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大多是西医的呼吸道感染,细菌、病毒,支气管炎、肺炎等等。如今病人,不懂中医治咳,是结合天气、地气,以病人现实的疾病现象(自觉症状、脉象、舌象等)为客观依据,在辨寒热、知虚实、明藏腑,分析病机,判断证候之后的“随证治之”,没有刻舟求剑的僵化标准,没有按图索骥的规范治疗,实事求是,病人当时的病机是怎么样,就怎么治疗,所以很多病人爱用西医那一套,如能不能消炎、能不能抗病毒来质问中医,药还没有服,疑心就先起,心理不平衡,药效从何而来?
中医治咳,遵循天人相应的生命理论,遵循辨证论治的临床原则,前三篇文章已经有所论述,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化,尤其是空气不自然。咳嗽病越来越多,加上人们都相信形态医学,对饮食的影响缺乏考虑,长年不愈的咳嗽很常见了。因此,我在谈谈咳嗽的新久问题。
一般说来,新咳易治,久咳难疗。《辨证録》:“补阳气之虚,开郁气之滞,消痰结之块,祛久闭之火,有资益而无刻削,则老痰易化,而咳嗽易除也。”在显微镜逻辑的影响下,人们对久咳,哮喘等,都机械地对应于“冬病夏治”,以为冬天咳嗽、哮喘等就是阳虚,都三伏贴。实事求是地说,冬天之病,有阳虚,也有有阴虚,有阳热内郁,不一定都适宜三伏贴。
《辨证録》:“人有春暖夏热,则安然不嗽,一遇秋凉,即咳嗽不宁,甚至气喘难卧,人以为肌表之疏泄也,谁知是郁热之难通乎。夫人身之气血,流通于肌肉之内,则风邪不得而入,唯气血闭塞不通,而邪转来相侮,凝滞而变为热矣。盖春夏之间,皮肤疏泄,内热易于外宣,秋冬之际,皮肤致密,内热难于外发,所以春夏不咳嗽,而秋冬咳嗽也,倘不治其郁热之本,而惟用发散之品,徒虚其外,愈不能当风寒之威;徒耗其中,益转增其郁热之势,均失治之之法也。所贵攻补兼施,既舒其内郁之热,而复疏其外入之寒,则本既不伤,而末亦易举也。”
外感顽咳,除根很难,常因气候之冷热、饮食之煎炸、冷饮冰雪而反复。当今的饮食花样繁多,东西南北多种多样,不经意间咳嗽加重,如方便面、饼干、巧克力、各种各样的炒货,西餐、洋快餐、雪糕冰激凌,防不胜防。不少顽咳病人,皆因饮食不当而作,若不知饮食调护,吃再多的药,也难见效。饮食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并非人人都一样,对张三不利的饮食,也许对李四有利,如何注意?正确的是留心、留意,加重了找找饮食原因,看看是不是吃了什么,也就是通过实际的饮食观察,找到对治疗康复有不利影响的饮食,趋利避害,则咳嗽易愈。
因饮食而久咳不止者比比皆是,不可不慎。《疾病补救录》:“凡邪气方盛,气机郁遏之时,不可骤进食物。烟酒、五辛、炙煿厚味,皆能助火生热;鱼腥、面食、油腻、生冷,皆滞膈生痰,阻碍脾胃。服药之人,谨遵禁忌,方保无虞。每有骄矜之人,以医药为儿戏,以禁忌当虚文,疾病患身,任性自便,强食厚味,饱啖生冷,及至病变,反归咎于医之无效。殊不知医之受谤,不过损名,病至伤生,医何能代?知命者,可不以此为戒耶!”
方证对应,配合饮食调护,就是久咳、顽咳,也容易痊愈。今举例如下:
例一:
孙女,69岁,年5月30日初诊。咳嗽半年,服多种中西药未效。就诊时,咳嗽遗尿,夜甚难寐,泡沫稀痰,咽痒明显,鼻梁见青黑,胸痒甚。尿失禁数年,长年用护垫,高血压十余年,服北京降压0号。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肾阳亏虚,风寒郁滞,治以温阳补肾,疏风化痰。
处方:当归10克,熟地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苏叶10克,苏子10克,熟附片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5克,2剂,诸药同煎,冷水浸泡60分钟,大火熬开后,改用小火再熬三十分钟,每剂熬三次分服。
年6月1日复诊。咳嗽明显减轻,胸痒消失,仍然泡沫稀痰,觉阵阵发热汗出,脉沉缓,风邪欲解,肺寒未除,上方加减。
处方:当归10克,熟地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熟附片10克,炙甘草10克,白芍10克,干姜6克,细辛6克,五味6克,三剂,煎服同前。
年6月7三诊。咳嗽等症状消失。尿失禁亦愈,尿次减少,每次尿量明显增加。服中药后血压正常而且稳定,已停北京降压0号五天,用小量复方罗布麻片维持。患者要求巩固,索上方五剂。
例二:
祁女,40岁,年6月1日初诊。数年来,入冬就咳嗽,日久难愈,今虽入夏,但也咽痒咳嗽,2月余未能缓解。就诊时,昼夜皆咳,咽痒则咳,咳则频剧,气短难续、颜面胀红,得痰方止,痰少稀薄但极难咳出,服多种西药、中药未效,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沉。此寒邪内伏,客于少阴所过之咽喉,当温阳散寒利咽,用加味麻辛附子汤。
处方:麻黄10克,熟附片10克,细辛10克,制南星10克,白附子10克,法半夏10克,桔梗10克,射干10克,僵蚕10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二剂,诸药同煎,冷水浸泡60分钟,大火熬开后,改用小火再熬三十分钟,熬三次分服。
年6月5日复诊。咽痒咳嗽依然,子时后加重,咽干,阳虚较重,寒邪太甚,上方熟附片增加至15克,再加桂枝15克,三剂,嘱忌一切入口为凉和凉性饮食。
年6月12日三诊。咽痒、咳嗽大减,仅说话多时稍有咳嗽,咽不干,但觉痰粘于咽,续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方,三剂而愈。
例三:
岑男,33岁,美国籍。年6月16日初诊。自幼咳嗽已近30年,多次检查均无异常,加重一月余,今从美回国探亲,就诊于余。就诊时咳嗽夜甚,痰浓稠,每次开始为绿痰,随后转为白痰,咽稍痒不舒,时常吭咔清嗓,舌淡红苔薄白,根部偏腻,脉沉缓,久咳脾虚,风痰郁滞,治以健脾化痰,祛风利咽。
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6克,桔梗10克,僵蚕10克,枳壳10克,浙贝10克,四剂。
年6月20日复诊。咳减痰少,自觉效果明显,因为假期结束要回美国,改用补益脾肺、条畅气机的双仁理肺散,带回美国续服。
处方:党参30克,黄芪30克,柴胡20克,白芍20克,枳壳20克,酒地龙15克,葶苈子15克,桃仁20克。杏仁2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五味子6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三剂,打粉,次服6克,一日两次。
年7月20日其母专门来门诊告诉说:服药后小腹稍有热感,坚持服药半月左右,咳嗽完全消失,至今已半月没有咳嗽,散剂尚未服到三分之一,询问是否续服。考虑到数十年之顽咳,嘱坚持再服半月,入秋后在美国买些补益肺肾的中成药服用,以图根治。
例四:
汪男,30岁,年9月2日初诊。咳嗽一年,口疮数年,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就诊时怕风,得凉则咳,口腔溃疡疼痛,脉细小紧,舌淡红苔白薄腻。热郁于肝,寒困于肺,是寒热错杂之证,治疗以清肝温肺为法。
处方:栀子15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细辛6克,桂枝15克,黄芩15克,茵陈20克,法半夏15克,郁金20克,生甘草6克,二剂。
年9月5日复诊。服药后口特干,大便干,咳嗽、口疮依然,脉细弦,舌淡红苔薄白。服药无效,反增口干、大便干,考虑热不在肝而在阳明,属胃热而营卫失和,风郁而肾阳虚浮之证,应当以清泄阳明为主。
更方:肉桂10克,黄连10克,葛根30克,熟大黄10克,杏仁20克,法半夏15克,陈皮15克,石膏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拇指大)六片,大枣(撕破)36克,五剂。
年9月16日三诊。服药后效果明显,咳嗽、口疮等症欲解,五剂服完,口疮消失,微微咳嗽,舌头稍干,大便畅。守方五剂,嘱其缓服,望能善后。
例五:
马男,65岁,年2月6日初诊。数月前,左下肺炎住院治疗缓解,今复发加重又住院,静点抗生素20余天,未见明显效果,依然咳嗽喘促,痰难出,胸闷痛,纳可便调,无寒热,要求服中药治疗,故来门诊。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若。此肺气亏虚,郁滞不利,热郁于内,故当补益肺气,宣降气机,清解郁热。
处方:柴胡20克,党参15克,枳壳15克,黄芪20克,白芍15克,桃仁20克,杏仁20克,肿节风15克,葶苈子15克,陈皮10克,炙甘草6克,三剂。
年2月13日复诊。喘平,咳嗽欲解,胸闷痛消失,痰仍难出。但苔色转白而厚腻,有湿浊内生,先化湿和中,再议其它。
处方:苍术15克,厚扑15克,陈皮15克,青皮15克,木香15克,桃仁20克,杏仁20克,葶苈子15克,甘草6克,三剂。嘱,三剂服完之后,续服2月6日方三剂再看。
年2月25日三诊。走热后稍有咳嗽,余症消失。苔薄白,脉细。继续2月6日方三剂。
年2月28日四诊。受凉,咽痛干,项背疼痛,咳嗽痰难出,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脾虚受凉,引动肺之伏热,健脾清热为主。
处方:党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桃仁20克,杏仁20克,肿节风15克,桔梗15克,葛根20克,甘草6克,五剂。
年3月8日五诊。咳嗽诸症本以缓解,昨吃炒花生后咳嗽加剧,子时后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传变寒饮,治疗以温化寒饮为法。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细辛6克,五味子6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六剂后,咳嗽消失,到3月23日又受凉咽痛,方用半夏散及汤加味。
处方:桂枝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10克,射干10克,僵蚕10克,桔梗10克,茯苓20克,三剂。
年3月26日诊。咽痛消失,但咽中痰粘难出,背凉如手大,或气紧,舌淡红,脉细沉。痰饮内生,仍然以温化为法。
处方:桂枝15克,茯苓20克,白术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桔梗10克,僵蚕10克,细辛6克,麻黄6克,甘草6克,六剂。
年4月9日诊。咽稍痛,有痰,稍咳,脉虚,舌淡红苔薄白。益气疏风祛寒。
处方:党参30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柴胡15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桔梗10克,细辛10克,麻黄10克,僵蚕10克,甘草10克,四剂。
年4月16日诊。背游走疼痛,稍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加生姜(拇指大)五片,五剂。
年11月21日因胃胀就诊时随访,五剂服完,症状完全消失,没有复查CT。半年来,若是轻微受凉,咳嗽咽痛等未见复发。
黄开泰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