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御药院方》收录宋元金宫廷美容用方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在浩如烟海的古籍里,有关美容的论述丰富深刻,其实用方药也屡见不鲜。当然,这些方药多数是为当时朝廷贵族服务的,因为我们的祖先在实践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美容方药,其特点是取材于天然,副作用小,因而历来为朝廷贵族所青睐。于是,在中国宫廷医学中就保存了宝贵的美容方药,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历代宫廷美容方药的种类及用药规律提供了详尽的史料,我们从中也可以总结出较好的医学美容经验。
《御药院方》由元代许国桢编撰,约成书于至元四年(公元年)。御药院始建于宋,金、元袭之,是宋、金、元三朝宫廷药局机构。《御药院方》一书始见于宋,作者佚名,后残缺佚传。许国桢同其僚友,取宋御药院壬寅年刊方书版,对其进行了校勘讹误、缉补亡佚等编撰工作。本书载有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方剂千余首,每首方剂,以主治、药物组成、配制方法等分别论述,有些附有临证加减。
《御药院方》全书分14门,论方首,集录了宋、金、元三代的宫廷秘方,方剂配伍以丸散膏丹之成药为主,方中药物的炮制多精雕细琢,给药方法亦多种多样,并附制作方法及服方法,且多数方剂不见于其他书,其中亦包括当今风靡于世的食疗、补益、美容等方。美容方面有美发、染发、染须、洗头、洁牙、洗手等方药,面部美容专设“洗面药门”,有祛斑、洁面、去皱、润肤、洗须等专用方药。
《御药院方》中收录有洗手、洗面、吹面、刷牙、固齿、乌须、生发、驻颜及润肤等功用的美容方药,这些美容方药具有悦颜色、退皱纹、治痣斑之效。在元代,皇帝及其妃子们常用一些美容方药洗手、洗脸、洗发,如《御药院方》中收载的“御前洗面药”、“皇后洗面药”和“藿香散”等。这是当时宫廷生活的需要,同时也说明了古代宫廷医家不仅精于临床治病,而且还涉足了美容医学的研究和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御药院方》中的神仙玉女方,将益母草切碎研为极细粉末,于每日早晚用药粉洗面。具有消皱纹,退褐斑的作用,常用令人皮肤光洁,可以治疗雀斑,黄褐斑等症。
我们从《御药院方》一书的分类和内容来看:本书与前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相比较,更为完备,并且多出“洗面药”一门,专载“皇后洗面药”、“御前洗面药”等美容外用方,突出了宫廷用药的特色。美容方主要分布在补虚损门、治杂病门、治咽喉口齿门、洗面药门等。“补虚损门中”载有黑髭鬓、驻颜色、悦泽面目、固牙齿、润泽肌肤的内服方34首,其他门中还散载有黑发、润发、生发、去油、除垢、去屑、美面、去皱、莹肌、退毛、洗牙、洁齿等功效的外用方30余首。
纵观全书,共计收载美容方67首。其中黑发方37首,润发方7首,生发方1首,悦面方18首,洁牙方4首。《御药院方》在皮肤保护和治疗性药物的使用上,以“白”药与香药相合,可谓独具匠心。代表性方剂如将白芷、白及、白蔹、白附子、白术、白茯苓和白僵蚕等七个白字头的中药和细辛配伍,研磨成粉,制成丸药,组成的七白膏。再如“御前洗面药”中有六白(白及、白敛、白芷、白术、白檀、白茯苓),“皇后洗面药”中又加入附子、白瓜子,有八白之多。
《御药院方》美容方剂中多方使用白芷、白蔹、白附子、白芍、白及、白茯苓、白术、白冬瓜、白僵蚕等“白”药以及当归、桃仁、杏仁、丁香、当归、细辛、藁本、川芎、葳蕤、麝香、藿香、檀香、甘松香、零陵香等芳香、甘润之品。“白”药取其色,以色治色,用白除黑。香药取其味,以味行气,以香送药。
在美容外用方剂中,香药使用更为重要。如:“御前洗面药”中用沉香、甘松、白檀等药,“皇后洗面药”考虑到女性本身偏爱芳香之气,再则宫中女子易忧郁成疾引发气机不畅,故又加入了藿香、杜苓苓、广苓苓、冰片等药疏理气机,更增香味。芳香药不仅因其香气袭人,受人喜爱,更重要的是具有辛香走窜之性,穿透力强,既能开毛窍、走肌肉、通经络,又能行药入里,通行气血,畅和营卫,因而,芳香药被大量选入《御药院方》美容方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