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敷疗法是传统的中医外治法之一。它有多种形式:先把药物研细末,再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或其他药液调成糊,或用凡士林、黄醋、米饭、枣泥等制成膏、丸、饼剂;或将中药熬汤制膏,再将药末撒于膏药上,然后贴敷于人体穴位或患处而治病。
贴敷疗法历史悠久。早在年前《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的药物外敷法、腐蚀法。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疮口外敷有“傅”、“涂”、“封安”之法。春秋时期《黄帝内经》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记载,被誉为膏药之始。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不少穴位敷药疗法。
清代,中药外治法趋向成熟。第一部中医外治专著《急救广生集》集清以前历代外治疗法之大成,选粹嘉庆之前外治法,补录了种疾症,计收病症余种,载方余首,详细记载了贴敷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理瀹骈文》把贴敷疗法治愈疾病的范围推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并提出外治法可“统治百病”的论断。
建国后,传统贴敷得到创新发展。如麝香虎骨膏对肌肉劳损、扭挫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晕车船等均有较高疗效;用于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膏药,镇痛时间可达3~6小时;药物背心、内衣、胸罩、腰带、护肩、护膝等药物保健品,在市场也备受青睐。近年来,利用声、光、电、磁等原理,研制出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仪器,并与贴敷外治协同应用于临床治疗,疗效更佳。
机理
1、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
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人体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2、药效作用
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扶正补虚、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脓等作用。它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
现代医学已证明,中药完全可以从皮肤吸收。
特点
1、安全
贴敷疗法毒副作用较少,较其它给药途径更为安全。它不经胃肠道,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
药物施于体表,便于随时观察、了解病情变化,随时加减更换,即使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
2、显效
贴敷疗法将药物作用于患处,透皮吸收,直达病所,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药效作用强,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具有较高的医疗和保健价值。
3、广域
外用给药法历经漫长岁月的临床验证,“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其治疗范围已涉及内科、外科、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科等疾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4、简便
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少数是名贵药材外(如麝香、穿山甲、海马、人参等),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有时甚或是葱、姜、蒜、花椒等,来源广泛。且用药量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
常用制剂类型
1、散剂
散剂是敷贴最基本的剂型。根据辨证选方配药,碾细末,过80~目筛。药末可用水、醋、姜汁等溶剂调和成团,贴敷在人体穴位或患处皮肤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或将药末撒布在普通黑膏药上敷贴。
散剂制法简便,药物、剂量可随证加减,且稳定性较高,储存方便。由于药物粉碎后,接触面较大,吸收更加好,药物作用强,疗效迅速。
2、糊剂
糊剂是将散剂加入酒、醋、姜汁、鸡蛋清等调成糊状敷涂,外盖纱布、胶布固定。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效,缓和药物的毒性。再加上赋形剂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可提高疗效。
3、膏剂
软膏是将药物粉碎为末过筛后,加入醋或酒,人锅加热,熬成膏状,用时摊贴。也可将适量药末加入葱汁、姜汁、蜜、凡士林等调成软膏摊贴。软膏渗透性较强,药物作用迅速。有黏着性和扩展性。
硬膏是将药物放入植物油内浸泡l~2日后,再加热煎熬至滴水成珠,加入铅粉或广丹收膏,用时摊贴。硬膏易于保存且作用持久,用法简便。
4、丸剂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酒、醋等调和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型,便于贮存。丸剂贴敷通常选择小丸药,缓慢发生作用,药力持久。
5、饼剂
饼剂是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加适量面粉拌糊压成饼状,放笼上蒸30分钟,待稍凉后摊贴。有些药物具有黏腻性,可直接捣融成饼,大小、重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贴敷部位而定。
6、锭剂
锭剂是将敷贴药物粉碎过筛后,加水及面糊适量调制、晾于,用时以水或醋磨糊,涂布。本剂型多用于慢性病,可减少配制麻烦,便于随时应用。
应用举例
1、面神经炎
主症:患侧耳后疼痛,口眼歪斜,咀嚼肌功能障碍。
消肿止痛贴加芒硝(迅速缓解急性期神经水肿)0.5克,贴敷患侧乳突局部;或消肿止痛贴加全蝎、白僵蚕、白附子(祛风化痰,通络止痉)各0.5克,贴敷患侧颊车、颧髎等穴。
2、急性乳腺炎
主症:患乳肿胀疼痛,表面皮肤红热,可出现发热。
消肿止痛贴加大黄(泻热通肠、凉血解毒)、芒硝(清热泻火、消肿、软坚散结)各0.5克,贴敷病变部位局部,贴敷后加用冷敷。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