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中药透皮技术治疗荨麻症
2.大黄基础方在临床的应用
3.四物汤治疗眩晕在透皮技术中的应用
4.浅谈痄腮的中药透皮技术治疗
5.经方药对的贴敷应用
6.中药透皮技术治疗婴儿顽固性呕吐个案报道
7.“利小便实大便”法治疗泄泻两例
8.五倍子在透皮技术中的妙用
9.金银花在临床的妙用
10.中药透皮技术治疗急性荨麻疹临床探讨
11.补中益气散在中药透皮技术应用心得
一.浅谈中药透皮技术治疗荨麻疹
概述:
荨麻疹是一种由免疫因素所致的常见皮肤病。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患者常不定时在身体不同部位出现皮疹块,皮肤瘙痒难耐,发作次数不定。中医认为:风邪、湿邪、热邪、血虚、虫淫等为致病的主要原因,气血不足、肺脾虚弱为主要病机。
临床症状:
1、皮疹为风团、潮红斑,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常突然发生,成批出现,数小时后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可反复发作;
2、自觉瘙痒,可伴有胸闷、心悸、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关节肿胀等症状;
3、病程长短不一,急性荨麻疹病程在1个月以内;超过1个月为慢性;
4、皮肤划痕试验部分病例呈阳性反应。
治疗方法:
治则: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原则,以达到驱邪扶正止痒之功效。
组方用药:
新加香薷应为基础加减组方。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滑石粉、甘草。
对慢性荨麻疹分为三型进行加减;
热邪型:生地、玄参、赤芍、地肤子、虫蜕、黄芪各等分。
寒邪型:黄芪、桂枝、首乌、川穹各等份。
血虚型:当归、赤芍、生地、川穹、首乌、虫蜕各等份。
使用方法:
将以上药物共研细末备用。每帖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神阙穴,10天为一疗程。
疗效观察:
本年度3月至5月共收治荨麻疹患者例,均采用上述中药透皮技术疗法。痊愈65例,显效2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达92%。治疗1天显效10例,3天显效42例,5天显效20例,7天显效20例。
讨论:
荨麻疹是常见皮肤病,西医治疗局限于抗过敏等对症治疗,采用中药透皮技术,运用中药透皮制剂医用冷敷贴配合中药组方穴位贴敷治疗荨麻疹,标本兼治,疗效显著,而且简便易操作,安全性高,适合基层推广使用。
二.大黄基础方在临床的应用
典型病例:
刘某,男,56天,因脐部红肿、流脓30天于年9月4日来诊。患儿脐带脱落10天后出现脐部红肿、流脓、夜晚哭闹不休,曾多次求医未果。查体:体温37℃,脐部红肿、突出,表面附有白色脓液,腹部肿胀,稍软。
诊断:婴儿脐炎。
治疗方法:生理盐水清洗脐部,白芨粉0.5克洒局部,大黄1克、芒硝1克、冰片少许、透皮液调和,医用冷敷贴湿贴脐部。贴敷6小时。
二诊:脐部红肿明显好转,无新脓液产生,生理盐水清洗后继续按前法给药;
三诊:脐部已无红肿,无渗出,腹部恢复如常;按前法再次贴敷,四次即愈。
按语:
大黄泻热解毒消痛、清热除湿、凉血止血;芒硝润燥软坚、清热消肿;白芨止血消肿、生肌敛疮;医用冷敷贴清热解毒、抗炎消肿、婴儿脐炎4贴即愈。以大黄、芒硝、冰片、白芨组方的大黄基础方是抗菌消炎、消肿止痛的基础方药,在临床上对大部分急、慢性浅表或局部炎性包块都可以用本方加减,配合中药透皮制剂医用冷敷贴局部贴敷使用。
三.四物汤治疗眩晕在透皮技术中的运用
概述: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同时并见,故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晕倒等症状。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景岳全书.眩远?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本人在临床上将内病外治中药透皮技术应用在眩晕病治疗上,效果非常理想。
病案举例:
胡某某,女,32岁。经常头晕、目眩、胁痛,偶感肢体麻木,月经不调,面色无华,舌质淡、脉弦细。
西医诊断:脑供血不足。
中医诊断:眩晕;证属肝血虚。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补血调血。
选药组方:四物汤加减:当归、白芍、熟干地黄、丹参、红花、三七、天麻各10克。
使用方法:大椎穴拔罐10分钟,取上述药物共研细末,每帖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大椎穴,每日一次,连续应用7天。
治疗效果:
1次治疗后头晕略有缓解,3次治疗后头晕明显减轻,5次治疗后头晕症状消失,面色红润,一疗程结束后无不适感觉。于第二、三个月继续给予上述方法治疗各一疗程,月经恢复正常,头晕症状未再出现。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方义:
本方用当归、白芍、熟地黄养血调血,补而不滞;配伍丹参、红花、三七以活血祛瘀、养血安神,补肝血、活血祛瘀;天麻息风止痉,平肝潜阳。
体会:
运用中药透皮技术,采用中药透皮制剂医用冷敷贴配合中药四物汤加减组方治疗眩晕疗效显著,对其伴随出现的月经失调亦有显著疗效,后经多例相同疾病治疗观察,均取得良好疗效。中药透皮技术治疗效果显著,方法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四.浅谈痄腮的中药透皮技术治疗
概述:
痄腮,中医病名。痄腮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西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行。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能在儿童群体中流行。
病因病机:
痄腮的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风湿邪毒从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少阳受邪,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博,气滞血郁,运行不畅,凝滞腮颊,故局部漫肿疼痛。热甚化火,出现高热不退,烦躁头痛,经脉失和,机关不利,故张口咀嚼困难。
治疗原则:本病治疗,着重于清热解毒,佐以软坚散结。
初起温毒在表者,以疏风清热为主,若病情较重,热毒壅盛者,治宜清热解毒为主。腮肿硬结不散,治宜软坚散结,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只可用宣、通之剂,以去其壅滞,不要过于攻伐,壅滞既去,则风散毒解,自然会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着重于清热解毒,左以软坚散结。
初起温毒在表者,以疏风清热为主,若病情较重,热毒壅盛者,治宜清热解毒为主。腮肿硬结不散,治宜软坚散结,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只可用宣、通之剂,以去其壅滞,不要过于攻伐,壅滞既去,则风散毒解,自然会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治疗方法:
选药组方:大黄0.5克、青黛0.5克、芒硝1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透皮液调和,医用冷敷贴湿贴肿大腮腺局部。急性期红肿明显者,冷敷局部;如果疼痛明显,加消炎痛毫克。
疗效观察:
一般经1-3天治疗症状即可缓解,3-5天治疗后痊愈。
讨论:
大黄、青黛清热解毒,芒硝软坚散结,清热消肿;医用冷敷贴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运用中药透皮技术,采用中药透皮制剂医用冷敷贴配合中药组方局部贴敷治疗痄腮,疗程短,毒副作用小,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受得了患者的高度认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五.经方药对的贴敷应用
贴敷疗法指应用经络穴位处贴敷相应的药物来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学习,在临床运用中发现经方药对有量足、味精、效宏的特点,完全符合中药透皮技术的选药标准。举例如下:
1、麻黄、桂枝
麻黄药症:(1)咳喘、水气;(2)恶风、恶寒、无汗、身痛、骨节痛;(3)一身黄肿;
桂枝药症:(1)冲逆、奔豚;(2)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疼;
合而言之。麻黄、桂枝有解热镇痛作用,应用时麻黄量略大于桂枝,药物共研细末,过细筛,取适量,透皮液调和,湿贴于肚脐或大椎,配合多饮水温覆(即盖被取暖),解热镇痛效果良好。用于普通感冒发热,流感发热早期有涕、热、痛的症状。
病案举例:
黄某某,女,8个月,因发热一天来诊,查体:体温38摄氏度,伴流涕,偶咳,咽红不甚,肺部无罗音。诊断为上感,属风寒表证。以麻黄、桂枝研粉透皮液调和,湿贴神阙、大椎穴,嘱多饮水,适当盖被发汗。第二日复诊,告知前日贴敷45分钟汗出热退,涕渐止,未发热。再给予桂枝、白芍贴敷神阙一次,病愈。
2、桂枝、白芍
桂枝药症如前。
白芍对症:(1)结实而拘挛;(2)腹痛、肋痛、咳逆下利;(3)头痛,身体不仁、疼痛;(4)肿脓;
合而言之,桂枝芍药有解肌镇痛的作用,应用于咳嗽引起的肋间肌痛,胃肠痉挛的疼痛,以及骨骼肌痉挛的疼痛。
病案举例:
王某,男,6岁。冬季在外玩耍引发小腹疼痛,抱腹哭叫,额上见汗,听肠鸣活跃,腹肌紧,体温36.5摄氏度,无呕不吐,右下腹无压痛。诊为胃肠痉挛,给予桂枝、白芍研粉,透皮液调和,湿贴于神阙穴,外加热熨半小时,痛止安寐。
3、细辛、五味子
细辛药症:(1)宿饮、停水;(2)咳满或上逆、肋痛;(3)水气在心下;
五味子药症:咳而冒
合而言之,细辛、五味子主治宿饮停于心下引发的哮喘。
病案举例:
李某某,男,2岁,出生后即入院,黄疸,肺炎,其后每月咳喘发作,必须静滴头孢、茶碱、甲强龙等药,家长颇感疲惫,此次因受凉喘息再次发作,经人介绍来诊。不发热双肺喘鸣音明显,少许罗音。有涕,鼻煽,腹软如腮,肛门暗,湿润。诊为哮喘,痰饮阻滞。给予细辛、五味子研细粉,透皮液调和,湿贴于双肺俞;黑附子1克研细粉,透皮液调和,湿贴神阙穴。二诊,喘息明显减轻,方药如前两天,三诊基本不喘。改芩甘五味姜夏杏汤加山药、山萸肉,十剂煎膏口服以巩固疗效。
4、麻黄、杏仁
麻黄药症如前
杏仁药症:(1)胸间停水;(2)咳喘、短气、结胸;(3)心痛、形体浮肿;
合而言之,麻黄、杏仁有镇咳化痰、轻度止咳的功效。
病案举例:
陈某,女,6个月,素体健,白胖。因母亲感染“感冒”传染患儿,流涕、咳嗽有痰1日,呼吸气粗,体温37.1摄氏度,纳差,精神尚可,不哭闹,肛门湿不红。诊为上感,急性气管炎。给予麻黄,杏仁研粉透皮液调和,湿贴于神阙穴,多饮水,保暖。二诊,咳减,涕减,食增。再连续贴敷2日愈。
5、黄芩、白芍
白芍药症如前;
黄芩药症:(1)治心下痞;(2)胸肋满、呕吐、下利;
合而言之,黄芩、白芍,治消化系统病引起呕、利、痛。
病案举例:
董某,男,2岁,因中午杂食乱进引发干呕,时腹痛,痛则下利,便黄水,臭秽,体温36.5摄氏度,腹胀满,诊为急性胃肠炎。以黄芩、白芍研粉,透皮液加姜汁调和,湿贴神阙和上脘穴。点刺十宣穴,汗出呕止。嘱禁食水3小时,第二日复诊愈。再次贴敷一天巩固。
6、柴胡、黄芩
黄芩药症如前;
柴胡药症:(1)胸肋苦满;(2)寒热往来、腹中痛、肋下痞硬;
合而言之,柴胡、黄芩可治胸肋部胀满痛为特征的胆囊炎,肝脾肿大以及咳嗽引起的肋痛。
病案举例:
汪某,男,32岁,醉后1天咳引肋痛,不能转侧,痛甚汗出。自服消炎止咳药、芬必得等药一周,效不佳。查体压痛位于带脉穴、柴胡、黄芩研粉透皮液调和,湿贴于压痛点,刺内关穴,5天愈。
7、葛根、黄芩、黄连
黄芩药症如前;
葛根药症:主治(1)项背强;(2)喘而汗出;
黄连药症:(1)心中烦悸;(2)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合而言之,葛根、黄芩、黄连主治病毒性腹泻,蛋花样便,肛门红赤,湿热下注者。
病案举例:
刘某某,男,1岁,2天前感冒流涕、轻咳,家长予服氨酚那敏药和头孢克洛,今日涕减,热退,咳减,便稀蛋花样,腹胀明显,肛门湿。诊为湿热下注之腹泻,葛根、黄芩、黄连研粉透皮液调和,湿贴于神阙穴,饮精盐米汤,一天效,三天愈。
综上所述,经方药对在贴敷疗法的临床使用中大有作为。在此赘述,仅作抛砖引玉。
六.中药透皮技术治疗婴儿顽固性呕吐个案报道
病案介绍:
鱼某,2个月,以频繁呕吐伴不能自主排便月余于年12月4日来诊.医院顺产出生,生后因羊水吞入,医院行洗胃术,术后即开始出现频繁呕吐。此后患新生儿肺炎,经医院输液治疗10余天后,肺炎治愈,呕吐始终未减,食入即吐。医院诊治未见明显效果,期间出现最长7天不能自主排便,均要靠家人定期使用开塞露,排出大便均为稀糊状,量不多,气味酸腐恶臭,伴有夜间哭闹不止。
查体:患儿面色无华,精神欠佳,舌淡苔白厚腻。指纹淡滞。
治疗方法:
首诊:给予生四仙散加减组方:生山楂、生麦芽、建曲、生槟榔各0.5克,黄连、吴茱萸、丁香、肉桂各0.2克共研细末,藿香正气液2毫升、透皮液2毫升调和,医用冷敷贴湿贴神阙10小时;口服组方:李东垣的白术和胃丸加味:人参、生白术、炙甘草各3克,陈皮、青皮、炒枳实、厚朴、半夏、黄连各4.5克,木香、丁香各1克,水煎,小量频服。
二诊:使用上法治疗后,病情好转,频频呕恶返胃消失,自用药后至来诊呕吐4次,贴敷药物6小时后自行排便一次(汤剂口服稍晚些),排泄物为蛋花汤样稀便,夹杂绿便,酸腐臭味大减。继上疗法,方药稍作调整,贴敷组方加黄芪0.5克,治法同前;口服方改人参为党参3克,水煎,小量频服。
三诊:用上疗法后,日吐4次,其势较前缓和,夜间哭闹消失,并自行第二次排便,排泄量较多,仍为稀便。继二诊疗法3天,共5天而愈。
讨论:
该患儿病症属呕吐一证。呕吐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上逆经口而出的一种常见病症。小儿呕吐发生的原因,常以乳食伤胃、胃中积热、脾胃虚寒、肝气犯胃等为多见。其病变部位在胃,和肝脾密切相关,无论什么原因所致,其共同的病理变化,都属胃气通降失和。本病病机关键是胃气上逆。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小儿脾胃薄弱,胃体未全、胃用未壮,胃为外邪所伤,最易使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产生呕吐。
该患儿出生后因羊水吞入而洗胃,直接损伤了胃气;加之肺炎使用抗生素输液治疗,刺激胃肠,再次损伤胃气,致使胃失和降,中气不足,而出现频繁呕吐;中气不足,无力推动致使既是稀便也无法自行排出;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致使吐物酸腐,大便稀溏。脾胃不和致使夜卧不安。
治则则以,和胃降逆,益气健脾,温中止呕。贴方,以藿香正气理气和中,散寒化湿,四仙散以消食通腹,用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取其辛开苦降,佐肝降逆之功,丁香、肉桂温补脾肾、降逆止呕。敷以神阙穴,直达病所,共凑和胃降逆,温中止呕之效。再用李东垣之白术和胃丸加味随其后口服,以益气健脾,和中理气,降逆止呕。总贴敷5次,服汤药4剂而愈。
本病例的治愈,使我再次感受到中药透皮技术的神奇效果,感受到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与巨大魅力。愿与业界同仁共同努力,使中药透皮技术得以更广泛的运用。
七.“利小便实大便”法治疗泄泻两例
“利小便实大便”是中医治疗泄泻的一种常用方法,即通过疏利小便而使大便成形的方法,其理论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第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症治?:“下利气者,当利小便”晋代王叔和亦在?脉经?提出:“溏泻,宜服水银丸,针关元,利小便”。后世医家特别是金元时期尤为重视淡渗利小便的治法,如朱丹溪?平治荟萃?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固凡泄泻之药,多用淡渗之剂利之。”明代医家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中更是明确提出:“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并说:“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本人临床多用中药透皮技术治疗疾病,运用中药透皮技术此法治疗泄泻,每每获效。举两例以期抛砖引玉。
1.郝某,女,1岁,因腹泻七天于.3.8初诊。家长口述,医院治疗支气管过程中出现腹泻,住院六天腹泻三天,出院四天一直腹泻,口服药物未见好转。泄泻一天十余次,哭闹,肛门发红,小便量小,舌淡苔白脉滑。
诊断:泄泻(肠道湿热内蕴)
治则:清热利湿止泻。
组方用药:葛根、黄连、黄岑、肉桂、车前子,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神阙,一天好转,两天泻止而愈。
讨论:本例属外感湿热之邪伤及脾胃,转化失常而发生泄泻。用黄连、黄岑清热燥湿、葛根升清止泻,车前子利小便实大便,肉桂防黄连、黄岑苦寒伤胃,则泄泻可止。
2.脾胃虚弱:
张某,女,13岁,腹泻半年于.8.23初诊。患者系先天脑瘫,腹泻半年,一日行五次至十次,或便溏,或水样便,伴有矢气多,腹中肠鸣,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滑。
诊断:泄泻(脾胃虚弱、水湿内停)
治则: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处方:党参、山药、炒白术、茯苓、炒扁豆、广不香、防风、葛根、猪苓、泽泻、车前子、厚朴、陈皮、苍术、焦三仙,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神阙穴。连续七天大便成形。
讨论:本例中医辩证属于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湿内停。清气不升,水谷水湿不化,故大便溏,甚至成水样便。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水气不利,故矢气多,腹中肠鸣。患者年龄较小,脾胃本虚,故日久不愈。舌脉亦为脾胃虚弱,水湿内停之象。故治宜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处方以参苓白术散合平胃散加减,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平胃散燥湿健脾,加木香行气,防风祛风胜湿,葛根升阳止泻。其中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健脾利水渗湿,利小便实大便,焦三仙健脾和胃。诸药配伍,病证相合,辩证准确,故症状消失。
八.五倍子在透皮技术中的妙用
摘要:
随着药源性疾病的增多和药物不良反应的不断出现,中药透皮技术贴敷疗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药透皮技术以方法简单,疗效确切,药力集中,不良反应少而被人们广泛接受,临床使用中药透皮技术配合五倍子进行穴位贴敷,对于多种疾病有明显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药透皮技术五倍子穴位贴敷
概述:
五倍子味酸涩,性寒,入肺、大肠、肾经。以收敛固涩见长,能敛肺、敛汗、收敛止血、收敛溃疡、渗湿、涩肠止泻,广泛应用于滑脱不禁证。现代医学用于治疗咳喘、急慢性腹泻、自汗、盗汗、乳腺炎、外伤出血、疮口不收、遗尿、遗精等多种疾病。
临床使用中药透皮技术,采用透皮液配合五倍子进行穴位贴敷,在临床应用中进行应用举例:
1.小儿遗尿
药物组成:五倍子、五味子、石菖蒲、麻黄、肉桂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双侧涌泉,每晚一次、七天为一个疗程。
典型病例:张某,男,7岁,于.1.13前来就诊,有遗尿史三年,曾服中药治疗,时好时发,效果不佳。经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近段时间,经常梦中尿床,多则1夜3次,少则1夜1次,几乎每夜均发作,神疲体倦,舌质淡红,舌薄白,脉沉细。
治疗方法:上述药方贴敷涌泉,每晚一次,连用七天,七天后复诊,诉有时无遗尿或每晚遗尿一次,连续用上法治疗七天,遗尿隔日或两日一次,后经七天巩固治疗痊愈。
2.急性乳腺炎药物组成
治疗方法:五倍子、蒲公英用透皮液调和湿贴患处,每天一次,直至肿块消散。
临床疗效:共治疗例,治愈9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最短三天,最长十天治愈。
3.跌打损伤五倍子散
药物组成:炒五倍子、生栀子研粉
适应症:外伤所致的新旧损伤,其临床表现伤处疼痛,皮肤变色,有淤血肿胀,伴有灼热感,无骨折脱臼者。
治疗方法:炒五倍子、生栀子用透皮液调和湿贴患处,每日一次、每次十八个小时。
4.慢性泄泻五芪散
药物组成:五倍子、黄芪、吴芋、肉桂、木香,研粉备用。
适应症:收涩敛肺,补气健脾、益肾助阳,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
治疗方法:以上药物配透皮液调和湿贴于神阙,每日一次,每次十八个小时,五天为一个疗程。
结论:用透皮液配合五倍子进行穴位贴敷,对于上述疾病治疗效果显著。随着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穴位贴敷疗法的简、便、廉、验,的优点得以体现,使诊缩短,易于被患者接受。
九.金银花在临床的妙用
概述:
小儿感冒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运用中药透皮技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感冒疗效确切,配合中药组方贴敷于相应穴位,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有明显疗效。对小儿感冒配合金银花为主的贴敷疗法颇有使用心得。
病案举例:
患儿王某某,三月龄,患上感,主症流涕、鼻塞、打喷嚏、流眼泪,并伴有发热,体温37.9摄氏度,取金银花、黄芪用透皮液氨基比林注射液调和,湿贴于大椎穴。2-3小时后患儿流涕明显改善,体温正常、鼻涕变厚,喷嚏明显减少,体征较之前就诊有明显改善。连续治疗三天,疾病痊愈。
药理分析:
金银花性寒、味甘,归肺、胃经;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临床治疗痈肿疔毒初起、红肿热痛、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暑热烦渴、咽喉肿痛等。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肾经;益气固表,补气养血,临床治疗体虚自汗。
讨论:小儿患上感,多不思饮食,程度不同发热,精神萎靡,利用金银花能入归肺、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并对上感引起的咽喉肿痛都有很好的疗效;利用黄芪能入肺、脾、肝、肾经,益气固表、补气养血、能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对治疗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两者合用,对于小儿感冒疗效极佳。
十.中药透皮技术治疗急性荨麻疹临床探讨
摘要:
荨麻疹指皮肤黏膜由于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红局限性水肿。急性荨麻疹,指病程在六周以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或局限或泛发。运用中药透皮技术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中药组方穴位贴敷治疗荨麻疹50例,疗效显著。
关键词:荨麻疹辨证论治中药穴位贴敷
疾病介绍:
临床表现:急性荨麻疹皮肤表现为红色或淡红色风团,多突然发生,大小不等,小如芝麻、大似蚕虫、核桃、甚至如手掌大小,常随搔抓而扩大增多,有的能合成片状、地图状,风团成批出现,反复发作。自觉刺痒,烧灼或刺痛。部分患者有恶寒、发热等症状,侵犯消化道可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侵犯喉头和支气管,可导致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窒息等。
中医认识:荨麻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的过敏性皮肤病。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中医辩证:分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胃肠湿热证、气血两虚证四型。一般情况下第一型和第二型多为急性荨麻疹;三四型多为慢性荨麻疹。
本文探讨前两型。一是风寒束表证;风团为淡红色,遇冷或风吹加重、待温则减、伴恶寒、怕冷、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二是风热犯表证;风团为鲜红色,皮肤局部灼热、刺痒、遇热加重、待冷则减,可伴发热、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组方用药:
风寒束表症:麻黄、细辛、附子研粉加异丙嗪和透皮液调和湿贴于神阙、膻中穴。
风热犯表证: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冰片研粉加异丙嗪和透皮液调和湿贴于神阙、膻中穴。
讨论:本组病例治疗均采用中药透皮技术分型治疗加抗组胺治疗,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相得益彰,运用中药透皮技术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中药组方穴位贴敷治疗荨麻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十一.补中益气散在中药透皮技术应用心得
“补中益气散”即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所创名方,具有温中而不伤阴,干补而不呆滞之效,为治脾胃气虚和气虚下陷而设。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透皮技术,应用中药透皮制剂医用冷敷贴配合该方穴位贴敷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举例如下:
1、眩晕:
李某,女,38岁。患者咽“眩晕伴气短乏力2年余,加重2周”于年2月8日来诊。主要症见:头晕目眩,神疲,四肢无力不思饮食,大便稀软,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辨证为脾胃气虚,清阳少升。治宜益气补脾,养血升阳。治疗方法:取补中益气散3克,透皮液调和,医用冷敷贴贴于大椎穴,20个小时更换1次,连续贴敷7次症状消失。后服用补中益气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复发。
按:张景岳认为“眩晕之证,虚者占其八九”、“无虚不作眩”,并认为“上虚”主要是“阳中之阳虚”,应补气为先。本例患者仍由于气虚升举无力,且生血不足所致。用补中益气散临证贴之,每奏其效。
2、面神经麻痹
王某,男,62岁。因右侧面部肌肉麻痹5天于年1月15日来诊。患者精神不振,形体瘦小,面色萎黄,倦怠少言,右侧面部肌肉平坦呆滞,口鼻歪向健侧,右侧眼睑闭合不严,右侧鼻唇沟变浅,曾针灸治疗5天效果不明显。来诊时主要症见:右侧面部麻木,感觉迟钝,疲乏无力,头晕眼花,舌苔淡,苔白,脉细。辨证为脾气不足,气虚血滞,筋脉失养。治宜补气养血,祛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散加味: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陈皮10克,白术15克,升麻5克,柴胡10克,白附子10克,僵蚕20克,全蝎6克,防风10克,钩藤30克,天麻15克,川穹10克。上药共研细末,取9克,分3份,透皮液调和,医用冷敷贴湿贴于患侧太阳、颊车穴及神阙穴。1周后,病告痊愈。
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形体瘦小,营养状况不佳,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体质。补中益气汤在这里起到了益气升阳、助血运行的作用,使气血足,经络通,疾病得以痊愈。
体会:
补中益气汤乃金元时代李东垣所创制,是?脾胃论?中杰出的方剂之一,由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八味药组成,为治疗饮食劳倦所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由于气虚而致摄纳不利所形成的一系列病症而设。因脾主四肢、肌肉、脾虚则四肢、肌肉承受水谷精微无由,故可见肢软体倦,神疲少力。脾胃虚则谷气不盛,阳气下陷,气虚则见发热、自汗、脉洪而按之需软。本方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具有温中而不伤阴,甘补而不呆滞之妙。既可治劳倦内伤,又可疗阳虚外感而以脾虚下陷,中气不足为主证。临床运用得当,每能应手奏效。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随症加减,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本方以黄芪益气为君,护皮毛而腠理,不令自汗。人参、白术、炙甘草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药除烦热之圣药也。配陈皮理气,以治气乱于胸,清浊相干。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补中益气汤方中的使药,综合全方配伍大意,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一是升提下陷阳气,以求浊降清升,于是脾胃和调,水谷精气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可以自愈,中气不虚,则升举有力。凡下脱下垂诸证可以自复其位。
二年多来,运用中透皮技术贴敷疗法,凡内脏下垂疾病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每日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