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是面部肌肉及颈皮肌的运动神经。其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可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面神经麻痹或面瘫。多在20~40岁发病,男性略多。发病与季节无关。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麻痹。病侧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眼歪斜,面部肌肉被牵向健侧,部分患者尚可有舌前2/3味觉减退。一般情况下,起病后1~2周病情开始恢复,大约75%的患者在几周内可基本恢复正常,但病程长短不一,少数患者甚至可延至1年而恢复,也有部分患者留有各种后遗症,如面肌痉挛和挛缩。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口僻”范畴。其发病多为外感风寒、外感风热、痰浊、经络不通、瘀血及气虚等病因病机所致。在临床中,常选用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化痰药、通经活络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等相关的中药予以治疗。临床应用风寒侵袭型:发散风寒药+化痰药+通经活络药±活血化瘀药风热侵袭型:发散风热药+化痰药+通经活络药±活血化瘀药以上各证型:面肌痉挛+止痉药 气短乏力+补气药(养血药)突然口眼歪斜,伴有恶风寒,发热,无汗,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耳下有压痛,时发面肌痉挛,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紧。此为面感风寒,脉络痹阻所致面神经炎风寒侵袭证型。组方应主用发散风寒药、化痰药、通经活络药,佐以活血化瘀药,轻遣止痉药。组方:白附子6g,防风9g,天麻9g,羌活9g,白芷9g,僵蚕9g,天南星6g,蜈蚣3条,全蝎3g,当归12g,川芎9g,甘草9g。水煎服。面神经炎确切的病因尚未明确。有些患者在着凉尤其是头面部受冷风吹拂后发病,故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冷而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茎乳孔内的骨膜炎也可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面神经麻痹。西医对面神经炎的治疗措施,一般应用维生素类药、血管扩张药、物理疗法,甚至激素、手术等方法,疗效不甚理想。中医治疗面神经炎首重祛风,佐以化痰瘀通脉络。在内服中药的同时,如果配以针灸或外用药物,常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需要说明的是,不论使用西医还是中医疗法,其取效的关键是不失时机地及早诊治,否则一旦病变进入变性期,则很难治愈。风是面神经炎致病的基本病邪,但风不自行,每常相夹为患,夹寒即为风寒证,夹热即为风热证,所以治疗面神经炎两种证型的临证处方,皆围绕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而组成。发散风寒药以白附子为首选之品,是因为面神经炎所感受的风寒之邪位在头面,而白附子辛温升散,最善上行发散头面之风寒。如《景岳全书》即以白附子“有小毒,其性升能引药势上行,辟头风,诸风冷气”。《罗氏会约医镜》则以白附子“性热纯阳,能引药上行,去头面游风”。发散风热药以僵蚕为首选之品,是因为面神经炎所感受的风热之邪也位在头面,而僵蚕药性升浮,颇擅长发散头面之风热。如《景岳全书》:“轻浮而升,阳中有阴。故能散风痰,去头风。”如《中药学》:“本品辛散,入肝、肺二经,有祛外风、散风热、止痛、止痒之功。”检索诸多的治疗面神经炎用方亦发现,其所用的发散风寒和发散风热两类药物以白附子、僵蚕二药的出现频率最高,所以本篇以白附子作为发散风寒药的首选药,以僵蚕作为发散风热药的首选药,当之与否,尚候明哲酌裁。化痰药需要说明两个问题:①天南星专走经络,善祛风痰而止痉挛,故用之以化面神经炎一病之痰甚为相宜。但由于其药性温热,只适用于治疗风寒侵袭证型。胆南星以牛胆汁易其燥烈之性为凉,仍保留天南星的化痰特性,颇适用于治疗风热侵袭证型。临床辨证而用之,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②在日常临证中发现,感受外风而发病的面神经炎,以风寒最为多见,所以本篇次选的化痰药物天南星和胆南星二药亦应主在前者。一般而言,活血化瘀药可以广泛地用于风寒侵袭和风热侵袭两种证型的治疗处方之中,但要根据不同病程应用不同的剂量或数量。如病之初期,活血化瘀药之用意并不在于活化瘀血的本身,而是意在通过行血以散风,即中医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所以其用药的剂量或数量一般轻用即可。如病久难愈,即1~2个月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多为瘀血夹痰浊气滞壅塞脉络,其时必须重用方中活血化瘀药的剂量或数量以直化脉络中之瘀血,方易建功。正如《实用中医内科学·口僻》所谓:“若经治两个月以上未能恢复者,多有痰浊瘀血阻滞脉络,可去防风、羌活,加入水蛭、鬼箭羽、穿山甲以逐瘀血,再加白芥子、猪牙皂、制南星以涤除经络顽痰。”诚为高明之论。止痉药应用的指征是面神经炎临床表现中的面肌痉挛一症,有则用之,无则不用,此为有是症用是药,即据症而用药。基于西医理论,面神经炎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冷而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所以若从病理学角度而用药,止痉药又可以无需辨证而用,即不论面神经炎临床表现中见否面肌痉挛一症,皆应该在其辨证施治的用方中参用之,目的在于制止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冷发生的痉挛,进而使神经缺血、水肿以及受压迫得以改善,具有治病求本的意义,确实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中医理论认为,面神经炎发病,乃是因为头面部位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成。正如《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候》所说:“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僻也。”由此可知,面神经炎应用补气药并非单纯是为了治疗气短乏力等气虚症状,而更是意在补益头面部位亏虚之正气,其正气足又能祛风邪外出,风邪出则病易愈,对于缩短病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正《不居集》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何则?发散太过,玄府不闭故也。昧者不知托表固里之法,遍试风药以驱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留连,终无解期矣。”风寒或者风热是面神经炎致病之主邪,相应治疗风寒侵袭和风热侵袭两种证型处方框架的组成,亦皆主用了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实用中医内科学·口僻》认为:“无论表虚表实诸证都可兼有耳下压痛,此属脉络阻痹,气血循环不畅所致。”所以二者方中其他所用的药物极为相同,即化痰药、通经活络药和活血化瘀药,意在化痰瘀以通脉络。如此风去痰消瘀化而脉络通,病安能不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