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道文化

点击上方蓝字   白附子二两

丁香皮五两   藿香叶四两

零陵香四两   白芷四两

乳香一两   檀香四两

生结香四两   甘松五两

茅香一斤   沉香二两

苏合油二两   枣五两

研为细末,炼密和匀,窖月余作丸,或饼爇之。

可以看出,到东汉时,不仅香料的品种已非常丰富,而且香的配方也十分考究,已经与中药的配制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品香制香大师—苏东坡

合香,是香道史上的一大进步,从单方到复方,制作过程逐渐繁复而香味层次不断丰富,让不少文人墨客趋之若鹜。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就是位品香、制香的大师。我们依据散落在史籍中的点滴片段,试着还原出千年前东坡先生品香与制香的情形,从中你会知道当身边有红袖为你添香时,你该怎样品赏。

东坡先生取出一只长3尺6寸5分、宽1尺9寸、制作精美的降真木合香盘放于案几中央,让书童从香窖中取出炮制好的种种香药,按配方一一称出,分别放于合香盘四周。这时,侍妾朝云与侍女已采集完梅心雪回到书房。玉碗中的雪大部分已经融化,带有花粉的雪水闪着淡而晶莹的光泽,散发出幽幽梅香。苏东坡深吸了一口令人陶醉的梅蕊香气,向朝云和侍女投去赞许的目光。接着,他按顺序把配好的香药在合香盘铺撒一层,用鬃刷弹上一层玉碗中“梅魂雪魄”的花露,再铺一层香药,弹上一层花露待到香药基本润透之后,开始合香。

这是人与香药用灵气交流的过程。看苏轼全神贯注,两只手不停地调和着香药,时疾时缓,有时轻若无物,有时又如力拨千斤;一会儿如太极云手,一会儿又如轻抚瑶琴。令人感到好似一股气息在周围有节奏地运动,又似听到了“梅花三弄”优美的古韵。此时的苏轼不知是在寻觅那梅花的神韵还是在弹奏自己的心音。大约半炷香的时间,室内已充满了迷人的梅香。缓缓地,他收起双手,这时,室内是那样宁静,空气好像也因香味的浓郁而凝聚了。

苏轼站起身来,把合好的香粉收入准备好的瓷罐之中,用几层宣纸把瓷罐密封起来,装入蒸锅,用杉木炭蒸了大约一个时辰后,再用一个绣锦的棉罐罩严密罩住它,待它慢慢冷却。

当巳时将尽,也就是快到中午11点的时候,香已冷。苏轼怀抱香罐回到书房,打开瓷罐的封纸,用银香匙取出一匙香粉,在官窑烧制的粉青香盘上用印香模具“银篆盘”制出如缪篆写成的寿字香篆。此时我们只能闻到似有似无的淡淡香气,这便是香气内敛的名香所具有的效果。苏轼点燃了香篆,缥缈的香烟一会儿聚成一线扶摇直上,如玉柱擎天;一会儿又倾泻而下,如蛟龙探海。散开时一会儿似黄山云雾,一会儿又细如游丝。那氤氲的香气,真好似万株梅树同时喷香。苏轼自言道:百日窖藏后其香韵则会更加悠长。

明代文学家屠龙曾就苏轼先生合香和品香的境界作总结道:“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自性立则命安,性命和则慧生,智慧生则九衢尘里任逍遥。”如此不凡之境界,真是品香品到极致了。

像苏先生这样爱香,在宋代并非个案。我们熟悉的黄庭坚、陆游、范成大都是合香的好手。中国香文化萌发于先秦,经过秦汉、六朝、隋唐的发展,到宋代已至鼎盛。这一时期庞大的文人群体是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爱香、弄香,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谓“巷陌飘香”。有史料显示,南宋时期,香药的进出口额竟占到政府财政总额的四分之一。明清时期,香文化继续发展,但再也没有突破宋代的高度。

香之专业化

宋代的航海技术高度发达,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比唐代更为繁荣。巨大的商船把南亚和欧洲的乳香、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抵泉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再转往内地,同时将麝香等中国盛产的香料运往南亚和欧洲(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中国的物品中,香料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常被称为“香料之路”)。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在各式宴会庆典场合,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在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时,常有丫鬟持香熏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不仅用香品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一同鉴赏品评……

香之分类

根据外形特征可分为原态香材、线香、盘香、塔香、香丸、香粉、香篆、香膏、涂香、香汤、香囊、香枕等。

原态香材 香料经过清洗、干燥、分割等简单的加工制作而成。原态香材能保留香料的部分原始外观特征,如檀香木片等。

线香 常见的直线形的熏香,还可细分为竖直燃烧的“立香”,横倒燃烧的“卧香”,带竹木芯的“竹签香”等等。

盘香 又称“环香”,螺旋形盘绕的熏香,可挂起,或用支架托起熏烧,有些小型的盘香也可以直接平放在香炉里使用。

塔香 又称“香塔”,圆锥形的香,可放在香炉中直接熏烧。

香丸 豆粒大小的丸状的香。

香粉 又称“末香”,为粉末状的香。

香篆 又称“香篆”、“印香”、“百刻香”,用模具将香粉压制成特定的(“连笔”的)图案或文字,点燃之后可顺序燃尽。

涂香 又称“涂敷香”,涂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

香囊 又称“香包”,装填香料的丝袋,有丝线可挂于颈下的称为“佩香”。

香枕 装填香料的枕头,可安神养生。

独具特色的香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香随同佛教一起于公元六世纪传到了日本,中国的香文化据说是由唐代的鉴真大师传到日本的,发展至室町时代(—),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香文化———香道。香道是以“乐香”为基本的艺道,讲究严格的礼仪与专业的技艺,她与茶道、花道一起构成日本传统的“雅道”。茶、花、香在茶室这一特殊的场所,得到了协调统一的发展,人们从中共同体味的是一份闲寂、优雅,追求的是“和敬清寂”、“静妙求真”、“心安自健康”的境界。日本香道主要有三条西派、志野派、峰谷派,传衍至今。

香虽细微,却能集宗教、艺术、医疗、休闲、生活日用诸功能于一体,我们从中正可以体味天台宗所阐扬的“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的道理。

香篆表演

香道告诉我们在寂静中思索并感悟世界哲理,在袅袅香烟中,我们感觉宁静舒适,我们确实需要有像这样的一个境界,从中生出智慧和安详,香不仅可以清理我们身心的污垢,更能让我们回归自然,这是人们追求自然的天性,香可以调息开窍,并且治愈疾病和伤痛。整个过程中。香道中的起篆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它不仅决定了这次香篆的成功与否,更是让你此时的心情平静,更是让你此时的心情平静。

如果你说,美术,是视觉的盛宴。美食,是嗅觉的盛宴,那么,香道就是视觉和嗅觉的双重盛宴。你会发现,无论美术,音乐或是茶道。他们都与回归本性,自然清净灵魂和整合文化价值观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我看来,正是因为大自然母亲给予我们这一份礼物----香道。人类与大自然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作为大自然的孩子,我们人类,却越来越远离大自然母亲的怀抱。

我们被紧张的生活节奏所劳烦,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污染的空气所困扰,而不是坐在屋子里伴着袅袅香,安静地,没有任何烦恼羁绊地看书,绘画或是写作。香道文化却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去反省自我,回归本真。

小贴士:在本期任意文章末尾点击,或者在我们的平台页面进行评论,就可以参与抽奖哦!只要我们看到您文字中的温度和走心度,就有机会获奖!

赞赏

长按







































招聘网络编辑包吃住
甲氧补骨脂素洗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xz/5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