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李某,男,76岁,退休,门诊病历,初诊时间:年6月1日。主诉:两侧面部发作性针刺样疼痛4年,加重1周。现病史:4年前始两侧颈面部针刺样疼痛,约数秒后症状消失,每月发作1~2次,未曾服药,1年前始频繁发作,张口、大声说话等即可诱发,医院,均考虑“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开始服“卡马西平”,每日1片能控制,先1次2片,每日2次仍不能明显缓解。现在症:两颊部疼痛剧烈,言语困难,口唇干且发绀,舌质紫暗,脉弦。既往史:有“冠心病”病史3年,偶在劳累后发作心前区憋闷不适。诊断:中医:头痛(瘀血阻滞);西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则:活血通络,祛风止痛。方药:牵正散加减。处方:白附子(先煎)10g、僵蚕10g、制二乌(先煎)各10g、细辛6g、桂枝10g、地龙10g、桃仁10g、当归10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g、姜黄10g、全蝎2g、蜈蚣1条、三七粉(冲服)4g、蜂房10g。6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治疗经过:二诊(年6月7日):两颊部疼痛稍减轻,除宗上方搜风通络外,加白芷10g、蔓荆子10g,6剂,水煎服。三诊(年6月14日):服上方后述疼痛较前减轻大半,减制二乌(先煎)各为5g,6剂,水煎服。四诊(年6月21日):服上方有效,建议以上方药研成粉末制成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巩固2个月。细辛
按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多以三叉神经第2、第3支分布区疼痛为特点,以短暂的、剧烈的、抽搐样疼痛为特征。以面颊、上下颌、舌最明显,口角、鼻翼、颊部和舌等处最敏感,轻触即可诱发,故称“触发点”“板机点”。疼痛可引起反射性面肌抽搐,口角牵向患侧,称“痛性抽搐”。每次发作数秒至数分钟不等,病程呈周期性发作期不变,西医常采用镇痛剂、封闭疗法等治疗方案。本例患者此次发作有诱因,天气突然变寒冷,病机:经脉之气受阻则气血运行不畅,瘀而不痛,发为面痛。故治疗上予搜风通络活血化瘀止痛为大法,辅以温经散寒止痛,取得良好效果。
案例二汪某,男,54岁,已婚,门诊病历,初诊时间:年3月2日。主诉:左侧颜面疼痛半年,加重1周。现病史:半年前因受凉后出现左侧颜面疼痛,伴左侧头部疼痛剧烈,无发热,无呕吐,医院做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医院考虑“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服用西药止痛效果不明显,曾针灸等治疗,仍感左侧颜面疼痛难忍,1周前病情加重,为求中医治疗,遂就诊。现在症:左侧颜面疼痛难忍,每日8~10次发作,牵涉头痛,疼痛如针刺,舌淡紫苔白,脉沉细。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等病史。诊断:中医:头痛(风寒凝滞,血瘀入络);西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则:疏风散寒,活络止痛。方药:都良丸加味。处方:白芷15g、川芎10g、防风10g、荆芥10g、僵蚕10g、地龙10g、羌活10g、细辛3g、柴胡10g、延胡索10g、白术15g、白芍20g、当归10g、甘草1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治疗经过:二诊(年3月9日):服上药2剂后,疼痛缓解,服完7剂后,左侧颜面部疼痛明显减轻,偶尔头痛。守方再投7剂,以巩固疗效。白芷按语:本例患者外感风寒之邪,扰于清阳所致头痛,久痛入络,血脉瘀阻,故疼痛难忍,予白芷、细辛味辛走窜,疏散风邪,活血止痛;荆芥、防风、羌活疏散风寒;川芎性善疏通,上行头目,旁达肌腠,能祛风邪,调气血,止疼痛,引诸药直达病所;地龙、僵蚕、当归、延胡索活血通络止痛;病症日久,病在偏侧,肝胆气机失和,再入柴胡、白芍疏肝柔肝,调畅气机;白术健脾化痰,和胃降浊。药证相符,治愈顽疾。
来源: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医案精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徐学义经验传承》;由颜勤主任医师主编,徐学义主任医师主审。医案包括内科、皮肤科、五官科、妇科、男科等。◆◆◆◆◆
门诊预约1)贵州中医院(周一下午、周三上午)门诊三楼消化内科诊室。
2)预约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2:00~5:00,周六上午8:00~12:00。
3)预约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