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
天南星Tiānnánxīng
中药图鉴
天南星原态
天南星药材
天南星饮片
来源
《神农本草经》
别名
南星、白南星、山苞米、虎掌
英文学名
Arisaemaerubescens
药用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Arisaemaerubcscens(Wall.)Schott、异叶天南星ArisaemaheterophyllumBl.或东北天南星ArisaemaamurenseMaxim.的干燥块茎。天南星主产于河南、河北、四川;异叶天南星主产于江苏、浙江;东北天南星主产于辽宁、吉林。秋、冬二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干燥,生用,或用生姜、白矾制过后用。
性味
苦、辛,温;有毒。
归经
归肺、肝、脾经。
功效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临床应用
1.顽痰咳嗽。本品味苦辛性温,其温燥之性胜于半夏,有较强的燥湿化痰之功。治寒痰、湿痰阻肺,咳喘痰多,色白清稀,胸膈胀闷,苔腻,常与半夏相须为用,并配枳实、橘红等,如导痰汤(《传信适用方》);若属痰热咳嗽,咯痰黄稠,则与黄芩、瓜蒌等清热化痰药同用,如小黄丸(张洁古《保命集》)。2.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本品苦泄辛散温行,主入肝经,通行经络,既可化湿痰,更善祛风痰,止痉搐。治风痰眩晕,配半夏、天麻等;治风痰留滞经络,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喎斜等,则配半夏,川乌、白附子等,如青州白丸子(《和剂局方》);治破伤风,角弓反张,痰涎壅盛,则配白附子、天麻、防风等,如玉真散(《外科正宗》)。治癫痫,可与半夏、全蝎、僵蚕等同用,如五痫丸(《杨氏家藏方》)。3.痈肿,蛇虫咬伤。生天南星外用能消肿散结止痛。治痈疽肿痛、未成脓者,可促其消散,已成脓者可促其速溃,热毒重者,须与清热解毒之天花粉、大黄、黄柏同用,如如意金黄散(《外科正宗》);阴疽肿硬难溃,可与草乌、半夏、狼毒同用,以温阳散寒,化痰消肿,如四虎散(《直指方》);治瘰疬痰核,可研末醋调敷,或与半夏、川乌、浙贝母等同用,如瘰疬膏(《疡医大全》);治毒蛇咬伤,可配雄黄外敷。此外,亦可用治风湿痹证,跌打损伤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制用,3~9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鉴别用药
半夏、天南星二者药性辛温有毒,均为燥湿化痰要药,善治湿痰、寒痰,炮制后又能治热痰、风痰。然半夏主入脾、肺经,重在治脏腑湿痰。天南星则走经络,偏于祛风痰而能解痉止厥,善治风痰证。半夏又能和胃降逆止呕,开痞散结;天南星则消肿散结之功显著。
方剂举例
玉真散(《本事方》):天南星、防风。治破伤风急跌扑损伤,项强口噤。
通络片(《上海中成药》):姜制生南星、地龙、生地、生川乌、枫茄子。治风寒潮湿引起的关节疼痛、腰背酸痛、肌体麻木、怕冷的风湿痛等症。
文献摘录
1.《开宝本草》:“主中风,麻痹,除痰,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堕胎。”2.《本草纲目》;“治惊痫,口眼喎斜,喉痹,口舌疮糜,结核,解颅。”3.《本经逢原》:“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导;半夏专走肠胃,故呕吐、泄泻以之为向导。”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皂苷、安息香酸、氨基酸、D-甘露醇等。2.药理作用:煎剂具有祛痰及抗惊厥、镇静、镇痛作用;水提取液对肉瘤S、HCA(肝癌)实体型、子宫瘤U14有明显抑制作用;生物碱氯仿部位能对抗乌头碱所致的实验性心律失常,并能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有效不应期。3.临床研究:制南星为主配决明子、蚕蛹等制成片剂口服,治胆固醇升高者例,甘油三酯升高者例,β脂蛋白升高者例。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0.5%、90.5%、83.62%(中西医结合杂志,,9:);天南星、生蒲黄共为细末,醋调成饼,包涌泉穴,12小时易之,治疗小儿多涎症例,痊愈例,好转11例,无效3例(四川中医,,10:13);以天南星、三七、白附子等制成“强力消炎胶囊”口服,治急性牙龈炎、牙周脓肿等多种口腔病,总有效率为83.9%(中成药研究,,6:21)。4.不良反应:天南星对皮肤、粘膜均有强刺激性,口嚼生天南星,可使舌、咽、口腔麻木和肿痛,出现粘膜糜烂,音哑、张口困难,甚至呼吸缓慢、窒息等。皮肤接触可致过敏瘙痒,尚有报道长期使用天南星可引起智力发育障碍。误服本品中毒者,可服稀醋、鞣酸或浓茶、蛋清等洗胃,或服鲜姜汁或鲜姜汤内服解毒。口腔糜烂者,可用双氧水和复方硼酸溶液漱口,并用龙胆紫涂口腔,必要时给以吸氧,或气管切开。皮肤中毒时,可用水或稀醋、鞣酸洗涤。
附药
胆南星Dǎnnánxīng
胆南星药材
本品为制天南星的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加工而成,或为生天南星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发酵而成的加工品。性味苦、微辛,凉。归肺、肝、脾经。功能清热化痰,息风定惊。适用于痰热咳嗽、咯痰黄稠、中风痰迷、癫狂惊痫。煎服,3~6g。
版权声明:
文字材料来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九版《中药学》教材,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