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草药图谱及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介绍,供大家欣赏、参考。另外,小社这次特意给每一种中药都附上了别名,便于大家平时灵活运用。
(前方大量图片,建议在WIFI下观看)
解表类
1、发散风寒药
生姜
别名:大肉姜、鲜生姜
白芷
别名:芳香、泽芬
防风
别名:铜芸、茴草、百枝、屏风
苍耳
别名:常思菜、地葵、道人头、猪耳、刺儿棵
羌活
别名:羌青、护羌使者、羌滑、退风使者
细辛
别名:小辛、细草、少辛、独叶草、山人参
荆芥
别名:香荆芥、假苏、姜芥、四棱杆蒿、稳齿菜
桂枝
别名:柳桂
麻黄
别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2、发散风热药
牛蒡子
别名:鼠粘子、大力子、恶实
升麻
别名:周麻、鸡骨升麻、鬼脸升麻
柴胡
别名:地薰、茹草、柴草、茈胡
葛根
别名:甘葛、干葛、粉葛、葛条根
桑叶
别名:铁扇子、蚕叶
菊花
别名:甘菊、金蕊、真菊、药菊
薄荷
别名:蕃荷菜、土薄荷、南薄荷、人丹草、野薄荷
泻火药
1、清热泻火药
天花粉
别名:栝楼根、花粉、白药、瑞雪
决明子
别名:草决明、马蹄决明、千里光、假绿豆
知母
别名:连母、水须、穿地龙、羊胡子
栀子
别名:木丹、越桃、山栀子、黄鸡子、黄栀子
莲子心
别名:苦薏、莲薏、莲心
夏枯草
别名:铁色草、棒柱头花、榔头草、棒槌草、牛枯草
2、清热燥湿药
龙胆
别名:陵游、草龙胆、苦地胆、山龙胆、水龙胆
白鲜皮
别名:野花椒皮、白羊鲜、北鲜皮、臭根皮、八股牛、八挂牛、好汉拔
苦参
别名:地槐、苦骨、穿参、牛参、地参、野槐、山槐
鸦胆子
别名:老鸦胆、鸦蛋子、小苦楝、苦参子
黄芩
别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
黄柏
别名:黄檗、圆柏、檗木、川黄柏
黄连
别名:川连、川黄连、姜黄连、吴萸黄连、酒连
3、清热泻火药
大青叶
别名:大青、北板根、大靛
山豆根
别名:豆根、北豆根、广豆根、苦豆根
北豆根
别名:蝙蝠葛根、北山豆根、山地瓜秧、蝙蝠藤
白头翁
别名:野丈人、头公、毛姑朵花、老公花
白蔹
别名:白根、山地瓜、鹅抱蛋、地老鼠、猫儿卵
连翘
别名:旱莲子、空翘、空壳、落翅
板蓝根
别名:靛青根、蓝靛根
金银花
别名:忍冬花、银花、双花、二宝花
鱼腥草
别名:紫背鱼腥草、紫蕺
蒲公英
别名:蒲公草、黄花地丁、黄花草、蒲公丁
4、清热凉血药
地黄
别名:生地、生地黄
赤芍
别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
牡丹皮
别名:丹皮、丹根、牡丹根皮
5、清虚热药
银柴胡
别名:银夏柴胡、银胡、牛肚根、土参
胡黄连
别名:割孤露泽、胡连、西藏胡黄连
泻下药
1、攻下药
大黄
别名:将军、锦纹、锦纹大黄、川军
2、润下药
火麻仁
别名:大麻仁、麻子仁、麻子线麻、山麻
郁李仁
别名:郁子、郁里仁、李仁肉、小李仁
3、峻下逐水药
千金子
别名:千两金、菩萨豆、续随子
巴豆
别名:巴仁、巴米、红子仁、泻果、猛子仁、巴仁
甘遂
别名:甘泽、陵泽肿、手花根、猫儿眼、胜于花
芫花
别名:赤芫、杜芫、头痛花、南芫花、药鱼草、九龙花、闹鱼花
京大戟
别名:大戟、红芽大戟、紫大戟、将军草
商陆
别名:章陆、章柳根、见肿消、当陆
祛风湿药
1、祛风散寒药
川乌
别名:鹅儿花、五毒、铁毒
木瓜
别名:木瓜实、铁脚梨
草乌
别名:乌头、独白草、土附子
威灵仙
别名:铁脚威灵仙、酒草阶、黑骨头、老虎须、七寸草、牛闲草
独活
别名:独摇草、独滑、长生
路路通
别名:枫实、枫草、九空子、枫草
2、祛风湿清热药
防己
别名:粉防己、汉防己、石解
马钱子
别名:番木鳖、苦实把豆儿、苦实、马前
秦艽
别名:秦胶、秦纠、左秦艽
桑枝
别名:桑条
3、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
别名:南五加皮、五谷皮、红五加皮
狗脊
别名:金毛狗脊、金毛狗、金狗脊
桑寄生
别名:桃树寄生、苦楝寄生、广寄生
化湿药
广藿香
别名:土藿香、大叶薄荷、猫尾巴香、山茴香
苍术
别名:赤术、仙术、茅术、华苍术
豆蔻
别名:白豆蔻、草果、草豆蔻
佩兰
别名:兰草、木香、大泽兰、女兰、香草、杭佩兰
草豆蔻
别名:豆蔻、草蔻、草蔻仁、草果、扣仁
草果
别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厚朴
别名:川朴、厚皮、重皮、烈朴
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
冬瓜皮
别名:白瓜皮、白冬瓜皮
赤小豆
别名:红豆、小豆、野赤豆
泽泻
别名:水泻、芒芋、泽芝、天鹅蛋、水泽、如意菜、水白菜、及泻
茯苓
别名:茯菟、茯灵、松薯、松苓
薏苡仁
别名:薏仁、薏米、草珠子、回回米、六谷子、尿珠子
2、利水通淋药
川木通
别名:淮木通、山木通、花木通、白木通
车前草
别名:当道、蛤蚂草、车轮草、铁贯草
石韦
别名:石皮、金星草、石兰、石剑、石背柳
灯心草
别名:虎须草、赤须、灯心、灯草
3、利湿退黄药
垂盆草
别名:半枝莲、佛指甲、狗牙半支、豆瓣子菜、狗牙齿、鼠牙半支、白蜈蚣
金钱草
别名:神仙对坐草、蜈蚣草、黄疸草
茵陈
别名:茵陈蒿、绵茵陈、绒蒿
虎杖
别名:苦杖、斑杖、花斑杖、紫金龙、酸汤杆、山大黄、阴阳莲
温里药
丁香
别名:母丁香、公丁香、雄丁香
八角茴香
别名:大料、大茴香、舶上茴香、八角珠、八角香
小茴香
别名:土茴香、谷茴香、草茴香、谷香、小茴、小香、香丝菜
花椒
别名:秦椒、蜀椒、巴椒、川椒
肉桂
别名:桂树、牡桂、玉桂、紫桂、大桂、桂皮
干姜
别名:白姜、干生姜、均姜、药姜
吴茱萸
别名:食茱萸、吴萸、气辣子、曲药子
附子
别名: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高良姜
别名:良姜、小良姜、海良姜、膏良姜
理气药
刀豆
别名:刀豆子、关刀豆、刀巴、马刀豆
土木香
别名:青木香、祁木香、玛奴、新疆木香
大腹皮
别名:槟榔皮、大腹毛、槟榔衣、茯毛
川楝子
别名:金铃子、仁枣
木香
别名: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云木香、广木香
乌药
别名:台乌药、香叶子树、白叶柴、青竹香、铜钱树、白背树
佛手
别名:佛手柑、密罗柑、五指柑、手柑
陈皮
别名:橘皮、橘子皮、广橘皮、红皮
枳壳
别名:川枳壳、江枳壳、湘枳壳
枳实
别名:鹅眼枳实
香附
别名:香附米、莎草根、三棱草根
香橼
别名:钩橼子、香橼柑
薤白
别名:薤根、薤白头
消食药
山楂
别名:鼠查、棠球子、赤爪实、山里红果
麦芽
别名:大麦芽、大麦蘖、麦蘖、大麦毛
莱菔子
别名:萝卜子
驱虫药
苦楝皮
别名:楝木皮、楝树枝皮、楝皮、楝根皮
南鹤虱
别名:野胡萝卜子、鹤虱、窃衣子
使君子
别名:留求子、史君子、五棱子、君子仁、索子果
槟榔
别名:大腹槟榔、大腹子、槟榔子、橄榄子、槟榔玉
止血药
1、凉血止血药
大蓟
别名:鸡项草、野红花、将军草、马蓟、虎蓟、刺蓟、山萝卜、牛口刺
地榆
别名:白地榆、鼠尾地榆、黄瓜香、绵地榆、红地榆、马猴枣
侧柏叶
别名:柏叶、丛柏叶
槐花
别名:槐蕊、槐米
2、化瘀止血药
三七
别名:山漆、金不换、参三七、田三七、田七
茜草
别名:茹芦、茜根、活血丹、小活血
蒲黄
别名:蒲花、蒲草黄、蒲厘花粉、蒲棒花粉
仙鹤草
别名:龙头草、金顶龙芽、刀口草、狼牙草
3、收敛止血药
白及
别名:白芨、甘根、呼良姜、白及子、白鸡儿
4、温经止血药
艾叶
别名:艾蒿叶、家艾叶、艾草
活血化瘀药
1、活血止痛药
川芎
别名:西芎、山鞠穷、香果、小叶川芎
延胡索
别名:延胡、玄胡索、元胡索、元胡
郁金
别名:马莲、黄郁
姜黄
别名:黄姜、毛姜黄、宝鼎香、黄丝郁金、郁金
乳香
别名:熏陆香、马尾香、乳头香、天泽香
泽兰
别名:地笋、地石蚕、蛇王草、草泽兰
没药
别名:末药
2、活血调经药
川牛膝
别名:甜牛膝、天全牛膝、大牛膝、肉牛膝
王不留行
别名:奶米、大麦牛、王母牛、留行子
丹参
别名:山参、红根、紫丹参、赤丹参、血生根、血参
红花
别名: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
桃仁
别名:白桃、毛桃、红桃
益母草
别名:益母、茺蔚、野天麻、地母草
鸡血藤
别名:血龙藤、九层风、血筋藤、紫梗藤、血凤藤、大血藤、过岗龙
3、活血疗伤药
骨碎补
别名:猴姜、石毛姜、过山龙
苏木
别名:苏方木、棕木、赤木、红赤木、红柴
4、破血消癥
马钱子
别名:士的宁树、番木鳖、苦实把豆儿、火失刻把都、苦实、马前、牛眼、大方八、马钱树,马钱科、马钱属乔木
三棱
别名:荆三棱、光三棱
莪术
别名:蓬莪术、蓬术、广术、青姜
化痰止咳平喘药
1、温化寒痰药
天南星
别名:虎掌、南星、蛇芋、野芋头
化橘红
别名:柚皮橘红、化州橘红、柚子皮
白前
别名:石蓝、嗽药、鹅管白前
半夏
别名:水玉、羊眼半夏、蝎子草、麻芋果、三叶半夏、三步跳
芥子
别名:芥菜子、青菜子、黄芥子
旋覆花
别名:金线花、夏菊、满天星、金盏花、猫耳朵花
2、清热化痰药
川贝母
别名:贝母、川贝、勤母
瓜蒌
别名:栝楼、药瓜、吊瓜
胖大海
别名:大洞果、安南子、胡大海、通大海、大海
前胡
别名:土当归、水前胡、野当归
桔梗
别名:梗草、苦桔梗、大药、铃铛花、尚头花、苦菜根
浙贝母
别名:浙贝、象贝母、大贝母、元宝贝、珠贝
昆布
别名:海带、江白菜
竹茹
别名:蛤壳、瓦屋子、花蚬壳
3、止咳平喘药
马兜铃
别名:兜铃、水马香果
白果
别名:鸭脚子、灵眼、佛指柑
百步
别名:嗽药、百条根、山百根、药虱药
桑白皮
别名:桑皮根、桑根白皮、桑皮、白桑皮
款冬花
别名:冬花、款花、艾冬花、九九花
罗汉果
别名:假苦瓜、光果木鳖、拉汉果
安神药
合欢皮
别名:合昏皮、夜合皮、合欢木皮
远志
别名:棘菀、细草、光棍茶、细叶远志、小草、小草根
柏子仁
别名:柏实、柏子、侧柏子
酸枣仁
别名:枣仁、酸枣核
平肝熄风药
罗布麻叶
别名:茶叶花、泽漆麻、野茶叶
蒺藜
别名:旁通、屈人、止行、刺蒺藜、硬蒺藜
天麻
别名:赤箭芝、独摇芝、离母、赤箭、明天麻
钩藤
别名:大钩丁、双钩藤
开窍药
石菖蒲
别名:山菖蒲、药菖蒲、金钱蒲、水剑草、石蜈蚣、九节菖蒲
补虚药
1、补气药
甘草
别名:国老、美草、甜草根、粉草、乌拉尔甘草
人参
别名:人衔、土精、棒棰、圆参、山参
大枣
别名:红枣、干枣、良枣
山药
别名:山芋、怀山药
白术
别名:冬术、山芥、于术、浙术
党参
别名:黄参、狮头参、中灵草
黄芪
别名:绵黄芪、独根、二人抬
2、补阳药
巴戟天
别名:鸡血藤、兔儿肠、鸡肠风、猫肠筋
肉苁蓉
别名:地精、大芸
杜仲
别名:思仙、木绵、丝连皮、丝棉木、玉丝皮
补骨脂
别名:破故纸、怀故子、川故子
蛇床子
别名:野茴香、蛇米
淫羊藿
别名:箭叶淫羊藿、心叶淫羊藿、仙灵脾
3、补血药
白芍
别名:白芍药、金芍药
当归
别名:马尾归、秦归、云归、西当归
首乌藤
别名:夜交藤、田猪头、铁称陀
4、补阴药
牛膝
别名:怀牛膝、杜牛膝、牛盖膝、牛筋
石斛
别名:林兰、杜兰、千年竹、黄草
麦冬
别名:寸冬、韭叶麦冬、麦门冬、寸麦冬
百合
别名:白百合
收涩药
五味子
别名:五梅子、山花椒、五味
五倍子
别名:文蛤、木附子
肉豆蔻
别名:肉果、玉果、顶头肉
罂粟壳
别名:米壳、粟壳
莲子
别名:水芝丹、莲实、莲蓬子
芡实
别名:水鸡头、鸡头实、鸡头子
先生从丰富的临床实践中,拟定了活血化瘀十八法,即活血清热法、活血解毒法、活血益气法、活血补血法、活血养阴法、活血助阳法、活血理气法、活血攻下法、活血凉血法、活血止血法、活血开窍法、活血利水法、活血化痰法、活血通络法、活血祛风法、活血软坚法、活血攻坚法及活血祛寒法。这些配伍体既富有开拓精神,开辟多途径又完整地反映活血化瘀的辩证应用对血瘀证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活血清热法和活血解毒法
先生认为:热毒内遏,可熬血成瘀;瘀血郁结,也可以蕴热化毒。瘀血与热毒相互搏结,则为瘀热、瘀毒之证,宜用活血化瘀与清热配伍或活血化瘀与解毒配伍。清热者一般选加黄芩、黄柏、知母、大黄、羊蹄、石膏、地骨皮、青蒿、柴胡、连翘等;解毒者一般选加银花、连翘、贯众、蚤休、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升麻、败酱草等。
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谷丙转氨酶增高,单用清热解毒药往往无效,先生认为:这由于瘀血与热毒相互搏结有关,主张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法同用,常用药物有生川军、桃仁、地鳖虫、紫参、丹参、羊蹄根、田基黄、岗稔根、赤白芍、蒲公英等。常能改善肝功能,使谷丙转氨酶直线下降。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可有发热、咽痛红肿、口干、小便短赤混浊、苔薄黄、脉数等急性感染的热毒症状,又有肾区叩痛,腰酸腰痛,浮肿等瘀血表现。先生对于中医辩证为瘀热互遏的肾炎,常采用生地、丹参、赤芍、银花、连翘、茅根、六月雪、蒲黄、黄柏、木通、益母草等的复方治疗,疗效比较显著。
活血清热法与活血解毒法,已被实验证明能改善病变部位的微循环,使抗感染药物容易渗透到感染病灶,加强抑菌和减毒作用。此外还能在调节机体反应,增强免疫能力,在改善全身及局部的血液循环的基础上达到抗感染的目的。
先生指出:有些药物由于兼有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两方面的功效,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紫参、白花蛇舌草、红藤、败酱草、落得打等,对瘀热、瘀毒的治疗能一举两得。
2活血益气法
活血益气法用于气虚血瘀之证,症见心悸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面目浮肿或胸痛或胁痛或偏瘫舌质微紫,舌体胖嫩,脉细涩或结或代,先生在活血化瘀药中选加党参(人参)、黄芪、白术等。
如先生治疗冠心病时指出:大多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都有不同程度的心气虚和心血瘀的症状表现,不仅血液粘稠度增加,还存在左心室功能不全。处方时常用白参、黄芪、五味子、黄精以益气扶正,增强心脏功能;又用丹参、瓜蒌、檀香、红花、川芎、当归、桃仁等活血化瘀,作用于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疗效比单用活血药为优。
3活血补血法
活血补血法用于瘀血未去,新血未生,血瘀而兼血虚。唐容川曾说:“不补血而去瘀,瘀又安能尽去哉?……补泻兼行,瘀既去而正不伤。”
先生经验:凡瘀血证而见贫血者,症见眩晕,面色萎黄,舌淡、唇淡、脉软无力,若单用活血化瘀,症状较难改善,采用活血补血法,可望提高疗效。方用丹参、当归、熟地、川芎、桃仁、牛膝、鸡血藤、赤白芍、龙眼肉、阿胶、首乌、杞子、鳖甲、党参。曾用此方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数例,血象明显好转。
4活血养阴法
活血养阴法用于阴液亏损,血脉不充,血液凝聚,运行不畅的阴虚血瘀证,症见消瘦、口干、舌红、少苔,一般选加熟地、阿胶、玄参、麦冬、天冬、石斛等。
阴虚血瘀证见于结核病者可用月华丸;见于愎性肝炎,肝硬化者可用通幽汤;见于冠心病者可用生脉饮和加丹参饮见于红斑狼疮,先生用生地、玄参、天花粉、赤白芍、首乌、鸡血藤、当归、丹皮、天麦冬、石斛、炙鳖甲、炙龟版、功劳叶等。
从血液流变学角度看,阴虚血瘀证病人血液粘滞性较正常人和阴虚血瘀证病人为高,临床上用养阴活血化瘀方药后,全血还原粘度可明显降低,疗效较单纯使用活血化瘀者显着。
5活血助阳法
活血助阳法用于血瘀证兼有脾肾阳衰、阴寒内盛,症见面色苍黄而黯,唇紫,腹大肢肿,按之如泥,喜暖畏寒,四肢不温,舌淡紫或舌淡而有瘀斑,脉沉迟。先生常用肉桂、附子、苁蓉、仙茅、仙灵脾、锁阳、菟丝子、鹿茸等助阳药与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牛膝等活血化瘀药配合。
实验证实,助阳药与活血药同用,不仅能加强血液循环,还有兴奋和强化机体内多系统的功能。也符合《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之义。
6活血理气法
活血理气法,用于血瘀气滞之证。先生认为,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瘀,但血瘀亦能气滞。诚如清?王宇泰说:“未有气滞,而血能和者,血不和则气益滞也。”因此活血化瘀方贴大多配伍理气之品。
先生指出:理气药与活血药常有某些协同作用,如属于血中之气药的有川芎、郁金、姜黄、莪术、延胡、降香、乳香、没药;属于气中之血药的,有香附、柴胡、木香、薤白、麝香、檀香、沉香、玫瑰花、橘红等。
对于血瘀气滞证胸闷腹胀,疝瘕疼痛者,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对不同器官的平滑肌都有舒缩调节作用,并能解痉止痛,排除矢气,改善血液循环,与活血化瘀配伍可相得益彰。
7活血攻下法
活血攻下法用于血瘀里实证,张仲景首先提出了畜血证及攻下化瘀的治则,列出桃仁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下瘀血汤等方。攻下活血法,目前常用于多种急腹症,如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肠梗阻、宫外孕等病。
因六腑以通为用,如有形积滞与寒热相搏,气血壅遏,瘀热内阻,或寒瘀互结,闭寒不通,可致腑气通降失常而发病。先生常于活血化瘀中加生大黄、芒硝,寒证另加附片、干姜,热证另加黄连、丹皮、山栀,使腑气通而瘀结散,对急腹症在显着疗效。
8凉血活血法
凉血活血法用于血热血瘀证,凡邪热深入营血,因煎熬而凝瘀,营血遏壅,热邪迫血离经妄行,症见皮肤发斑,其色紫黯,甚则衄血,身热神昏,舌质红绛或紫黯,无苔,脉细数宜用清营凉血,活血化瘀。一般在活血化瘀药中选加丹皮、山栀、犀角、鲜生地等。
先生认为:凉血活血能使血热清而脉络宁,瘀血散则血归经。特别是治疗温病,他主张对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乙脑等重症温病在气营两燔阶段即可用凉血化瘀,不必坐等热邪深入血分后凉血散血。邪初入营即用大贴量清瘟败毒饮并加丹参凉血散血化瘀,截邪于前,先走一步。
临床观察到如下效果:(1)能控制或防止出血,如衄血、尿血、皮下出血。(2)减少或防止昏迷惊厥。(3)有利于控制高热,缩短病期。因此,凉血活血有利于清化营热截断病邪,可防止温邪入血动血,耗血伤阴。这些观点使凉血活血的运用指征进一步扩大,并对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缩短病程有重要意义。
9活血止血法
活血止血法,各种出血既是瘀血的原因,也是瘀血的一种症状。出血之后,离经之血未能排出体外,蓄积成为瘀血,瘀血阻滞脉络,血不循经,可致出血不止;另一方面如血液流动的速度缓慢,或粘稠变质,瘀滞脉道,血行受阻,也可导致血液离经外溢。所以唐容川说:“故凡吐衄,无论清凝鲜黑,总以祛瘀为先。”
瘀血出血的特点是血出反复不止,血色紫黑有块,或鲜血与紫暗血块混杂而出,伴有瘀痛症状,可见于血液系统和非血液系统多种出血性证状,如吐血、咯血、便血、崩漏等。先生常用的处方在活血化瘀药中选加三七,蒲黄、茜草根、地榆、茅根、大黄、白及等活血止血之品。
10活血开窍法
活血开窍法适用于瘀热互结,邪闭心包之证,多见于乙脑、流脑、重型败血症、中毒性肝炎、急性脑血管病、尿毒症的昏迷期。俞根初曾说:“热陷包络神昏,非痰迷心窍,即瘀塞心孔。”由于邪热内陷,心窍瘀塞,症见昏迷不语甲青唇黑,皮下瘀斑如紫茄,四肢厥冷,或自利酱粪,舌紫绛,脉伏等,急宜开窍活血并进,先生常用活血化瘀药中加至宝丹,大贴通瘀,直达心窍,上清脑络,下降浊阴,以促进神志苏醒。
11活血利水法
活血利水法,用于瘀血与水相结者,如腹水浮肿,小便不利等,于活血化瘀药中选加茯苓、泽泻、车前子、陈葫芦、虫笋、续随子等。
12活血化痰法
活血化痰法,用于瘀血与痰相结者,如皮下结块、口面歪斜、四肢麻痹等,于活血化瘀药中选加南星、半夏、茯苓,陈皮、白附子等。
13活血通络法
活血通络法,用于血瘀脉络阻滞者,如肝脾肿大,静脉阻塞,半身不遂等,于活血化瘀药中选加地龙、炮山甲等。
14活血祛风法
活血祛风法,用于血瘀挟风者,如关节疼痛,取“治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重用活血药再加防风、秦艽、独活、川乌、姜黄等。
15活血软坚法
活血软坚法,用于软坚消痞,如甲状腺肿块在活血化瘀药中选加昆布、海藻、牡蛎;脾肿大选加鳖甲、泽兰、石见穿;乳房纤维瘤选加郁金、小金丹等。
16活血攻坚法
活血攻坚法,用于瘀血、干血较重者,如腹内肿块坚硬,病实体壮者,选用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穿山甲、鼠妇等。
17活血通阳法
活血通阳法,用于血瘀阳气不宣者,如胸阳闭塞,胸部闷痛,于活血化瘀药中,选加桂枝、半夏、生姜、细辛、葱白、薤白,瓜蒌等。
18辟谷化瘀法
辟谷对心血系统的疾病疗效非常显著。因把心脏、脑部、全身血管内的脂肪及胆固醇燃烧掉,消除了血管的阻塞现象,血液因而得以在身体内通行无阻,故治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糖尿病等有奇效。
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好中科医院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