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斑是一种面部有状若芝麻散在褐色斑点,如雀卵之色,常于日晒部位出现的皮肤病。本病始发于学龄前儿童,少数至青春期发病,女多于男,多伴有家族史。
本病中西医同名。中医学对此记述较早。自晋以来,古人有“面皯”、“皯黣”等称谓,明“外科正宗”始称“雀斑”。后世亦称之为“雀子”“雀子斑”。
1.肾水不足多因禀赋素弱,肾水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水亏则虚火郁于孙络血分,肾之本色显于外,故起淡黑斑点。如《外科医宗》曰:“雀斑乃肾水不能荣华于上,火滞结而为斑”。
2.风邪外搏多由素禀血热内蕴之体,或七情郁结,心绪烦忧,或过食辛辣,则血热亢盛,再触犯风邪,入侵皮毛腠理之间,血热与风邪相搏,郁于孙络,不能荣润肌肤,则声雀斑。如《诸病源候论》所说:“人面皮上或有如乌麻,或如雀卵上之色是也。此由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渍于脏腑。”《医宗金鉴》进一步指出:“内火郁于孙络之血分,风邪外搏,发为雀斑。”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见于女性,常自4~5岁开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多,至青春期达到高峰,到老年有逐渐减轻。发生数目和颜色受日晒的影响。
皮损为黄褐色或淡黑色针头至绿豆大的斑疹,散在或聚集分布,好发在鼻梁部及眶下,但颈部、手臂、手背、小腿亦可发生,无任何自觉症状。夏日晒后显著,冬日避晒减轻。
本病与雀斑样痣的区别在于:雀斑样痣发病较早,多在1~2岁出现,与日晒五关,散在于任何部位。
1.肾水不足,火滞郁结
症状:多有家族病史,自幼发病,皮损色泽淡黑,以鼻为中心,对称分布于颜面,互不融合,夏季加重增多,冬季减轻变淡,无自觉症状,舌脉亦如常人。
治则:滋阴补肾。
治法:
(1)内治法:
①药物法: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山药各15g,山萸肉、丹皮、茯苓、当归、丹参各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亦可交替服用六味地黄丸合丹参片。若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方选知柏地黄丸;伴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便秘者,加麻仁、当归;伴舌红、口干者,加石斛、麦冬。
②饮食法:祛斑散:冬瓜仁g,莲子粉25g,白芷粉15g。将上三药合研为细末,贮瓶备用。每日饭后开水冲服1汤匙。
(2)外治法:
①药物法:白附子、白芷、滑石各6g,绿豆粉g。研细和匀,每日早晚洗面后外搽。石菖蒲、甘草、白茯苓、淡豆豉、皂角各等份研成细末,鸡蛋清调涂面上,次晨温水洗去。绿豆粉g,荷花瓣(晒干)60g,滑石15g,白芷15g,白附子15g,冰片6g,密陀僧6g,上药共为细末,早晚洗面后搽之。
中药剥脱剂:五妙水仙膏。用五妙水仙膏点涂雀斑处,涂1次后,等干后复涂,反复3次(儿童或皮肤薄嫩者只涂2次),以涂药处周围见苍白色圈即可。第三次涂药干后,用牙科尖砂轮消毒后轻拔掉药痂,以整块脱落为佳,此时可见红色糜烂湿润面,观察有无色素存在,若有可用砂轮轻磨去,然后涂上珍珠层粉即可。待自动脱痂而愈,勿强行撕拉,以免遗留痕迹。伴有黄褐斑患者勿用此法。
②艾灸疗法:取曲池、大椎、三阴交。操作: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距皮肤约2~3cm进行熏熨,使局部有温热感而不产生灼痛。每穴灸15~20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初起时可每日或隔日1次,待灸过一段时间后(一般10次左右),可减少施灸次数。每周灸1次或每月灸1~2次。本法可以疏通经络,祛风散邪,治疗和预防雀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