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1:
李某,女,38岁,家住楚雄市开发区,于年11月22日初诊。患者诉小腹疼痛近两月,黎明前疼痛加重,大便稀溏,面色苍白,喜暖恶寒,伴有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舌体胖大,脉沉细。经西医治疗后上述症状仍无明显好转,多项检查无异常。症属脾肾阳虚,寒湿阻滞所致,宜当温肾健脾,散寒利湿止痛,方拟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白附子35克(先煎2小时)、白术18克、茯苓15克、白芍25克、川芎15克、苡仁35克、败酱草15克、绿豆15克、乌药15克、肉桂3克、炒元胡15克、炒柴胡10克、防风15克、炙甘草10克,共2剂。患者于11月26日复诊,诉夜间腹痛明显减轻,但仍时有轻微腹痛,白带量减少,面色红润,精神较前明显好转,无其余特殊不适。方药对症,效不更方,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用陈皮10克,再进2剂。1周后随访,患者诉原有症状已全部消失,病告痊愈。
总结:此患者乃久病脾肾阳虚,肝木横逆犯脾,而致正虚邪实,寒热错杂之证。吴鹤皋《经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故方拟抑肝扶脾、调和肝脾之法,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痛泻要方加减以补中寓疏,调畅气机,既温肾健脾,又兼清利湿热,使寒热错杂之腹痛证经调治而愈。
典型病例2:
杨某某,女,35岁,家住武定县发窝乡。于年11月22日初诊,患者自诉小腹及腰冷痛近一年,疼痛随气候变化加重,犹在冬至前后为甚,伴有大便稀溏、手脚冰冷,面色苍黄,神疲纳差;舌质淡,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涩;阴道彩超提示盆腔静脉瘀血。症属脾肾阳虚,寒瘀阻滞所致,宜当温阳健脾,散寒化瘀止痛。方拟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白附子35克(先煎2小时)、炒茴香5克、干姜10克、肉桂5克、白芍25克、川芎15克、炒白术18克、伏苓15克、炒泽泻15克、乌药15克、炒元胡15克、苡仁30克、败酱草15克、绿豆15克、炒柴胡10克、制香附15克、当归15克、炙甘草10克,共3剂。服药后于11月30日复诊,患者自诉夜间小腹及腰冷痛明显减轻,要求继续服药巩固治疗,予守原方不作加减,再进3剂而痊愈。
总结:薏苡附子败酱散是《金匮要略》张仲景治疗腹痛的千古名方。张仲景主要针对腹痛(肠痈内脓已成)而设此方,但经过数百年的临床实践,此方的适应症已明显扩大。该患者脾肾阳虚、寒瘀阻络,用此方取得明显效果是在意料之中的。学古人方剂,我们临床医生要多有悟性,敢于在古人的基础上继承创新。
作者:胡有珊,南华县沙桥镇中心卫生院。
指导老师:王敏,医院妇科。
文章转载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权,烦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