春时人采以代蔬,入药须微见花者良。”提示枇杷叶在叶片大时、款冬花在花蕾期采收为佳。
本章药中的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擅治湿痰,其性燥,阴虚口渴者慎用。天南星、白附子擅治风痰,而天南星主治一身之风痰,关白附子长于治头面风痰之中风口眼歪斜。胆南星性凉,善清热化痰、息风定惊,化痰而不燥烈。白芥子性走窜,豁痰利气,善消皮里膜外及胁下之痰,又不伤气。
皂荚祛顽痰,又能除风湿,去肠胃垢腻。皂刺锋锐,有引药入疮之功。桔梗宣利肺气,消痈排脓,擅治肺痈,治咳嗽痰多,偏寒偏热皆宜,又为舟楫之剂,可载药行于上焦。瓜蒌甘寒,清热化痰,能稀释痰液。竹沥性滑能利痰,擅治痰热中风及痰在四肢者。海藻、昆布咸寒,功能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擅治痰核瘰疬。黄药子为治瘿瘤首选药。
青礞石咸寒质重,禀石中刚猛之性,痰积如胶如漆或癫痫经久不愈,用此诚为合剂。杏仁止咳平喘,兼有发散作用,可治诸般咳喘,擅治外感咳喘。百部润肺止咳,治咳嗽无问新久、有痰无痰皆可。紫菀、款冬花擅“止咳逆上气”,为止咳圣品。
桑白皮、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桑白皮重在泻肺热,葶苈子重在泻肺实。白果敛肺止咳,擅治肺虚久咳虚喘,又可收涩止带。谙熟各药药性,然后才能合理应用之。
作者说
临床用药,如同用兵,生杀反掌,决非易事,不可不慎。应用合理,效如桴鼓,应用不当,为害立至。故中药之应用,既要考究渊博,知识详明,也要由博返约,把握要点,依据证情,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色,或用不同产地者,或用不同入药部位者,或斟酌剂量,或推敲配伍,或重视煎法,或讲究服法,或参考现代研究等等,方克有济。敏达之士,用药应深究医理之奥,精析药性之微,使药证相合,良方切至,惠及患者。
本文来源于《中药合理应用二十讲》。
知识就是力量
愿明天的你依然会相信
点击「写留言」参与讨论
猜你喜欢
肉桂临证杂谈(收藏)
附子等温里药如何用才安全?
活血化瘀药应该怎么应用?
消化不好的人,都该看看这些!
看完这些,保证你不再多吃!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中药合理应用二十讲》,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编辑推荐
本书从辨证用药、辨体质用药、辨药性用药、辨品种用药、辨部位用药、辨产地用药、辨采收时节用药,以及注意贮存,掌握炮制加工,严格用量,合理配伍,选择适当剂型、煎服方法,加强服药后病人护理等方面,针对十九类不同功效的中药临床合理应用做了详细的介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供中医师、中药师、中医药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
END
本文由中医出版白癜风的防治北京看白癜风最正规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