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面部如长期受到六淫邪气、毒虫等侵袭,会使皮肤组织中的津血耗损和气血运行障碍,表现为皮肤的衰老,逐渐影响容颜的美丽。健康皮肤主要依赖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输布、濡养,才得以保持容颜的美丽。
中医药美容源远流长,白芷驻颜美容功效为人称道:
《神农本草经》中将白芷列为上品,能“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日华子本草》曰:“白芷能止痛生肌,去面疵肤瘢。”慈禧太后的著名美容秘方“玉容散”,白芷就是其主药。白芷也是最早使用于熏香沐浴的“悦容”“香身”中草药。
白芷在美容养颜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白芷味香色白,性辛、温,归胃、大肠、肺经。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中,白色为肺金之色,黑色为肾水之色。面黑之症多为肾水不足而引起。除补肾之外,亦可用“虚者补其母”之法,故白芷作为白色之药物,以补肺之法而补肾;且面部为阳明经循行密布之部位,故治面部之疾,多用白芷之类入胃经和大肠经的药物;又因作为芳香类药物,能疏表散邪、化湿健脾、醒脾开胃、理气解郁、活血化瘀等。
唐代
《备急千金要方》中,白芷被频繁使用,如“耐老方”,为白芷、冬瓜仁、萎蕤、细辛、防风、商陆等制膏,以悦泽人面。
“去风寒,令面光悦,却老去皱方”面膏方:白芷、青木香、白附子、川芎、白蜡、零陵香等10味药物,以水酒各半升,浸药经宿,三上三下候水酒尽,等到“膏成”,用来“傅面作妆”可以达到美容的效果,甚至“黑曾皆落”,达到治疗面色暗沉和黑斑的作用。
宋代
《太平圣惠方》,收集了五代至宋初宫廷的美容方剂。以“永和公主澡豆方”最为著名,方中取白芷、白及、鹿角胶、桃仁、杏仁、沉香等制成膏,香气浓郁,润肤去垢兼用。
再如治皮肤黧黑的“玉容散”,以白芷、白僵蚕、白及、白蔹、白附子、天花粉等为配方,每日早晚蘸末擦面,即愈。
元代
《御药院方》中,亦大量使用白芷这一芳香通透药物,如“七白膏”(将白芷、白及、白蔹、白附子、白术、白茯苓和白僵蚕等七个白字头的中药和细辛配伍,研磨成粉,制成丸药)。
明代
白芷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黑斑面黑等症,如“金国宫中洗面八白散方”,全方为白芷、白丁香、白僵蚕、白附子、白牵牛、白芨、白蒺藜、白茯苓八味,早起洗面以美白。
清代
《种福堂公选良方》中记载有“艳容膏”:白芷、甘菊花各90克,白果20个,红枣15克,珍珠粉15克,猪胰1个。将珍珠研细,其余药捣烂拌匀,加入蜂蜜及酒酿,蒸过之后,每晚涂面,第二天早晨用温水洗去。此方滋养皮肤,且能防皱祛斑及增添面部光彩。
现代
研究表明:白芷中含有的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挥发油均对酪氨酸酶具有抑制作用,可有效减少黑色素的生成,可以加速黑色素在皮肤中的代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亮白肤色。
白芷提取物对人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均有愈合功效,疗效显著。
白芷能激活黑素生成,治疗白癜风及银屑病,治疗色素减退性皮肤病上具有一定作用。
利用白芷光化学疗法治疗湿疹,效果明显,且副作用小
如利用白芷加雄黄治疗带状疱疹,两者混合外用具有止痛、消炎、消肿等功效,治愈率高、疗程短;
以下为白芷的附加福利哦~
香体
《范汪方》记载有“治腋下臭方”(白芷、干姜、胡粉、白灰。合粉腋下),均为当时美容外治代表方。
梁简文帝萧纲所撰《如意方》记载有“体香方”:白芷、熏草、杜若、薇衡、藁本凡分等,末,蜜和,旦服如梧子三丸,暮四丸。二十日身香。
“透肌五香圆”为用白芷、丁香、麝香、陵香、木香、藿香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常含咽,可使口体俱香。
美发
如今愈来愈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中,脱发严重影响美观,成了很多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痛。“生发膏方”(白芷、乌喙、莽草、石南草、细辛、皂荚等,沐发了以涂之)
《医心方》中,记载生发长发之法:“白芷四两,煮,沐头,长发”。
《永乐大典》残卷中,记载有用“金主绿云油”(白芷、蔓荆子、南没石子、柯子肉、踯躅花、沉香等药物切细炒黑,清香油浸七日)按摩头皮,可黑发生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集验方》记载有治疗头痒白屑的“风头长发膏方”(白芷、蔓荆子、附子(炮)、细辛、石南草、续断等涂头)
“惜发神梳散”(白芷、当归、荆芥、黑牵牛、威灵仙、侧柏叶等药物研末,隔夜糁发中)去风屑、除垢腻、解毡结
熏衣
熏衣笑兰香等香方:即是用白芷、藿香、茯苓香、甘松、木香、茴香等十余种香料所配,可熏衣,亦可常带。“蔷薇面花子”:即用白芷、甘松、零陵香、藿香叶、丁香、黑茴香,入黄丹、蜜,脑麝为衣而制成,既可饰面,又可留香,一举两得。
了解更多中医药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