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使人愁。很多人,一到秋日就有一丝忧愁,仿佛古人的悲秋诗词一时间都充满头脑,愁肠百转,思考着本不在发生的事情,抑郁、失眠、悲哀随之而来,满脸的愁苦,让人觉得不忍。满目的金黄,有人看到的是累累硕果的丰收,有些看到的枯叶随风飘零;有人因为夏秋更替阴阳升降感到秋乏嗜睡,有些人因为满心的思绪辗转反侧茶饭不馨;外界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不得不说很明显,有些人可能踏踏实实的救过来了,有些人难免牵肠挂肚,仿佛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就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也会让心神疲倦,更有甚者一些舆论或国家间的交争都影响心神,一种大厦将倾的压抑,有些时候就想着抓一颗救命的稻草,然而这根稻草却也可能成了压倒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秋季,一不小心咽喉炎犯了,我曾在《颍州修善堂药庄药论之冬凌草》和《利咽开音方》中写过治疗咽喉炎的经验和处方,《口腔溃疡验方一则》和《复发性口腔溃疡验方清口气方》也曾论述治疗口咽溃疡的方案,这些处方都是长期临床应用积累下来的经验方,在秋季肺燥容易出现肺系疾患,这些处方还是值得推广的。
秋季咳嗽病多发,遇到痰喘咳嗽,很多人钟爱于贝母,因为贝母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作用,长于化热痰、燥痰,而贝母临床常用的有浙贝母(大贝母,清热化痰力较强,用于痰热蕴肺证)、川贝母(善于治疗阴虚燥痰)和土贝母(清热解毒见长,治疗热毒致喘)要区别使用,我个人在临床上如非严重的疾患一般不使用川贝,性质多少有一点寒凉,使用时也常常配伍生姜、桂枝等温性药物。临床化痰药常使用的还有前胡(偏凉,降气化痰用于痰壅气逆,咳喘多痰,又能疏散风邪用于痰黄稠厚或兼风热)、白前(偏温,降气化痰用于痰壅气逆,咳喘多痰,祛痰作用较强,用于痰涎壅盛,肺气上逆,喉中痰鸣)、瓜蒌皮(清热化痰,用于肺热痰黄稠厚不易咯出,又能宽胸散结,适用于痰热壅阻,胸膈满闷;如有肠燥便秘,腑气不通者则用全瓜蒌润肠通便,腑气畅通有利于肺气之宣降;若为燥痰则用其根天花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尚有消肿排脓作用,常用于痰热肺痈、肺部肿瘤等)、麻黄、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海蛤壳、海浮石、旋复花、紫菀、白附子、化橘红、皂荚、桔梗、冬瓜仁、荆芥、苦参、天竺黄、陈皮、青皮、山豆根、白果、南沙参、竹茹、竹沥、龙骨、牡蛎、紫苏子、莱菔子、地龙、鱼腥草等。临床常使用止咳方:蝉蜕10克,僵蚕10克,前胡10克,苦杏仁10克,竹沥半夏10克,蜜炙紫菀15克,白前15克,秦皮15克,桔梗10克,枳壳10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具有宣肺化痰、利咽止咳之效,用于治疗咽痒久咳。变通:风寒咳嗽加麻黄3—6克;咳嗽急性期加柴胡15克,黄芩15克;胃中不适去秦皮;咳甚加款冬花10克;咽痛加射干15克。
北方的枫叶应该红了吧,南方的树叶也泛黄了,在风雨的敲打下一片片零落,其实这也算是一次相聚吧。南方的树木常叶树比较多,所以即使落下许多枯叶,满目的还是苍翠。连日的阴雨,让很多人难免又出现寒湿的征象,浑身的酸沉和痹痛,一不小心脚下一滑,就会跌倒,这不门诊接诊到一位摔伤膝盖的老人,一下子就不能走路了,给予针灸理疗后暂时只能将养着了.......在这里提醒一下:阴雨天气,出行注意安全,注意防滑防摔。
其实,秋没有什么不好的,一切都是“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来不及烦恼,没有时间去烦恼,人生本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就是攀越山峰,路途充满坎坷、惊险和荆棘,人生就应该有一些刺激,否则就显得平庸,还记得在初中的时候曾反复的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因为生活都是一样的贫苦,所以在书中的励志鼓舞下不断地上进!看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再穷苦也不能放弃!看《卡耐基成功之道》,认定自己的人生不应该屈辱。读《楞严经》,使心平气静,心胸坦然,不慕名利,放下利欲心。读《道德经》,从万归一,由繁化简,不再使心躁动。人心追求的需要一个平衡,人心需要一个安慰,这种平衡和安慰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分散,就是亲友,也一样有自己的生活,不一定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需求。
秋季耳鸣患者多发,常使用祛风聪耳汤(神经性耳鸣):白蒺藜10克,潼蒺藜10克,蝉衣10克,牛蒡子10克,菊花15克,枸杞子10克,桑叶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生磁石30克(先煎30分钟),生甘草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具有祛风通络、滋阴平肝之效。变通:舌质干红加北沙参30克,麦门冬30克;耳闻如物堵加王不留行10克,皂角刺10克;耳鸣日久加丹参30克,赤芍30克,或丹参注射液ivgtt;大便干结加生大黄5克(亦可沸水冲泡,当茶频饮之)。生磁石“坠炎上之火以定志,引肺经之气以入肾”。对于耳鸣常使用的药物主要有蝉衣、石菖蒲、灵磁石、灯芯草、苍耳子、升麻、葛根、白芷、路路通、骨碎补、补骨脂、淫羊藿、川芎、茯苓、姜黄、天麻、蔓荆子、百合等,其中石菖蒲味辛苦、芳香,性温,归心胃经,具有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的功能。其辛可制风,芳香能醒心神,辛温相加可上开清窍,苦可燥湿化痰,辛开苦降,能上能下,善治耳鸣耳聋之证,实乃开通耳窍之圣药,为历代治耳病之良药。所以《名医别录》谓其“聪耳明目,益心智”;唐代医药学家甄权在《药性论》也中称,石菖蒲主治“耳鸣”。
民间有一味草药唤作响铃草具有滋肾养肝,止咳平喘,利湿解毒之功效,学名假地蓝,常用于治疗耳鸣耳聋,如《草木便方》记载其:"补中益气,疗耳鸣,头目昏眩,崩淋。又泻火清热,平肝风,消肿痛。"《分类草药性》:"大补脾肾,治耳聋,气虚。"《分类草药性》:"大补脾肾,治耳聋,气虚。"《四川中药志》:“补中益气,治耳鸣耳聋,头目眩晕,肾亏遗精,及妇女干血劳。”民间常用响铃草煮猪耳朵或与石菖蒲煮水服用治疗耳鸣耳聋。
另外民间也有使用乌头塞耳或乌头酒精浸液滴耳治疗耳鸣,效果也不错。
小儿秋季腹泻是历来医家都白驳风专家在线北京医院白癜风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