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与阴阳升降
引言在讲这个题目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我以前看的一个病例。有一个网瘾少年,假期日夜泡在网吧,出现头晕眼花,走路时两条腿如踩在棉花上,头重脚轻,后来发展成晕厥。他的晕厥是每当中午时分发作,时轻时重,重的时侯就昏迷不醒。父母很着急,以为得了很重的病,医院作脑部检查,用了先进的仪器也没有查出问题,没办法,就去找中医看。这个病例就是晕厥,可是没有晕厥的时候,就像正常人一样,吃饭、睡觉都正常,大小便也正常。
仪器检查不出来是病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再讲一个故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有扁鹊为虢国太子诊病的故事,很能说明阴阳二气顺接的重要性。春秋战国时有个名医叫扁鹊,扁鹊姓秦,名越人,一次,他行医来到虢国(今河南省三门峡),正碰上虢太子死去,扁鹊来到虢国王宫门前,问一位喜好医术的中庶子(中庶子是官名。战国时为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时为太子侍从官。)说:太子有什么病,为什么全国都在举行除邪去病的祭祀活动?中庶子说:太子因血气运行没有规律,阴阳交错而不能疏泄,导致突然昏倒而死。这时扁鹊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太子是什么时候死的?中庶子回答:从鸡鸣到现在。“鸡鸣”就是夜半,属于十二时辰的子时,古人把一日中阴阳升降消长的四个关键时辰点:卯时、午时、酉时、子时,分别命名为平旦、日中、合夜、鸡鸣。第二个问题问中庶子:太子收殓了吗?中庶子回答说:还没有,因为他死还不到半天呢。扁鹊告诉中庶子说:我是秦越人,请禀告虢君,我能使太子复活。中庶子不屑一顾,认为扁鹊在胡说,死了的人怎么可以复活呢!除非是上古的神医俞跗转世,太子才有复活的可能。扁鹊见中庶子不相信自己,就对他说,我的诊病之道,不需要待切脉、望色、听声、察形等一一进行完,才能作出诊断,根据刚才你所说的发病情况,我就已经决出太子的死生了。你若不相信,可试着进宫诊视太子,应会听到他耳有鸣响,看到他鼻翼搧动,顺着他的两腿摸到阴部,那里应该还是温热的。中庶子听得目瞪口呆,进去把扁鹊的话告诉虢君。虢君听后十分惊讶,出宫接见扁鹊。扁鹊对虢君说:太子得的病称做“尸厥”,就是假死,总属阴阳气血错乱所致。于是扁鹊就叫他的学生子阳磨砺针石,取“三阳五会”(即百会穴)下针。过了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又让学生子豹以药混和煎煮后,交替在两胁下熨敷,太子能够坐起。进一步调和阴阳,服汤剂二十天,身体恢复如初。
从这两个病例里我们能总结出一些特点:即子时或午时,定时发作。那么,这个特点和中医看病有什么联系呢?
先来分析一下病案的要点。这两个病都可属于中医“厥证”的范围,首先,分析第一个病案发病的原因,该病人生活极不规律,夜晚不睡,违背了阴阳升降消长的规律,造成了阴阳升降的失调,使阴阳二气不相交接。其次,再来看一下他的发病时间,多在中午午时,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发病呢,因为这个时候阳气到了顶峰,阴气开始生长,阴阳处在交接的关键点,如果阴阳的升降规律紊乱,就容易出现阴阳交接的不顺利,甚至会出现短暂的离决现象,于是就会发生晕厥。张仲景的《伤寒论》对这种疾病早就有论述,他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这个孩子的病就是阴阳气不相顺接的缘故。
再看第二个医案,扁鹊为何能使病人起死回生呢?第一,就是发病的时间,太子昏死在子时,也正是阴阳交接的关键时点,若起居失宜、食饮不节,则阴阳乖乱,不相顺接,就会致发晕厥,可见晕厥与阴阳升降消长紊乱密切相关。第二,太子暴死后还没有收殓,说明人还与外界息息相通,阳气有复还的可能。基于这两点,扁鹊断太子可生。接下来的治疗,都是顺接阴阳的方法:首先是针百会穴,此穴位是人体阳经、阴经的汇聚点,故名“百会”,针刺于此,有调节人体阴阳及开窍醒神的作用;其次,用药交替敷熨于病人的两胁,因为两胁是人体阴阳升降运行的道路,《黄帝内经》所说的“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以药敷熨两胁,意在以疏通阴阳运行的道路,促使阴阳尽快顺接,恢复平衡;再次,为巩固效果,扁鹊令病人服汤药以“更适阴阳”。以上足可见,人体顺应阴阳升降消长的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平时要注意养生保健,确实做到像《黄帝内经》所说的那样:“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黄帝内经》阴阳升降、消长理论《黄帝内经》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转,形成了阴阳二气的升降与消长,所以阴阳的升降与消长是自然界的固有规律,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与死亡,皆本于此规律。有此,一年之中就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换,一日之中就有昼夜晨昏的变化。也就是说,阴阳的升降与消长,明显地表现有年节律、日节律等。一年之中,冬至一阳生,到了夏至,阳气升发达到顶点,而一阴即生,一直到冬至,阴气达到顶点,进入下一个轮回。一天之中也是如此,子时一阳生,到了午时阳气最盛,此时,阴气渐生,一直到子时最盛。人生活在自然界里,天人相应,体内的阴阳二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阴阳的升降而升降、消长而消长,以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若违背了这个规律,如作息不规律、熬夜、疲劳等,就会导致阴阳的升降紊乱,发生许多疾病,而这些疾病,又往往具有定时发作的时间性的特点,最常见于阴阳二气交接的时间,如午时、子时等最多。
中医治疗当然要顺接阴阳,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顺接阴阳的目的呢。原来,人体的阴阳、气机的升降出入,有一个枢纽或者像门轴一样的东西管着,这个叫做“枢机”,它的位置在少阳经,阳气的外出,阴气的内入,由少阳来主管。少阳的枢机不利,就会象门轴坏了一样,使得这个门或打不开,或关不上,这就是阴阳不顺接,因此少阳和解、顺畅了,阴阳二气就顺接了。所以,经过这么分析,治疗这个病就有了眉目,那就是和解少阳。中医方剂里和解少阳的首选方剂就是《伤寒论》的“小柴胡汤”,于是我就给这个孩子小柴胡汤吃,加上一些开窍透达阳气的药物,如石菖蒲、远志等,结果孩子服了两周,午时晕厥现象就基本上消失了。后来为巩固疗效,又合上了桂枝汤,因为这个方子有调和阴阳的作用,又有补益的功能,实际上这两个方子相合,就是《伤寒论》里的柴胡桂枝汤,又服了半个月,晕厥未再发生。当然,必须告诉病人和家长,一定生活起居规律,不要再熬夜,否则,晕厥有可能会再发。
在《伤寒论》里,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少阳病的特点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而最具代表性的症状,或是具有标志性的症状有三个,一个是口苦,代表着少阳的胆火上炎。古人认为,口中经常有苦味,是体内苦味的东西上泛到口内所导致的,而体内最苦的东西莫过于胆汁,所以古人就朴素的认为口苦是胆汁外溢于口的结果。那么,胆汁为何会无缘无故地外溢于口呢,则是因为胆内的热逼迫胆汁外溢的结果,所以口苦代表着胆内有热,在中医临床上治疗口苦也就多从清胆热着手,往往收到很好疗效。第二个标志性症状是往来寒热,就是发热与恶寒交替着出现,这是因为,少阳经这个位置就像一个门轴,是主管门的开、关的,中医称之为“枢机”。同时少阳属小阳,少者,小也,抗邪力量比较弱。因此,邪气侵袭少阳,由于枢机运转的作用,往往导致正气与邪气的分庭抗礼,表现为“拉锯战”,《伤寒论》里称作“正邪分争”。当正气能够抗邪的时候,由于正邪的交争就会发热;而当正气无力抗邪的时候,邪进正不争,就会恶寒,于是就会见到病人寒热交替出现。寒热往来不但见于外感疾病,也见于疟疾、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所以这些疾病都可用小柴胡汤治疗。第三个标志性症状就是胸胁苦满,就是胸胁发胀,这是病在少阳经的典型表现,因为手、足少阳经都走胸胁,所以胸胁苦满是定病位在少阳的眼目。由于胆与肝相表里,肝经也走胸胁,所以一旦见到病人有胸胁苦满,就可以首先考虑肝胆疾患。
通过上述症状我们可以概括出来少阳病两个最基本的病机,也就是两个基本的病理状况,一个是枢机不利,也就是门轴坏了,使大门开阖不利;再一个就是胆火上炎,少阳病多有火热的表现,这个火就是胆火。所以小柴胡汤除了和解枢机,解郁以外,还可以清胆热。此外,小柴胡汤的解表祛邪作用也很强。综之,这个方子具有调理阴阳、和解枢机、清解胆热、解表祛邪等多种功效,特别是这个调理枢机的作用,使得小柴胡汤临床用途非常广泛,如果细谈,可以写成一大本书。清朝有个医家叫陈平伯,特别喜欢使用小柴胡汤,他把小柴胡汤加减变化出多个方子,几乎方方不离柴胡一味,所以后世叫他“陈柴胡”。现代也有不少医生包括许多名家喜欢使用小柴胡汤的,这说明小柴胡汤的使用范围很广。当然,中医强调的是辨证论治,如果使用小柴胡汤一方到底,就不符合中医的道理了。
疏达阴阳枢机是小柴胡汤的作用特色,据此临床上用于治疗定时发作的疾病非常有效,不但是子、午时晕厥,象子时胃脘痛、胁痛、哮喘,夜半恶心,晨起出汗,午时牙痛等。我还曾用小柴胡汤治愈过半夜磨牙的,这个病人是个女病人,30多岁,一到半夜就“吱吱”磨牙,声音很响,象闹耗子一样,弄得丈夫睡不着觉。我给她开了这个方子,加上石膏、知母等清阳明胃热的药物,因为牙齿属于阳明经主管,上牙属足阳明,下牙属手阳明,阳明有热,尤其是胃中有热,就会循经上攻,表现为磨牙。再用一些缓急解痉的药物如白附子、僵蚕、地龙灯,方子服了三周,就基本上不磨了,又巩固一周痊愈。当然,磨牙也有脾虚或蛔虫等其他的原因,尤其是小儿,临证时重要的是辨证论治。我加了石膏、知母,是因为这个病人经常上火,脸上都起许多疖子,否则,也不能贸然使用清热之药。通过这些病例证明了一点,小柴胡汤治疗有时间性特点的疾病有良效,这主要是借助于小柴胡汤和解枢机、调理阴阳气机的作用。
小柴胡汤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半夏,人参(可用党参代替),生姜,大枣,炙甘草。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主入肝、胆经。它有三大功能:一是解热作用,主要靠它的辛散之性,所以多被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尤其是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时;二是解郁作用,柴胡辛散,又入肝胆经,肝胆主管疏通人体的气机,所以柴胡自然能治肝胆气郁之证;三是升阳作用,柴胡为伞形科植物,伞形科植物大多具有轻清上升的特性,能够升提人的阳气,所以小量的柴胡可以治疗阳气的不足或下陷的病症,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等。黄芩味苦性寒,主要入胆与肺经,所以善于清胆热和肺热,性质下沉入里。柴胡与黄芩是小柴胡汤的灵魂药,二者一个性升,一个性降;一个喜外散,一个喜内入;一个喜动,一个喜静。所以二者相配,升降相因,出入相济,动静相合,从而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外邪入侵少阳的寒热往来。
剩下的五味药物,是作用于脾胃系统的,其中半夏、生姜主降,可以和胃止呕;人参、甘草、大枣,主升,可以补益脾气,也是有升有降,合在一起,就可以调理人体气机的升降。那么,肝胆病为什么要调理脾胃呢?这是由肝胆与脾胃的密切关系所决定的,肝胆在五行属于木,脾胃在五行属于土,木容易克土,所以肝胆病就容易导致脾胃病,有时肝胆病最先出现的却是脾胃消化系统的症状,往往因脾胃症状的出现而确诊为肝胆病,如乙型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肝癌等就是如此。所以治疗肝胆病,无论有无消化系统的症状,都要加调理脾胃的药物,从而斩断病邪传变的通道,防患于未然,张仲景对此总结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也是小柴胡汤被大量使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所在。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的作用无与伦比标题这主要体现在它的解郁作用上。现代有一些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饮食、起居不规律,如饮食不节制,过食生冷或煎炒油炸之品,熬夜,或者干脆夜干通宵,白天睡觉,因而患气机郁滞的比较多,气机不行走了,阴阳不转动了,于是动不动就发脾气,急躁易怒,失眠,盗汗,五心烦热,口苦,或是神情淡漠,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干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经常躲在家里或没人的地方哭,严重的就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或者是气聚成痰,痰聚成核,发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等病。又因少阳经行于人体两侧,少阳气机不利,就很容易出现人体两侧的疾病,如上述淋巴结、甲状腺肿及一些耳疾、偏头痛、胁痛等,这些用小柴胡汤治疗,都有很好的疗效。
临床应用举例
1
偏头痛
头之两侧,属少阳经,风火或风痰阻塞少阳,常常导致偏头痛。偏头痛一般表现比较剧烈,并且疼痛处多有跳动、胀裂的感觉,情绪多比较容易急躁,是少阳风火窜扰所致。可用小柴胡汤去掉温补的人参、炙甘草、大枣,加川芎、白芥子等活络祛痰祛风之品。小柴胡汤治偏头痛疗效肯定,我所治疗的病案虽没有详细统计过有多少偏头痛,但起码有上百例,最长的一个偏头痛三十多年,最后也是用小柴胡汤收功。
2
耳鸣、耳聋、耳堵
耳鸣耳聋证,临床发病率逐年增高,已经属于临床的常见病,也属于顽固症、难治病。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相当一部分耳鸣耳聋通过补肾,确实取得良效。但同时,耳窍与少阳也有密切关系,手少阳三焦经一个分支从锁骨上窝经过颈部上走耳后,绕出耳的上角,另一个分支则从耳后进入耳中,从耳前出来;足少阳胆经一个分支也是绕行耳之前后内外。所以,少阳有火热,就会循经上攻于耳,导致耳鸣耳聋,尤其是单侧耳鸣耳聋耳堵,更是邪气阻塞少阳的表现,此时用小柴胡汤治疗确为的对之方。少阳火热的耳鸣耳聋属于实证,多有耳中堵闷的症状,象是坐在起、降的飞机中的感觉。因此治疗时可在小柴胡汤中加入石菖蒲、远志、路路通、通草等透窍之品。此外,小柴胡汤治中耳炎耳朵流脓或长疖子也很好,可与方中加夏枯草,连翘,川牛膝,车前子,通草等清利肝胆湿热的药物。
3
白内障
可用小柴胡汤加木贼、蝉衣。这是一个台湾老中医的经验,他认为,木贼草这个植物,手摸上去有砂纸的涩感,可用擦抹铜、铁等金属生的锈,一擦就掉,很好使。用于白内障,就相当于让它擦除眼球所生的“锈”,白内障不就好了吗。而蝉衣就是金蝉脱掉的皮,这个过程叫做“金蝉脱壳”。中医取类比象,蝉衣是金蝉脱掉的一层皮,所以用它就可以脱掉白内障这层皮。这种看似朴素的道理用到临床上确实灵验,我亲自用过一些白内障病例,用这个方子再加上密蒙花,大部分都有效,所以特地作一介绍。
4
飞蚊症(玻璃体浑浊)
可用小柴胡汤合杞菊地黄丸、磁朱丸等。飞蚊症因表现为眼前见黑点飞舞,犹如飞蚊而得名。飞蚊症一般上是由玻璃体变性引起的,随着年纪老化,玻璃体会“液化”,产生一些混浊物。因而,飞蚊症的西医名称是“玻璃体混沌”或称“玻璃体浮物”。飞蚊症虽不影响视力,经过检查也没有眼部器质性病变,但其眼部的障碍感常使病人坐卧不安,必须经过治疗。中医认为,眼睛为肝的开窍,而胆与肝相表里,飞蚊症不是肝血不足,就是肝胆有热。小柴胡汤去肝胆之热,杞菊地黄滋养肝肾之阴血,常是治飞蚊症的选择方剂。另外,磁朱丸也是治飞蚊症的良药。这个方子有三味药物组成,磁石、朱砂、神曲,其中朱砂内含水银,有毒,现代临床运用多有忌讳,其实如果照古法炮制,用量上控制在安全范围,再配一些补肾帮助排泄的药物,是不会引起体内蓄积的。飞蚊症按中医的道理,属于肝脏功能失调,肝脏精华由其目窍飞越于外的表现,磁石、朱砂有很强的镇慑收敛作用,可收摄精华回归于肝,加上二药的镇静安眠作用,保证充足的睡眠,使血液充分的回流肝脏,以更好的养目。配合小柴胡汤使用,可谓药到病除。
5
鼻渊(慢性鼻炎、鼻窦炎)
这个病表现为鼻塞不通,流浊涕,甚至嗅觉失敏,不闻香臭。《黄帝内经》有一种学说,叫做“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我们的老祖宗认为,鼻上通于脑,鼻子若经常流鼻涕不止,是脑液渗漏的表现,当然古人所说的这种“脑液”并不是我们的脑组织,否则那还得了,其实我们知道这是鼻腔粘膜因炎性病变分泌异常所致,古人很直观,看到鼻子上通于脑,就像脑子的一个漏斗,于是就把流鼻涕不止认为是脑液渗漏。《内经》认为,鼻渊是胆热移于脑,所以根本还在胆热,从临床来看,鼻炎、鼻窦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由胆中火热引起,用小柴胡汤治疗很有效,常常合上苍耳子散这个方子,有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组成,都是治鼻炎、鼻窦炎的良药。曾治一男军人,鼻窦炎反复发作多年,发作时鼻塞不闻香臭,流脓浊涕,憋的眼眶疼痛,晚上张嘴呼吸,且每天早上要连续打几十个喷嚏,多年来嗅觉不灵敏,把醋放到鼻尖上都闻不到。脾气急躁易怒,口中经常发苦,舌苔也黄。这是典型的少阳胆热之象,用小柴胡汤合苍耳子散,吃了几周,炎症就消退了,嗅觉恢复,呼吸顺畅。
6
失眠
现在有很多的失眠的病人,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竟有至少1/3的人不会睡觉,在中国城镇居民中这类人竟高达38%,因此,为了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北京中科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