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及肝炎,人们会自然地想到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其实,在肝炎的大家族里,还有一种危险却往往被人们忽视的“药肝”,即药物性肝炎。据《广州日报》近日报道,医院肝胆外科近日收治一位自行购药服用导致“药肝”的小伙,尽管医生们全力抢救,还是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23岁的阿环因腰痛难忍,网购了一款中药胶囊。服用一个月后,他渐感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性、呕吐、脸色发黄,到医院抽血检查,转氨酶的数值竟然超过了,胆红素的数值也飙升到以上。由于阿环同时患有乙肝“小三阳”,医生诊断他的病情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药物性肝炎”。由于阿环发病时间较长,肝功能严重受损,尽管医生全力抢救,最终,他还是不幸因肝功能衰竭而离世。中山六院肝胆外科主任万云乐主任医师指出,阿环的悲剧警示人们,滥用药物会伤肝,后果非常危险。临床上,像阿环这样的病人并不少见。
十多类药物最易伤肝
万云乐主任介绍,据临床统计,有余种药物可引起肝脏损伤,常见的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如解热镇痛药类感冒药)、抗生素、抗癌药、降脂药等化学药物。但这并非全部。在临床上,生物制剂、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都可以诱发肝损伤。“许多人认为中草药、保健品无毒、无副作用,轻信‘偏方’‘验方’,或自行购买中成药服用,无病滥用、超量服用。这些做法都非常危险。”万云乐主任说。
药物性肝损害一般发生在人们用药后的1~4周。此类肝损伤患者常见的表现是:乏力、恶心、呕吐、厌食、肝肿大、肝区疼痛、黄疸、发热、畏寒及转氨酶升高等。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非常多,常见的有种以上。但下面这十多类药物是最易损伤肝脏的。
1.解热镇痛药
此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尼美舒利、酮洛芬、吡罗昔康、塞来昔布等均会引起中毒性肝损害。若每日使用阿司匹林超过5克或每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超过2克,都易引起急性肝损害。
2.抗生素
此类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氯霉素、苯唑青霉素、制霉菌素、氯林可霉素、酮康唑、头孢类、红霉素类等均可引起明显的肝损害。在使用苯唑青霉素时若用量过大,用药5天即可发生中毒性肝炎。
3.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
此类药物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门冬酰胺酶、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西沙必利等均会引起中毒性肝损害。例如,西咪替丁可引起血清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偶见严重肝炎、肝坏、肝脂肪性变等。动物实验和临床均有应用本品导致急性胰腺炎的报道。突然停药,可能导致慢性消化性溃疡穿孔。
4.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
此类药物如甲基多巴、奎尼丁、胺碘酮、非诺贝特、他汀类、尼莫地平、阿替洛尔、特拉唑嗪、缬沙坦等均会引起肝损害。其中,甲基多巴可损害用药者的肝细胞和胆小管。少数患者在使用甲基多巴1~3周后可出现黄疸和转氨酶升高,甚至会发生肝脏的肉芽肿样增生、肝硬化和肝坏死。
5.降糖药
此类药物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喹酮等均可损害肝脏。另外,肝功能不全会改变格列齐特在体内的分布,肝脏功能不全还会降低新的葡萄糖生成的能力。这两个作用会增加严重低血糖反应的危险性。
6.性激素及避孕药
此类药物如甲睾酮等雄性激素及甲地孕酮、炔雌醇、炔诺酮等口服避孕药均可引起黄疸等肝损害症状。
7.抗肿瘤药
此类药物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丝裂霉素、环磷酰胺、尼莫司汀、紫杉醇、多西他赛、长春地辛等均可损害肝脏。其中,硫唑嘌呤使用药者出现黄疸的几率可达到20%~40%;甲氨蝶呤可使用药者发生肝硬化;而丝裂霉素可使用药者出现中重度的肝损害。
8.抗精神病药
此类药物如氯丙嗪、三氟拉嗪、奋乃静、氟哌啶醇、舒必利、利培酮等均可损害肝脏。在使用氯丙嗪的病人中会有1%~4%的人在1~4周内发生肝内胆汁淤积,有的甚至会因此而发生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9.抗癫痫药
此类药物如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均可损害肝脏。例如在使用丙戊酸钠治疗前应进行肝功能检查,在治疗头6个月内也应定期作肝功能检查,特别是高危病人。
10.抗结核药
此类药物如异烟肼和利福平等均可损害肝脏。对异烟肼过敏者在使用该药1~2个月后就会出现严重的肝炎,甚至会发生肝坏死。若把异烟肼与利福平联合起来使用,更会大大增加这类药物的肝毒性。
11.中药
有些中药也会造成肝损害,如苦杏仁、木薯、广豆根、北豆根、毛冬青、苍耳子、大枫子、黄丹、川楝子、鱼苦胆、天花粉、麦冬、黄药子、千里光、雷公藤多苷、小金丸、壮骨关节丸、消咳片、鳖甲煎丸双黄连口服液、大黄蛰虫丸、痔血胶囊、骨康、癃闭舒、含土茯苓汤剂、含何首乌汤剂、含藏红花汤剂、含全蝎汤剂、含僵蚕汤剂、含白附子汤剂、土三七、溪黄草等。
此外,抗寄生虫药(氯喹、伯氨喹、哌嗪、左旋咪唑、阿苯达唑等)、抗痛风药(秋水仙碱、别嘌醇等)、镇静催眠药(苯巴比妥、地西泮、硝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等)、利尿药(氢氯噻嗪、氨苯蝶啶、乙酰唑胺等)也会造成肝损害。
四种不当用药方式最伤肝
“是药三分毒”,但为何“毒”的偏偏是肝?肝脏是药物积聚、代谢的主要器官。口服药一般都由肠道吸收后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因此,药物在肝内的浓度较在其他器官中高。如果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含有毒性,或药物使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便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从年龄分布来看,中老年人是药物性肝损伤的高发人群。这是因为他们往往需同时治疗多种疾病,不同药物之间易发生反应,且老年人肝脏代谢能力下降,药物在血液中停留时间延长,会增加伤肝风险。这也是有些药物在服用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复查肝功能的主要原因。具体到用药方式上来说,下面这四种不当用药方式非常容易引起药物性肝损伤。
1.用药过量
美国内科医师协会会长莫莉·库克博士曾强调,过量使用处方药已达到近10~15年来最严重的状况。临床发现,感冒药、安眠药、平喘药、止痛药、抗生素等最容易用过量。这几种药物有一个共同特点:不少患者按说明书服用后,症状却没有按照预期及时消除,于是他们会不遵医嘱的间隔再次服用,导致过量。而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在很多不同商品名的感冒药和止痛药中都含有,也容易造成叠加使用。建议患者不要同时吃多种同类药,服药前仔细看说明书,如果不确定,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
2.多药同用
很多药物本身对于肝脏的损害并不太明显,但如果和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对肝脏的影响可能变大。两种甚至多种药物同时作用,肝脏难以抵挡“双重打击”,损伤的几率自然更大。例如别嘌醇与巯基嘌呤合用可增加药物的肝毒性。乙醇也可加重药物的肝毒性,因此服用伤肝药物期间不宜饮酒。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还曾警告,在服用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等他汀类降脂药时,饮用大量柚子汁或新鲜柚子,可能促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肝脏损伤。
3.中药使用不当
不少人认为中药性情温和,对身体的毒性作用较小。事实上,中药讲究辨证论治,配伍减毒,以减小对肝脏的影响。但有些药材也会存在肝毒性,比如复方制剂壮骨关节丸、消银片(丸)、六神丸、葛根汤、防风通圣散、湿毒清、消咳喘片、牛黄解毒片、天麻丸等。而且,中药必须经中医师严格辨证,把握好量,才能尽可能降低毒性。所以,服用中药或中成药,一定要找专业中医师咨询,不可擅自轻信民间偏方,乱服中草药。
4.儿童用成人药
在没有儿童专用剂型时,可能要给孩子用成人药,此时一定要遵医嘱减量用。这是因为儿童肝脏代谢能力不如成人,成人药用在儿童身上,量较难把握,可能出现肝损伤。例如扑热息痛、红霉素等,都被证实较容易引起孩子的肝损伤。建议父母最好给孩子选择儿童专用剂型,不要单纯凭经验给孩子用药,更不要轻易给他们用成人药。没有儿童剂型时,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公斤体重精确计算用量,才能预防儿童肝损伤。
专家建议和万海君的期待
药物性肝炎患者起初多无明显症状,容易拖成大病。“一旦有发热、胃口差、乏力、皮肤瘙痒、黄疸、皮疹等症状,且有1~4周的服药史,都要想到药物性肝损的可能。”中山六院肝胆外科主任万云乐主任医师提醒,药物性肝炎虽带有“炎”字,实则不具有传染性。停药、休息和护肝治疗后,大多数人一般很快可以痊愈。但有肝脏疾病或滥用剂量大、时间长的人,可致肝功能严重损害,甚至诱发肝性脑病,治疗则较为困难。
万云乐主任指出,对于药物性肝炎,防治结合才是根本,等到已经发生了药物性肝损才想到就诊为时已晚。预防“药肝”首要一点,就是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一定要遵医嘱,避免随意、过量用药,甚至自行用药。其次,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剂量、疗程、是否对肝脏有影响、药物的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等。再者,长期大量服药的慢性病患者,需定期做肝功能检查。
在见识了药物性肝损伤的可怕后果后,作为细胞行业中的一份子,万海君对细胞行业产生了新的期待。相对于药物治疗,细胞治疗具有高精准、强疗效、毒副作用少,治疗范围广等优点。因此,万海君期待着细胞行业迅猛发展,让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惠及广大普通患者,用细胞治疗替代药物治疗,让患者免遭药物伤害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