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问对:白芷
白芷作为植物名称最早见于《离骚》。其药用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白芷也是颇具代表性的古代美容植物。经载白芷“味辛,温。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的记载,鲜而明之,这就是秦汉时期的美女以白芷做面膜的记录。对白芷基质的考证,据王年鹤、黄璐琦等人研究,秦汉至宋明时期,白芷的原生植物北方以雾灵当归为主,南方则以台湾白芷为主。南宋迁都后,台湾白芷成为了主流。后来江浙地区将野生台湾白芷栽培为杭白芷。清代时期,杭白芷进而发展为川白芷,川白芷又发展为祁(禹)白芷。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四大栽培白芷:杭白芷、川白芷、祁白芷、禹白芷。现今《药典》及其他中药学著作中多将白芷的来源定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etYuan的干燥根。
白芷
清代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讲“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现代研究证实,白芷的水提物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明显的的抑制作用,实验显示能减少小鼠皮肤标记的黑色素面积,其美白效果非常显著。此外,白芷中欧前胡素有血管舒张作用,可改善微循环,从而有效地延缓皮肤色素沉着。也就表明,秦汉时期取白芷“驱风燥湿”“和利血脉”之功用来美容是有道理的,当然这种经验在当时无法用科学道理给予解读。古代用白芷美白的方剂俯首皆是。如东晋《肘后备急方》令面白如玉色方、疗人面无光润,常敷面脂方。《华佗神方》中有治面黑不白净神方、治面色晦暗神方等等。最久负盛名的莫过于元代许国祯《御药院方》中的七白散,医院皮肤科被用于面部色素沉着性皮病的治疗。其实远在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白芷、白术、白鲜皮、白蔹、白附子、白茯苓的这类白药方剂的记载。据统计常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50种药物中,白药多达20味,可见古人以白药美白的经验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杭白芷
美容之外,两千年前的古人尚用白芷“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白芷芳香燥烈,香味避秽,燥可胜湿,“主女人漏下赤白”。《丹溪心法》有当归煎以白芷配伍当归、黄柏、椿根皮等清热燥湿药,治疗湿热下注的赤白带下。《医宗金鉴》升麻消毒饮以白芷配升麻、金银花、连翘治疗湿热浸淫肌肤所致黄水疮。白芷可化瘀消肿,疗“血闭,阴肿”。《校注妇人良方》仙方活命饮以白芷配金银花、甘草、当归等用于疮疡肿痛。《外科全生集》白芷散以白芷配伍乳香、没药、浙贝母、当归等份,研末陈酒调服治疗乳痈。白芷善祛风寒之邪,疗“寒热,风头侵目泪出”。如《此事难知》九味羌活汤、《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均含白芷。白芷入阳明经,故为前额及眉棱骨痛之专药。又为治鼻渊之要药,多与辛夷、苍耳子同用。《滇南本草》又谓其“止胃冷腹痛寒痛”。纵观古今白芷之用,其疗疾,其美颜,一言以蔽之,白芷者,散土气之瘀浊也。经验的背后可能蕴藏着科学道理,只知其然是经验,知其所以然是科学。白芷种种之用,走近科学又有何妨?期待更多科学的解读,造福于大众健康。
京城老半
年12月11日
半夏秋时谢谢鼓励,再接再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