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药I川芎

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川芎嗪、黑麦草碱或含川哚、藁本内酯、川芎萘呋内酯、3-亚丁基苯酞、川芎酚、香草酸,咖啡酸,原儿茶酸,阿魏酸,大黄酚,瑟丹酮酸。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

1.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难产、产后腹痛,以及癥瘕肿块。川芎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李时珍称其为“血中气药”,故善治血瘀气滞病证,尤为妇科常用药,如广泛用于妇科疾病的四物汤中即有川芎,取其活血行气,通畅气血之功。临床应用每以此方为基础加味,若血瘀痛经,经色紫暗有块,加配桃仁、红花,如《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血瘀经闭,腹中结块疼痛,加配莪术、桂枝,如《济生方》六合汤等。川芎与当归、桃仁、炮姜等配伍,可治产后恶露不行,瘀滞腹痛。治癥瘕肿块,则配红花、三棱、莪术等,以逐瘀消癥。2.用于肝郁气滞而致血行不畅的胸胁疼痛等症。川芎味辛气雄,能行气血,疏肝开郁、止胁痛,常与柴胡、香附、枳壳等配伍,如《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川芎还用于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多种因素郁结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吞酸呕吐等病症,与香附、苍术、神曲、栀子等配伍,共奏行气消食、清热燥湿,以开郁结之效,如《丹溪心法》越鞠丸。

3.用于头痛、风寒湿痹,跌打肿痛。川芎辛温升散,性善疏通,上行头目,旁达肌腠,能祛风气、散寒湿,祛风止痛之效颇佳,尤以头痛最为常用,古方有单用取效者,如《斗门方》治偏头痛,以川芎为散,浸酒饮之。若随证配伍,可治各种头痛。如头痛属风寒者,配白芷、荆芥、细辛等,如《局方》川芎茶调散。属风热者,可配菊花、石膏、僵蚕等,如《卫生宝鉴》川芎散。风湿头痛,配羌活、藁本、蔓荆子。痰浊头痛,配南星、半夏、白附子。血瘀头痛,配赤芍、红花、全蝎等。如与补血养血之当归、白芍、菊花等同用,亦治血虚头痛。若治风湿痹阻,肢节疼痛,肌肤麻木等症,可羌活、桂枝、薏苡仁、威灵仙、秦艽、海风藤等祛风通络药配伍,跌打肿痛,则配三七、乳香、没药等以活血消肿止痛。

1.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川芎对心肌细胞Ca+内流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川芎嗪对MIR心肌细胞凋亡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时川芎嗪具有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作用,从而使细胞内cAMP增加及抑制钙内流。另外川芎嗪也是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可阻断缺血早期心肌细胞膜上成倍增加的α1肾上腺受体,进而抑制由于α1肾上腺受体增多引起的大量钙内流。川芎嗪通过以上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细胞内的钙超载,从而降低缺血心肌FOS蛋白表达和减少缺血心肌细胞凋亡。

2.对血管及血压的作用。川芎嗪能扩张肺血管,抑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和右心室肥大。川芎嗪对血管平滑肌Ca+内流有抑制作用,体内实验显示,川芎嗪能明显激活正常大鼠血管平滑肌Ca2+内流,而抑制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Ca+内流。放射性核素和血管收缩功能检测实验表明,川芎嗪竞争性作用于α受体。注射盐酸川芎嗪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有治疗作用。

3.对脑循环及脑缺血的影响。川芎嗪可扩张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显著增加脑血流量。川芎注射液能显著改善脑缺血后血浆和脑脊液中强啡肽A1-13样免疫活性物质含量变化,减轻缺血性损害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并能明显抑制缺血后血浆β血栓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和血栓烷B2的升高,因而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4.对泌尿系统的作用。川芎嗪可明显增加肾血流量,其作用与药物剂量呈依赖关系,并有显著利尿作用。

5.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川芎嗪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

6.抗肿瘤及抗放射作用。川芎和川芎嗪能降低肿瘤细胞的表面活性,使它们不易黏附成团,而易于在血流中单个被杀灭,改变癌症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抑制癌细胞转移,提高肿瘤对放射的敏感性,减轻放射损伤,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7.其他作用。川芎可降低卵巢内前列腺素E2含量。川芎嗪还可防治庆大霉素肾毒性。川芎嗪抑制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内皮素生成,促进前列环素产生,稳定了内皮素、前列环素平衡,有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合并肺损伤的作用。川芎嗪可促进软骨细胞分泌合成代谢因子,刺激细胞增殖和蛋白质合成。

内服:煎汤,3~10g;研末,每次1~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撤;或煎汤漱口。

阴虚火旺,月经过多及出血性疾病慎用。









































中科爱心救助
白癜风的治疗过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cj/37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