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白附子 >> 白附子性状 >> 切脉

切脉

切脉寸关尺部位

对掌后高骨,即是关脉。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从高骨上至鱼际长一寸,因名曰寸。从高骨下至尺泽长一尺,因名曰尺。界乎寸尺之间者,因名为关。寸为阳,尺为阴,关者阴阳之中气也。

六脉候脏腑

左寸候心、膻,右寸候肺、胸,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左尺候左肾与小肠、膀胱,右尺候右肾与大肠。三部候三焦,两肾之中,即命门也。

男女异脉

男左脉大,女右脉大。男寸脉实,尺脉虚。女寸脉虚,尺脉实。

脉有反关

反关脉者,脉不行于寸口,出列缺络入臂后,手阳明大肠之经也。以其不顺行于关上,故曰反关。有一手反关者,有两手反关者,此得于有生之初,非病脉也,令病患侧立其手诊之,方可见也。

脉合呼吸

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应四至或五至,为平和无病之脉。若三至为不及,六至为太过,即病脉也。

脉占动止

寸口动脉,五十一止,合于经常、不病之脉也。若四十动一止,一脏无气,主四岁死。三十动一止,二脏无气,主三岁死。二十动一止,三脏无气,主二岁死。十动一止,四脏无气,主一岁死。不满十动一止,五脏无气。若更乍数乍疏,止而不能即还,岁内必死也。

五脏平脉

心脉浮大而散,肺脉浮涩而短,肝脉沉弦而长,肾脉沉滑而软,脾脉和平而缓。

四时平脉

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

脉象主病

浮脉(轻按乃得,重按不见)为阳,为表,主六气风邪外因之病。浮而有力表实也,浮而无力表虚也,浮迟表冷也,浮缓风湿也,浮濡伤暑也,浮散虚极也,浮洪阳盛也,浮大阳实也,浮细气少也,浮涩血虚也,浮数风热也,浮紧风寒也,浮弦风饮也,浮滑风痰也。

沉脉(轻按不见,重按乃得)为阴,为里,主七情气食,内因之病。沉大里实也,沉小里虚也,沉迟里冷也,沉缓里湿也,沉紧冷痛也,沉数热极也,沉涩痹气也,沉滑痰食也,沉伏闭郁也,沉弦饮疾也。

迟脉(一息三至或二至)为阴,为脏,主寒痛。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数脉(一息五至或六至)为阳,为腑,主热病。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如数而兼细为伤阴。

滑脉(往来流利)主痰疾。见于左关为风痰,见于右关为痰食,见于寸为吐逆,见于尺为便脓血。

涩脉(往来艰涩)主湿痹。两尺见之,主伤精伤血。两寸见之,主汗多津伤。两关见之,主噎膈反胃,液亡结肠。

缓脉(从容不迫)和缓主正复,怠缓主中湿。

紧脉(牵转甚急)主寒痛。

长脉(迢迢而来)主气治。(按∶正气之治,主于素强)

短脉(缩缩而去)主气伤。

虚脉(无力)主诸虚病。

实脉(有力)主诸实病。

大脉(粗大)主邪气进。

小脉(减小)主正气衰。

洪脉(阔大)主热实。

细脉(纤小)主寒虚。

弦脉(状类弓弦,细长而劲)主停饮。寸弦为阴乘阳,主头痛。尺弦为阴乘阴,主腹痛。

芤脉(状如葱管,浮大中空)主失血。

濡脉(浮而无力)主诸阳虚之病。

弱脉(沉而无力)主诸阴虚之病。

革脉(浮而极有力)主男子亡血伤精,妇人半产崩带。

牢脉(沉而极有力)主诸疝瘕,心腹寒冷疼痛。

促脉(数而有止)主阳盛而郁。

结脉(缓而有止)主阴盛而凝。

散脉(浮大不收)主气泄而虚。

伏脉(沉闭不见)主气郁而闭。

动脉(动而不移)阴阳相搏,故主诸痛。阳动主发热惊狂,阴动主汗出血崩。

代脉(止而有定)主真气绝而不续,若不因跌打气闷,暴病气夺,痛疮气伤,女胎气阻,而无故见之,则必死矣。

脉有宜忌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若见沉微涩小,证与脉反,必凶。汗后邪解,盒饭脉静身凉,若躁热,邪不为汗衰必难治矣。若阳证见阴脉,命必危殆。阴证见阳脉,病虽困亦无害也。疟证脉应得弦象,弦迟多寒,弦数多热,理本自然。若得代、散二脉,邪尚未解,正气已衰,命恐难保矣。中风脉宜浮迟,若坚大急疾为逆。劳倦伤脾,脉当虚弱为顺。若自汗出,而脉反躁疾则逆矣。泻痢里虚,见沉小滑弱之脉为顺。若反见实大浮数之脉,则身必发热而成恶候也。呕吐反胃,脾虚有痰,见浮滑脉为顺。若沉数细涩,则为气少液枯,遂致结肠而死矣。霍乱见阳脉为佳。若见代脉,因一时清浊混乱,脉不接续而致,非死候也。如脉伏不见,四肢厥逆,舌卷囊缩,为阴寒甚,危候也。嗽乃肺疾,脉浮为宜。如兼见濡者,病将退也。若沉伏与紧,则相反而病深矣。阳喘多实,属风与痰,脉以浮滑为顺。若脉见沉涩,四肢寒者,为阴喘属寒与虚也,为不治逆证。火热之证,洪数为宜。若见微弱,证脉相反,根本脱离,药不可施矣。骨蒸发热,脉数而虚。若涩小不可救矣。虚劳证,宜见虚脉。若两关脉弦,乃肝木乘脾。若见细数,乃阴虚火盛,上刑肺金,便不可治。失血诸证,脉必见芤。若缓小尚顺,而数大堪忧矣。蓄血为有形之实证,见牢大实脉,与证相宜。倘沉涩而微,是挟虚矣。既不能自行其血,又难施峻猛之剂,安望速愈哉。三消之证,燥热太过,惟脉见数大为吉。若细微短涩,死不可救也。小便淋闭,鼻色必黄,脉实大者,可用攻药。若逢涩小,为精气不化,死亡将及矣。癫狂证以浮洪为吉,若沉而急,病莫能救矣。痫证宜见浮缓之脉,若沉小急实,是病深也。或但弦,无胃肝之真脏脉见矣,安望其更生耶。心腹痛,脉宜迟细。如浮而大,是中虚邪盛,不能收捷功也。疝属肝病,脉必弦急。但牢急者生,而弱急者必死矣。黄疽湿热,洪数浮大为宜。一见微涩,虚衰已甚,无药可疗矣。肿胀脉,浮大洪实为宜,若沉细而微,证实脉虚,难言生矣。积聚见实强脉可生,若沉细为虚,真气败绝,不可为矣。中恶腹胀,紧细乃生,浮大则凶矣。鬼祟脉,左右不齐,乍大乍小,乍数乍迟。痈疽未溃,洪大脉宜。及其已溃,洪大脉反忌矣。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证,数而无力。痈痿色白,脉宜短涩,若逢数大,气损血失。肠痈实热,滑数相宜,若沉细无根,其死可知矣。

妇人脉象

妇人有子,其脉阴搏阳别。寸为阳,尺为阴,尺阴之脉搏指而动,寸阳之脉则不搏指,迥然分别,此为有子之诊。或手少阴心脉独动而甚者主有子。盖心主血,血主胎,故胎结而动甚。滑而且数,按之而散,三月之胎也。按之不散,五月之胎也。五六月后,孕妇之乳房有核,吮之有乳者,则主有子。左为阳,左疾为男胎;

右为阴,右疾为女胎。男胎腹形状如釜,女胎腹形状如箕。如欲产,必见离经之脉。离经者,离乎经常之则也。盖胎动于中,脉乱于外,势所必然。如产后气血两虚,见小缓之虚脉为吉,若实大弦牢定主凶矣。

脉象危候

心绝之脉,前曲后居,如掺带钩。前曲者,谓轻取则坚强而不柔,后居者谓重取则牢实而不动,如持革带之钩,全失中和之气。钩即洪脉也,但钩无胃,故曰心死。又如转豆,即经所谓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状其短实坚强,真脏脉也,主一日死。

肝绝之脉,急如循刃。又劲如新张弓弦,主八日死。

脾绝之脉,如雀啄。又如屋漏。旧诀曰∶雀啄连来四五啄,屋漏少刻一点落。又若杯覆,又若水流,主四日死。

肺绝之脉,如风吹毛,又如以毛羽中人肤,皆言其但浮而无胃气也,主三日死。

肾绝之脉,来如夺索,辟辟如弹石,石即沉脉也。旧诀云∶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如解索。主四日死。

命绝之脉,如鱼翔虾游。旧诀云∶鱼翔似有又似无,虾游静中忽一跃。又如涌泉,莫可挽留,皆死脉也。

白芷膏《圣济总录》卷一○一:白芷膏

处方白芷3两,白蔹3两,白术3两半,白附子(炮)1两半,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白及3两,细辛(去苗叶)3两。

制法上为末,用鸡子白搜和匀,为丸如弹子大,瓷合中盛。

功能主治面皯疱。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白芷丸”。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

《圣惠》卷六十八:白芷膏

处方白芷1两半,生干地黄1两半,甘草半两,当归3分,白蔹3分,附子3分(去皮脐),川椒2合。

制法上锉细。以绵裹,用猪脂3斤,煎白芷焦黄,膏成,滤去滓,收盒器中。

功能主治生肌。主金疮。

用法用量每取涂于疮上。

摘录《圣惠》卷六十八

《圣惠》卷三十七:白芷膏

处方白芷半两,芎藭半两,木通半两,当归半两,辛夷半两,细辛3分,莽草3分。

制法上锉细。以不中水猪脂1升,煎5-7沸,候白芷色焦黄,滤去滓,瓷盒中盛。

功能主治鼻痛。

用法用量每以枣核大,绵裹纳鼻中,日3次。

摘录《圣惠》卷三十七

《圣惠》卷二十五:白芷膏

处方白芷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附子半两(去皮脐),白芍药半两,当归半两,川椒半两(去目),羌活半两,独活半两,藁本半两,川乌头半两(去皮脐),细辛半两,生姜5两,白僵蚕半两,黄蜡5两,猪脂2斤半(水浸2宿,逐日1换)。

制法上锉细。先煎猪脂,去滓,入诸药,煎白芷色焦赤,以绵滤去滓,澄清,拭铛令净,慢火熬,入蜡消为度,用瓷盒盛。

功能主治风毒流注,骨节疼痛,筋脉挛急。

用法用量每取少许于火畔熁手摩之。

摘录《圣惠》卷二十五

《圣惠》卷十四:白芷膏

处方白芷1两,当归1两,鸡屎白5两。

制法上药用猪脂7两,麻油3两,以慢火煎白芷色黄,去滓,纳鸡屎白,搅和,煎如膏。入瓷器内盛。

功能主治灭瘢。主伤寒豌豆疮愈后。

用法用量每日涂摩疮瘢上。

摘录《圣惠》卷十四

《鬼遗》卷五:白芷膏

处方白芷1分,通草1分,蕤核1分,熏草2铢,羊髓8铢,当归1分。

制法上(口父)咀。以清酒炼羊髓三过,煎,膏成绞去滓。

功能主治利鼻。主鼻中塞。

用法用量用小豆大纳鼻中,日3次。

摘录《鬼遗》卷五

《圣济总录》卷一○一:白芷膏

处方白芷(留两小块子验所煎膏)3分,白芜荑3分,木兰皮3分,细辛(去苗叶)3分,藁本(去苗土)3分,白附子(炮)3分,芎藭半两,防风(去叉)半两,丁香1分,零陵香1分,松花1分,麝香(研)1分,熊脂3斤(如无,以酥代)。

制法上13味,除麝香、熊脂外,并锉碎,入净器中,以酒2升浸1宿,先将熊脂入铜铛中化令销,次下酒中诸药,以文火煎之,三上三下,候白芷黄色膏成,用新绵滤去滓,入麝香搅匀,稀稠得所,瓷盒盛。

功能主治面隳疱。

用法用量每临卧时,先以澡豆温浆水洗面,后涂膏。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

《圣济总录》卷一三九:白芷膏

处方白芷1两半,熟干地黄(焙)1两半,当归(切,焙)1两半,白蔹1两,芎藭1两1分,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3合,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锉细,以猪脂5斤合和,煎三上三下,药成膏去滓,软硬得所。

功能主治止血生肌。主金疮。

用法用量每日涂疮上,频涂即效。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九

《圣惠》卷八十九:白芷膏

处方白芷半两,细辛半两,木通半两,当归半两。

制法上锉细,以羊髓4两,与药同入铫子内,慢火上熬,候白芷赤黄色,膏成,绞去滓,贮于瓷器内。

功能主治小儿囟气虚肿,鼻塞不通。

用法用量敷儿囟上及鼻中,日3-4次。

摘录《圣惠》卷八十九

《鬼遗》卷五:白芷膏

处方白芷1两,蔓荆子1两,附子1两,防风1两,芎藭1两,菵草1两,细辛1两,黄芩1两,当归1两,蜀椒1两(去汗、闭口),大黄1两半,马鬐膏5合(此所用无多)。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生发。主头秃。

用法用量以腊月猪脂3升合诸药,微火煎3上下,白芷色黄膏成。洗头泽发,勿近面。

摘录《鬼遗》卷五

方出《外科全生集》卷一,名见《仙拈集》卷二:白芷膏

处方新鲜白芷。

制法用酒煎至成膏,收贮瓷瓶。

功能主治鹤膝风。

用法用量每服2钱,陈酒送下。再取2-3钱涂患处,至消乃止。

摘录方出《外科全生集》卷一,名见《仙拈集》卷二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能治好吗
白癜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xz/29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