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辜大为,男,中医主任医师,长沙市名中医,湖南省美容主诊医师,中国针灸学会会员,国家级名老中医博士生导师程丑夫教授学术继承人,湖南省中医药专家学术指导老师,长沙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国家级名中医医院工作室主任医师,雨花区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辜大为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
疾病简介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
带状疱疹在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有记载“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多发于躯干。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是正虚血瘀兼夹湿邪为患。
病案举例
刘某,男,14岁
初诊:年12月21日
头痛半月余
患者半月前开始出现头痛,在当地住院治疗4天,诊断不明。12月8医院门诊以“头痛查因:颅内感染”收入院,住院作脊髓检查、实验室检查,并请眼科等相关科室会诊,诊断为“带状疱疹,病毒性脑膜炎,带状疱疹性角结膜炎”,经用更昔洛韦、左氧氟沙星等抗病毒并对症支持治疗,头痛、灼热、流泪、畏光无明显好转。科室经治医师建议请中医治疗。今日,由人扶来门诊。
刻诊:自诉头痛如裂、鸟啄样、电击感,右侧头面部红肿、灼热、疱疹,右眼涩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近一周纳差,服止痛药通宵也无法入睡,便秘3-5天一次。舌尖边红赤,苔黄腻,脉弦。
诊断:中医:蛇串疮头痛聚星障西医:带状疱疹,病毒性脑膜炎,带状疱疹性角结膜炎。
辩证:少阳风火,阳明内热。权拟疏泻少阳(三焦、胆),清利阳明(胃肠),祛风止痉为法。
方药如下:
龙胆草10g当归10g柴胡6g生地15g
车前草10g黄连5g丹皮10g泽泻10g
水牛角15g赤芍10g青黛6g大黄10g后下
生石膏15g全蝎5g僵蚕10g甘草6g
制白附子5g
7剂,一日一剂,水煎服,分三次服,一日一夜,白天二次,晚上一次
针刺:主穴:风池、阳白、四白、丝竹空、迎香;配穴:头临泣、本神、完谷、率谷、听会、耳门、听宫、瞳子髎、翳风、角孙、头维、颊车、下关、承泣、百会、大椎。每次以主穴5个、配穴10个交替用毫针刺诸穴,手法以泻法为主,每日一次,7天为一疗程。
二诊:年12月22日
昨日针刺后头痛、目涩痛、流泪、畏光明显减轻,轻松回病房。下午后停服止痛药,吃饭二大碗,入睡好,次日晨起大便通畅。遵医嘱针刺每日一次。
三诊:年12月28日
服中药并针刺后诸证已愈七八分,于12月25日要求出院。目前头右侧仍有阵发性抽掣性刺痛,面红基本消失,皮肤脱屑,疱疹结痂,目涩痛、流泪、畏光消失,视力基本恢复,舌红少津苔腻稍黄,脉小弦。目前主要气阴受损,风邪未净。权拟健脾补气,养血滋阴,柔肝熄风。
药用:
党参10g太子参10g白术10g茯苓10g
当归10g丹参15g麦冬15g石斛15g
制白附子5g全蝎5g僵蚕10g甘草6g
10剂,煎服法如上,针刺手法为平补平泻,每日一次,再续七天。
四诊:年1月7日
服上方用上法后,诸证消失,生活学习恢复正常。
随访2月诸证未复发,生活学习正常。
按
语
患者头痛右侧头面部疱疹,右目涩痛、流泪、畏光为外感风火,内有湿毒;其病发部位主要在少阳胆、三焦经,阳明胃、大肠之头面的经络。中医之气机“左升右降“,右降失常,故病发右侧;其为气机右降失常导致阳明胃肠不顺,故便秘3-5天一次;阳明胃肠气降不顺又加重少阳三焦、胆腑气化失常,故头面部灼热、红肿、舌红赤;脉弦、苔黄腻为火毒湿热之象。头痛呈抽掣性、鸟啄样、触电感、阵发性、裂痛为胆经火毒引动肝风,风借火威、火助风势之象。
故第一周以中药祛邪为主,故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清利少阳三焦胆经经气之郁,以消湿热蕴毒;以清胃散加大黄釜底抽薪清泻阳明火邪;用牵正散祛风止痛。针刺以泻法为要,根据循经取穴和近取病变部位穴位之理,主要选少阳三焦、胆经和阳明大肠、胃经的穴位。主穴:风池、阳白、四白、丝竹空、迎香;配穴:头临泣、本神、完谷、率谷、听会、耳门、听宫、瞳子髎、翳风、角孙、头维、颊车、下关、承泣、百会、大椎、神庭。每次针刺主穴5穴加配穴10穴每日一次交替进行。
第二周热降火熄风平,病势已折,病邪已除大半,中药以扶正为主健脾补气、养血滋阴、柔肝熄风为法,方用四君子汤加味以补气,以丹参配当归化四物活血养血,《妇人明理论》曾记载:“以丹参一物而有四物之功,补血生血,功过当归、地黄;调血敛血,力胜芍药;逐瘀生新,性倍川芎”,故《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麦冬、石斛养胃阴,甘草一味调和诸药,还用牵正散三味袪未净风邪,止余风之筋急。针刺以平补平泻之手法,针药并用以善后收功。
往期回顾
一年之计在于春
辜大为主任医师治疗“喘证”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