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家提出了“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及“痰之为病,变幻百端”等学术见解。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指出:“痰生百病食生灾。”那该如何治呢?
潘毅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戳《悬壶岭南》节选视频!概念上,痰是机体相关脏腑或通道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作为继发性病因,它是多种因缘和合后产生的果,这个果又可作为下一阶段病患的因。
痰有无形、有形之别,广义、狭义之分,痰的“象”也变化多端,时而面目清晰、时而轮廓模糊。
痰的分类
1狭义之痰狭义之痰即视之可见,闻之有声之痰。或咳吐而出,或呕恶而出,或停于喉而未出,就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痰。
2广义之痰包括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有形之痰指的是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有形的实质之痰。
视之可见:即咳咯、或呕吐而出者。
若痰白清稀,属寒痰;
痰黄粘稠,坚而成块,属热痰;
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者,属湿痰;
痰少而粘,难于咯出者,属燥痰;
痰清稀而带泡沫属风痰。
实质是可见之痰分别兼见寒象、热象、湿象、燥象、风象的据象推因。
闻之有声:即闻喉中有痰鸣声,至于痰之属性,则需视全身或局部兼象而定,如见舌红,苔黄,脉数,就算见不到痰质、痰色,亦可初定为热痰。
触之有形:即可触及痰核类物,多为软性结块或包块状物,可有一定的活动度,如瘿瘤、瘰疬、痰核、乳癖、流痰、阴疽、流注或现代病名中的脂肪瘤,某些囊肿等。这类病证用化痰散结药往往有效,反过来以效应符号--痰来命名。
无形之痰是指由痰引起的一些症状或体征,如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识昏胡,癫狂等,虽看不到有形质的痰,但以化痰药治之则效。
因无形质可征,故称无形之痰,本质上仍是据效而名“因”。它与有形之痰相似之处为多见滑腻舌苔,脉多滑。
为何怪病多痰?
要回答为何怪病多痰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以下痰的致病特点。
易阻滞气血痰常为瘰疬、痰核、乳癖、流痰、阴疽、流注等有形之病理产物,则易阻滞气机,致局部胀闷;亦易阻碍血行,成痰瘀相兼之局。
如痰滞在肺,肺失宣肃,气失升降可见喘咳咯痰,胸闷;痰阻于心,心血不畅,可见心前区憋闷,甚至绞痛,心悸;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噯气,呃逆,恶心,呕吐痰涎,胃脘痞满;痰浊上犯于头,阻滞清阳,可见头重头胀,眩晕,昏冒;痰气结于咽喉,可见咽中梗阻,如若有痰,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痰阻经络,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等。
故治痰必辅行气之品,所谓气行则水行,而活血之药也常与化痰药相配。凡触之有形的痰,所选的化痰药必兼散结之功者方能见效,如半夏、浙贝、瓜蒌、牡蛎、海蛤壳、浮海石、海藻、昆布等。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痰可随气升降,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处不到,随所到而影响相关功能,产生各种症状。
病可生痰,痰又可致病,因果交织,形成复杂病变,故曰致病广泛。有时甚至产生一些难以名状的病症,故又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以一病例窥之:多年前一男性50余岁患者寻余诊治面部肿物,症见面左颊部有一约1.5×1.5cm的微隆起肿物,色微红,质软,无明显热感,推之可微动,此不为奇。奇就奇在病人说此肿物可在面部移位,时在颧,是在颊,时在左,时在右,往往数日一移。肿物微痛,刻诊伴见舌略红,苔微腻,脉略滑。
翻看其病历,医院看过,病史约一年,症状描述大体相近,仅是肿物渐大,由于病人不愿作病理检查,故西医多书为面部肿物待查,没有具体诊断。经中西医治疗一年,未效。
思之,以西医结构之学实难解释面部可出现游移性肿物,若以过敏论,则一直以来仅出现一个肿物,只是位置不同,也不太像。
既然西医未有解,则不如放下,以中医释之:
微隆之肿物,质软,无明显热感,推之可微动,当为痰结;病位可游移,合风性善行,当有风;肿物色微红,微痛,舌略红,则为微热之象;病在面部,则以阳明经为主属。合之为风痰兼热流于阳明之经。
方以牵正散加味:白附子5克,全蝎5克,僵蚕9克,胆南星9克,天竺黄5克,升麻10克。
牵正散所治之病,本为风痰阻于经络之口眼歪斜,现代医学多见于面神经麻痹。病虽不同,但病机相近,均为风痰阻于头面,阳明经脉受病。所异者,该患者多一热因。
方以白附子之辛散,主入阳明经,善行头面以祛头面之风痰,但究属辛温之品,故轻用之,亦有“治上焦如羽”之意;全蝎善走而色青,与风气通,为搜风通络之主将;僵蚕清虚上行,能祛经络之风痰并散结。
原方以热酒调服,宣通血脉而助药势,并引药达病所。但酒之性热,该患者病性偏热,故弃而不用。
胆南星、天竺黄均善祛风痰而清热,亦可制白附子之温性;升麻既可引药上达阳明以代原方热酒之用,亦具清热解毒,宣散风热之功。
方开七剂,嘱每日晨服,以助药势升散。
一周后复诊,肿物已消散无踪。
这患者后又常因它疾来诊,未见肿物复发。此证在中医看来,实未算奇难,无非就是辨“象”求“因”,再据因而治。西医无诊断,不等于中医就不能以自己的诊断来治,须知在西医进入中国之前,中医一直就是这样看病的。中医看病本无秘诀,不过就是熟习理、法、方、药,再于临床随“机”变通而用。
常听人说中医是经验医学,虽则中医的经验成分确然较重,但若仅以“经验医学”四个字来概括却非恰当,甚至可说是对中医层次的一种无意识矮化。
像本例西医既无明确诊断,也无明显治效;医者以往也未见过,在门诊也不可能查阅古文献有否记载,可说全无经验可凭。可凭者唯患者证象,再据象推理(病机),顺理选法,据法择方,方证合拍而获效。
这就说明了中医早已超越了经验医学范畴,是在众多医学经验事实基础上经往复循环的理性疏理、再实践检验、再理性总结而成就自身理性的科学体系。
中医师们每天接诊那么多的患者,不可能每一个都有现成的诊治经验,如何处理?不过是据体系内的医理而推,再知行合一,据理而行,因理获效。
一门据自身之理操作得如此顺当的学科,若还要质疑其理是否算有理?或认为其理非得要它体系的方式来说明或判定不可,是否有点滑稽?
痰邪致病不仅广泛,且变化多端。如美尼尔氏综合征,平时一如常人,一旦风痰上扰发作时,则见天旋地转般的眩晕;再如痫证,多素有伏痰,平日如常,多因痰而发,发时突然晕扑,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吐涎沫。
痰为阴邪,易蒙神明津为活水,痰则类死水而暗浊。神以清明为用,尤畏暗浊之蒙。痰蒙神窍,火被水晦,则如白染皂,污水泼白墙,其症尤显分明。
痰蒙清窍,可见头昏头重,精神不振,甚则神识模糊,昏不知人;痰迷心窍则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之癫证;痰若挟火扰心,轻则心烦失眠,重则狂躁谵语,哭笑无常,狂越妄动,打人毁物,不避亲疏;肝风挟伏痰上蒙神窍则见痫证。
病势缠绵痰类死水之停蓄,多有形而为阴邪,其粘滞之性较弥散状态之湿更甚,故多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看看瘿瘤、瘰疬、痰核、乳癖,流痰,阴疽,流注,梅核气、癫、狂、痫这一串病名,有哪一个能速愈?
更兼痰阻则气滞,痰凝则血阻,气血受阻,反过来又会促使水凝为痰。痰、气、血交结,病更缠绵。
死水则易臭,死痰则易变,因此痰、气、血互缠之病的恶化屡见不鲜。
多见滑腻舌苔苔滑者水多,腻者湿显。水、湿、痰、饮都是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所以滑腻舌苔常为四者共见症状,也为有形、无形、广义、狭义之痰所共见。
既然痰为继发性病因,则如瘀血之治般,求其病本、位属,再据机而治,是属必然。然痰之病有其枢机所在否?有!
痰既为死水一潭般的阴性病理产物,则其病机就在于水之不化、不运。然水之化、运靠得又是什么?答曰:阳气!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就为痰病治疗的基本指引。
然痰之变亦须明察与五脏的关系:
“脾为生痰之源”,“肾主水”,脾得阳温则湿运,肾得阳温则水化,水湿之源得控,痰自难生。
“肺为贮痰之器”,肺与天气相通,天气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故痰在肺,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之变,当因变而治。
肝主疏泄,气通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瘿瘤、瘰疬、痰核、乳癖,梅核气,囊肿等触之有形之痰多凝于肝经,当效大禹治水,以疏为治;若结块阻塞,则散之、破之。
痰阻心脉,仍法大禹。痰蒙神窍则宜温化与开窍;心为火脏,痰蓄每易化火而成痰火扰心,则化痰清心开窍为宜。
痰湿食疗有五方党参、白扁豆、砂仁、陈皮、淮山、薏苡仁、茯苓、赤小豆、冬瓜皮、白芥子,都有一定的祛痰湿作用,白芥子、陈皮,主要是祛肺部、上焦的痰湿。陈皮和党参、白扁豆合起来,可治中焦的痰湿。赤小豆主要是让湿气从小便而走。此外,苍术、茯苓、五爪龙等调脾胃,则是痰湿治本。
药膳:红豆薏米粥薏米克,红豆50克。将红豆和薏米浸泡2小时,加水煮成粥即可。可利水消肿,清热祛湿。
药膳:邓老健心方红参15g、陈皮3g、田七5g。制作时加少量廋肉,炖服,可益气化痰、活血化瘀。
药膳:二芽神曲粥炒谷芽、炒麦芽、神曲各10克,大米50克。制作时将诸药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熟时调入白糖,可健脾胃、化痰湿、调血脂。
祛湿代茶饮1五指毛桃20~30g,土茯苓20~30g,炒白扁豆10~20g,可健脾益气,化湿祛浊。
祛湿代茶饮2茯苓15~20g、桂枝10~15g、白术15~20g、甘草6~10g、红枣10~15g,可健脾运湿,温化痰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