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m.39.net/disease/a_5469129.html
白血病又称血癌,是由于正气内虚、温热毒邪乘虚而入引起的,以热毒、血瘀、痰浊互结,人体伤血为基本病机,以发热、出血、贫血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为造血系统白细胞系列在质和量方面有异常增生。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多在内在虚损、阴阳失和、脏腑虚弱的基础上温热毒邪等乘虚而人所致。
1、1、精气内虚是本病发生的内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长期偏食而致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在儿童患者中较为明显。劳倦、早婚、多次妊娠、房室不节等致肾精亏虚,则骨髓化源不足。在以上肝脾肾功能失调与精血虚损的基础上,若复加外邪则发病。
1、2、温热毒邪本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病情险恶,易于复发及预后不良等特点,故温热毒邪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外因。温热毒邪包括病毒、电离辐射、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烷化剂、某些细胞毒药物等)等。
因温热毒邪乘虚而入,伤及气分,则出现大热、大汗、脉洪大之症,若正不胜邪,进而伤及营阴,人体伤血则有多种临床表现。温热毒邪,迫血妄行,则出现多种出血证候,如鼻衄、紫斑等;温热毒邪,灼血为瘀,而出现皮肤紫斑,舌质红绛甚或紫暗等。
瘀血一旦形成,①可使血不循经而加重出血;②可使气血运行滞涩,不通则痛则出现骨关节胀痛、压痛,气滞血瘀还可表现为腹中积块(肝脾肿大而坚硬);③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加之出血则血去气伤,日久则出现血虚,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贫血等症。温热毒邪,炼液为痰,痰瘀互结,而出现两胁症积、颈部痰核等症。
素有气虚加之反复出血,气血亏虚,可使气不摄血、出血症状突出,血去气伤反过来又加重气虚症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白血病是由于精气内虚,温热毒邪入侵而人体伤血而成的病证。其病位在血及骨髓,因肝主藏血,脾主生血,肾主骨生髓,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常常是因虚而得病,因虚而致实。其虚因温热毒邪易伤津耗气而以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多见,久病则以气血亏虚为主;其实不外热毒、血瘀、痰浊为患。
急性期有虚有实,但以标实为主,缓解期虽有毒邪内伏,但以虚为主。临床上多虚实互见,病机演变复杂多样,如急性期热毒不解,可内传心包而出现神昏谵语的症状;热毒炽盛,引动肝风而出现颈强、抽搐之症;晚期则由于邪伤正气,正气日衰,而出现脾肾阳虚、气血两虚之证。
2、
(一)辨证要点:初起多正虚,常以神疲乏力,多汗及轻度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若见发热,出血加重或发斑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则为病情急速发展的表现,病机较为复杂。
(二)治疗原则:益气养血,滋阴,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化淤散结。
(三)分型治疗
1.正气虚损邪伏内郁型
症状:头晕耳鸣,心悸气短,低热乏力,面色苍白,自汗盗汗,手足心热,或衄血,大便溏泄或秘结不通,舌红或淡,苔薄或少苔,脉细数或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补血,滋阴解毒。
方药:八珍汤,归脾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炙甘草6克,茯苓15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熟地15克,龙眼肉15克,枣皮12克,仙鹤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水煎服。
加减:若阴虚证候明显者,加鳖甲,炙龟板,麦冬,若胃气呆滞,脾运不健者,加山药,陈皮,出血较甚者加白茅根,胁下积块者,加丹参,桃仁,红花。
按语:本型虽然以正虚为主,但并非没有实邪存在,不过邪毒尚未明显罢了。因此,治疗时不可忽视祛邪的一面,于大队补虚药中加解毒之品,洽疗法则当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清热解毒药是治疗时必不可少的,常选用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解毒药,力专而显效。
2.瘟毒内蕴,气血两燔型
症状:壮热汗出气粗,口干舌燥,骨痛齿衄,皮肤淤点淤斑,大便燥结,肝、脾、淋巴结肿大,舌红或绛,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白虎汤合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化裁。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牛水角30克,生地20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栀子10克,黄连10克,玄参15克,石斛15克,连翘15克,甘草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青黛3克(冲服),山豆根10克,芦荟30克,当归15克,红花12克。水煎服。
加减:衄血甚者加仙鹤草,白茅根,旱莲草,凉血,止血,热邪深重耙伤津液,舌红少苔者,加天冬,麦冬,花粉养阴生津,见高热神昏者,可用紫雪丹,至宝丹等;若有神昏谵语,喘咳欲脱肢冷脉伏等內闭外脱之候者,须先予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等救逆固脱,及安宫牛黄丸等清心开窍,然后再用上方治疗;并发感染者,可加黄芩,大黄泻火解毒。
按语:本型症候凶险,并发症多,如颅内出血,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亚急性心肌梗塞等,常是导致死亡的原因,因其发病急骤,来势较猛,发展迅速,变化多端,故极易导致阴阳衰竭,治疗效果较差。此间重用凊热解毒之法及选用抗白血病药物,是治疗的重点,患者邪气深重,正气愈虚,在祛邪的同时要密切观察津液的存亡,阴阳的消长,随症加减用药。
3.淤血痰核,正虚积成型
症状:以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贫血,出血,乏力,头昏,胸闷,纳呆,呕恶,骨痛,舌红有淤班,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活血化淤,消痰散结中,佐以扶正。
方药:二陈汤合膈下逐淤汤化裁。
处方:半夏15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南星12克,夏枯草15克,黄芩12克,生牡蛎30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三棱,莪术各15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熟地20克,鳖甲15克,山慈菇15克,丹参15克,香附15克,大黄10克,党参20克,黄芪15克。水煎服。
加减:呕恶频繁加竹茹,代赭石,川黄连,生姜和胃降逆;痰火壅滞,气血凝涩者加栀子,蒲公英,板蓝根泻火解毒。
按语:本型之症,积痰核,火毒互结,壅闭经络治疗时尚可加人通络之品,如炮甲珠,地鳖虫善走经络的虫类药,通过治疗,缓解率高于瘟毒型,但预后仍较差。本型可见于化疗期间也可出现于化疗间隙期。化疗极易产生火毒内生产,痰火郁结之症故尚须结合清热解毒法,方如黄连解毒汤之类。
附:单方、验方。
(1)取克重蟾蜍15克(剖腹去內脏)黄酒毫升煮沸2小时,将药液过滤即得。成人每次服15~30毫升,日3次
(2)羊蹄根60克,水煎开后入药,煎15至20分钟,煎三次汁成毫升,内服。使白细胞下降,连服1至二个月。也可加苦参6克同煎。
(3)水红花子10克,皮硝30克,樟脑12克,桃仁12克,土鳖12克,生南星15克,生半夏15克,炮甲珠15克,三棱15克,王不留行15克,白芥子,生川鸟各15克,生白附子10克,玄胡10克。研细末,以蜜及醋调成泥加麝香1.2克,梅片3克,外數脾肿大处。
(4)蟾酥每日0.3~0.5克口服。合并感染加服五味消毒饮,出血者,服三七粉1.5克或白芨粉9克,每日2次。
慢性白血病
1.起病缓慢,初起自觉症状不明显,多以乏力或上腹部包块而就诊。化验血象发现白细胞有质与量的改变。
2.逐渐出现消瘦,自汗,发热,苍白,贫血,出血等全身症状。
3.肝脾肿大,以脾大最为显著。
4.淋巴结肿大,无压痛。
5.血象:白细胞大量增加,血中主要是异常的较成熟细胞,其次为幼细胞。血小板计算早期多正常或反增多,晚期减少,并伴有出血症状。
6.骨髓象:骨髓呈显著弥漫性増生。
4种辅助治疗白血病的偏方
1.方药:当归、川芎、丹参各15~30克,红花8~10克,鸡血藤15~60克,赤芍20克。加减变化:脾气虚者酌加党参(或泡参)、黄芪、谷芽各15~30克,白术、厚朴10~15克,炒山楂、陈皮各10克;肾阳虚者酌加肉桂10克,制附片、肉苁蓉、淫羊藿各15~30克,菟丝子15克,伴感染者酌加蒲公英、野菊花各20~30克,千里光15~30克,蚤休8克,山豆根10克,板蓝根、贯众各15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女性月经期暂停服本方3~5天。2.方药:太子参、鸡血藤各20克,茯苓、枸杞子、虎杖、黄芪各15克,炒白术、炒白芍、地骨皮各10克。用法:每日1剂,加水煎取约毫升,早、晚饭前服。5天为1个疗程。3.方药:人参(红参为佳)15克,附子、干姜、血竭各6克,补骨脂、当归、红花各10克。用法:上药共为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将药末调入生理盐水,搅伴成泥膏状,取适量作穴位敷贴(选脾俞、胃俞、肾俞、肝俞、足三里,中脘、血海等穴),用胶布固定。每3天换1次,连续5~10次。在观察期间除白细胞2×/升(0/立方毫米)者加用青霉素外,一律停用其他升白细胞药物。4.方药:石苇30克,大枣10克。加减变化:白细胞计数低于3×/升者,加用菟丝子、枸杞子各20克,鸡血藤30克;头晕目眩、自汗乏力者加用黄芪、党参各15克,鸡血藤30克;肢冷、畏寒、腰膝酸软无力者加附子5克,菟丝子15克;咽干自汗、手足心热者加女贞子15克,旱莲草10克,生地30克;食少便溏(即大便稀烂)、身倦乏力者加白术、党参各10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毫升,分2次服。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四川大学成人教肓药学专业毕业,现中医药研究员,高级中医师,高级中药师,高级心理咨询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全球生态诗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