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河图、洛书是易经中很重要两幅图。多少世纪以来,它一直披着神秘的外衣,被公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谜。
关于河图洛书用途的记载最早见于《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则记载同时指出了河图洛书的出处和用途,在一般人看来,既然古代圣人都以河图洛书作为某种行为的准则,说明河图洛书应是至高无上的圣物。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来源。根据前文论述我们知道,五行其实就是五星的代表,这种说法在河图中以黑白两点表现出来。北方是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东方是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南方是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西方是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中央是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位于中央的北极星,五行为土。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二十八宿。(图片来源网络,侵删)那么既然河图是对应天上五星的,为什么要分成阴阳两部分呢?根据古代天文学家的观察,五星出没各有时间,在历代的史书天文志部分都有所描述,一般以五星在北极上空出现为标准,因为五星是以北极为太极点的。北方水星在古代叫做辰星,它通常在每一年的1月、6月和11月出现,在每一月的尾数逢1、6的时候出现,在每一日的1、6、11时辰出现,即子时、巳时、戌时。东方木星在古代叫做岁星,它通常在每一年的3月和8月出现,在每一月的尾数逢3、8的时候出现,在每一日的3、8时出现,即寅时和未时。南方火星在古代叫做荧惑,它通常在每一年的2月、7月、12月出现,在每一月的尾数逢2、7的时候出现,在每一日的2、7、12时出现,即丑时、午时、亥时。西方金星在古代叫做太白星,它通常在每一年的4月和9月出现,在每一月的尾数逢4、9的时候出现,在每一日的4、9时出现,即卯时和申时。中央土星在古代叫做镇星,它通常在每一年的5月和10月出现,在每一月的尾数逢5、10的时候出现,在每一日的5、10时出现,即辰时和酉时。还有一种说法,是和天地之间的物质运动有关。一为冬即阴寒极点,由于水性寒,故一为生水;农历六月是我国雨季,雨水最多,故有六化成之,所以一与六生成水,树木的生长有过雨季,雨水最多,故有六化成之,所以一与六生成水。二月春分,阳气生发,地热升腾,故二为生火;七月天气最热。所以二、七生成火。树木的生长有两个要点、即开花与结果、农历三月百花开放、万木生发,此时木的生命之燕旺盛,故三为生木;八月是各种树木结果之时、木的生命之罴最强,所以三与八生成木。四月花尽,九月叶落,均有肃杀之气,所以四与九生成金、五指中央。中原一带皆为黄土并被古人视为大地之中央,故五为生土,十有圆满归结之意。古人认为万物终结之后,皆归为黄土,所以五与十生成土。在河图洛书中取得重要进展的首属张仲景及其先师张伯祖等民间高手,据说医圣张仲景推演河洛八卦图以数定象,因数明象,务穷宇宙人生造化之秘,在此基础上撰著了千古不朽医著《伤寒杂病论》16卷条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人体生命演化过程中疾病产生的本质和演化转变规律。六味地黄丸,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中成药,有滋补肝肾的功能。源自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金匮肾气丸,也叫“肾气丸”、“八味地黄丸”,原来是八味中药材,后来到了北宋,因宋朝重儿科,公元年,钱乙被召到汴京,治好了太子病,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赏赐,使他顿时誉满京城。钱太医认为张仲景原方,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所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熟地黄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上面罗列这些内容的目的,是想结合河图讨论一下六味地黄丸的组方之精妙,堪称中医药方之代表。一看药物组成,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二看药方所包含的易理,六味药,三补三泻。从河图上看,北方五行属水,在脏合肾,在数为1,6;东方五行属木,在脏合肝,在数为3,8;中央五行属土,在脏合脾,在数为5,10。而六味地黄丸的作用大家都很明白,是滋补肝肾之阴的经典方,我在《“方”说》一文中曾提到过,中医的方中必定是聚了五数这个类的。现在大家结合这个河图和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再看,似乎就很明白了。六味药,合了河图中北方肾水之数6,三补、三泻的药数,合了东方肝木之数3;而重在补肾的熟地黄用了克,补肝脾的山茱萸(制)80g。山药,80g,都于河图中肝肾脾所对应的数字1,6,8,10所吻合;清泻相火的的并制山萸肉之温涩的牡丹皮60g,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的泽泻60g,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茯苓60g,其数字6,10,均与肾、脾在河图中对应的数字相同。虽然方中没见5,但哪一组数字不是5的倍数呢?这么精确的数字关系,绝对不会是巧合能解释的。六味地黄丸从宋代成方,一直延续多年到现在,经过历代医生和患者的亲身体验而经久不衰,可以说是“伏牛药方改,千年药不衰”。通过从河图来分析其方中暗合的经典易理,倒也象是找到了开启中医经典药方研究的一把钥匙。再回到现实生活中,遍地都是中医门诊,到处都是祖传中医的幌子,试问天下还有谁家的祖上医学成就高过医圣张仲景的?现在不少的临床医生遣方用药,信手就来,想开几味就几味,想开多少克就多少克。一提到经典的古老的,往往被人们嗤之以鼻,我曾经在《中医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中说过,“离开了经典谈中医,则成了无源之水;离开了天地谈中医,只能是管中窥豹。”中医的方,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机理在里边的。一个中医如果不懂易理,估计只能算半个中医,因为你只有一只脚迈进了中医殿堂,另一只脚还在门外,也许还是踩在了西医的门榼上。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