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平丨返魂香与伏虎兽从罗马到汉朝

专辑

中国中古社会史研究

作者简介:王永平,山西离石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古代文化史、宗教史、社会生活史、全球史等,研究方向偏重于汉唐文明史。主持和参预过国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项目、美国罗杰伟唐研究基金会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专项基金项目、北京市百人工程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十余项。出版专著7部,代表作有:《从“天下”到“世界”:汉唐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唐代游艺》(西北大学出版社年)、《道教与唐代社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年)、《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古社会生活透视》(中华书局年)等。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国经济史研究》、《文献》、《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余篇。受到各种奖励十余次,主要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奖,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人选,为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摘要:汉武帝一生好四处巡幸,他曾到过安定和回中一带多达十余次,并于征和三年(前90)在安定接见了西胡月氏国派来的使者,接受了返魂香与伏虎兽等神奇的礼物。这些贡品产自遥远的地中海和西亚地区的罗马帝国,是月氏人通过丝绸之路长途贩运到中土的。这也反映了自张骞通西域之后,古代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东西方物种传播与文明互动的重要通道。

关键词:返魂香;伏虎兽;月氏;汉武帝;丝绸之路

旧本题汉东方朔撰写的《海内十洲记》记载了西胡月支国,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在安定(今宁夏固原)向汉朝进贡了“返魂香”与“伏虎兽”等神奇的礼物。这件事引起了汉朝人的好奇,将其作为神异之事记载了下来。但由于该书向来被认为“似道家夸大之语,大抵恍惚支离,不可究语”而归于“小说家类”[1](卷《子部·小说家类》,P),因此学界对它注意甚少。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件事的分析研究,揭示古代丝绸之路的走向及其物种传播与文明互动之间的关系。

一、汉武帝接见西胡月支国使者

关于汉武帝在安定接见西胡月支国使者朝贡一事,最早见于《海内十洲记》的记载:

聚窟洲在西海中,……洲上有大山,形似人鸟之象,因名之为神鸟山。山多大树,与枫木相类,而花叶香闻数百里,名为反魂树。扣其树,亦能自作声,声如群牛吼,闻之者,皆心震神骇。伐其木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煎,如黑饧状,令可丸之,名曰惊精香,或名之为震灵丸,或名之为反生香,或名之为震檀香,或名之为人鸟精,或名之为却死香。一种六名,斯灵物也。香气闻数百里,死者在地,闻香气乃却活,不复亡也。以香薰死人,更加神验。征和三年,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支国王遣使献香四两,大如雀卵,黑如桑椹。帝以香非中国所有,以付外库。又献猛兽一头,形如五六十日犬子,大似狸,而色黄。命国使将入呈帝见之,使者抱之,似犬,羸细秃悴,尤怪其之非也。问使者:‘此小物可弄,何谓猛兽?’使者对曰:‘……搜奇蕴而贡神香,步天林而请猛兽,乘毳车而济弱渊,策骥足以度飞沙。契阔蹊路,于今已十三年矣。神香起天残之死疾,猛兽却百邪之魅鬼。夫此二物,安济众生之至要,助政化之升平……’帝忌之,因以此兽付上林苑,令虎食之。于是虎闻兽来,乃相聚屈积如死虎伏。兽入苑,径入虎头,溺虎口,去十步已来,顾视虎,虎辄闭目。……到后元元年(前88年),长安城内病者数百,亡者大半。帝试取月支神香烧之于城内,其死未三月者,皆活。芳气经三月不歇。于是信知其神物也,乃更秘录余香。后一旦,又失之,检涵,封印如故,无复香也。……明年(即后元二年,前87年),帝崩于五祚宫。[2](P67-68)

《海内十洲记》又名《十洲记》,旧本题汉东方朔撰,然而此说并不可信。但此书的主体部分应该在汉末就已成形[①]。据《汉书·武帝纪》载:“(征和)三年春正月,行幸雍,至安定、北地。”[3](卷6《武帝纪》,P)虽然不能肯定这次行幸是否和专门接见西胡月支国使者有关,但这种巧合却揭示了《十洲记》所记的这次月支国朝贡之事绝非空穴来风。

这件事在西晋时人张华撰写的《博物志》中也有记载,但却被当作两件事而分见于两卷之中。其一在《异产》类曰:

汉武帝时,弱水西国有人乘毛(毳)车以渡弱水来献香者,帝谓是常香,非中国之所乏,不礼其使。留久之,帝幸上林苑,西使千乘舆闻,并奏其香。帝取之看,大如燕卵,三枚,与枣相似。帝不悦,以付外库。后长安中大疫,宫中皆疫病。帝不举乐,西使乞见,请烧所贡香一枚,以辟疫气。帝不得已,听之,宫中病者登日并差(瘥)。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十余日,香犹不歇。帝乃厚礼发遣饯送。[4](卷2《异产》,P25)

其二在《异兽》类曰:

汉武帝时,大苑(宛)之北胡人有献一物,大如狗,然声能惊人,鸡犬闻之皆走,名曰猛兽。帝见之,怪其细小。及出苑中,欲使虎狼食之。虎见此兽即低头著地,帝为反观,见虎如此,欲谓下头作势,起搏杀之。而此兽见虎甚喜,舐唇摇尾,径往虎头上立,因搦虎面,虎乃闭目低头,匍匐不敢动,搦鼻下去,下去之后,虎尾下头去,此兽顾之,虎辄闭目。[4](卷3《异兽》,P35)

这两节记事与《十洲记》所载内容大同小异,只是将西胡月氏国改作弱水西国和大宛之北胡而已。

唐末五代时人杜光庭所著的《仙传拾遗》也转载了《十洲记》所记月支使者朝贡之事[5](卷4《月支使者》引《仙传拾遗》,P27-28)。后人多征引其书,然其颇多错讹之处,如杜书将征和三年错作延和三年、将后元元年错作始元元年等。按:汉武帝时无延和年号,又始元为汉昭帝的年号,而汉武帝却死于后元二年(前87年),可见杜书在转述此事时多所出错。

西胡月支国即大月氏,历史上曾游牧于河西走廊一带。大约在公元前至年间,因为受到匈奴的攻击,被迫西迁至伊犁河、楚河流域;约在公元前至年间,又因为受到乌孙的攻击,再次向西南迁徙,经大宛(FerganaValley,费尔干纳盆地,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到达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征服了中亚希腊化国家大夏-巴克特里亚(Graeco-Bactriankingdom),占有其地[6](P-)。据《史记·大宛列传》载:“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7](卷《大宛列传》,P3)妫水即阿姆河,王庭即原大夏都城巴克特拉(Bactra),中国史书称之为“蓝市城”,或即在河北岸的铁门(Termid)。据《汉书·西域传》载:“大月氏者,治蓝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户十万,口四十万,胜兵十万人。……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钱货,与安息同。”[3](卷96上《西域传》,P)在辗转迁徙的过程中,大月氏的社会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这里土地肥沃,户口殷盛,人民安居乐业,促使其社会经济也迅速由游牧转化为农耕定居。大月氏所攻占的大夏故地,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据说其居民主要是吐火罗人,原来亦居住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后西迁。“其俗土著,与大宛同俗。无大君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余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7](卷《大宛列传》,P)大月氏人征服并定居在这里后,发扬了其善于经商的传统,对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起了重要的钩连和中转作用。

二、返魂香与伏虎兽从丝绸之路经泾川道传入中国

月氏使者出使汉朝,向汉武帝进献了返魂香和伏虎兽两种珍稀物品。据有关史料记载,刚开始时这两种贡品并没有引起汉武帝的足够重视,甚至一度还令他非常不快。只是由于后来长安发生了瘟疫,全靠焚烧“神香”才得以遏止,这才引起汉武帝的注意,但这时神香与猛兽已全无踪迹,汉武帝这才后悔当初没有厚待月氏使者。这个故事描写的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尤其是对返魂香与伏虎兽这两种神秘物品的渲染,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离奇,以至在后代的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它们的身影。

关于返魂香,学术界有不同意见。罗欣博士认为是产自地中海一带条枝(今叙利亚地区)的苏合香[8];温翠芳博士则认为是来自中亚乌弋山离国(今阿富汗南部地区)的安息香[9]。其实,无论是苏合香还是安息香,最初都属于安息香属(StyraxLinn.)植物提取的树脂。据英国药物学家丹尼尔·汉伯里(DanielHanbury)的研究,最早的古代的苏合香是安息香属(StyraxOfficinalis)植物所分泌的一种芳香树脂[10](P)。它产于叙利亚、小亚细亚东南部、塞浦路斯及克里特岛各地[11](P79)。美国汉学家劳费尔也认为,苏合香(Storax)在古代是从药用安息香里提取的[12](P)。所以法国汉学家布尔努瓦认为,《后汉书》中提到的苏合,就是指当时的药用安息香(Styrax,拉丁文作Storax,即灌木药用安息香树StyraxOfficinais)。他还根据公元一世纪的古希腊医学家迪奥斯科德(PedaniosDioscorides)的记载指出,这是一种生长在西里西亚(Cilicie)、皮西迪亚(Pissidie,今亚洲土耳其的南部)和塞琉西国的加巴拉(Cabala,今叙利亚的一个地区)的灌木的树脂[13](P85)。据《三国志》注引《魏略·西戎传》载:“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大秦多)一微木、二苏合、狄提、迷迷、兜纳、白附子、薰陆、郁金、芸胶、薰草木十二种香。”[14](卷30《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P)大秦即罗马帝国,西海在这里一般认为是指地中海。罗马帝国全盛时,曾统治从小亚细亚直到埃及的地中海沿岸地区。这些香料大约就产自该地区及阿拉伯半岛和西亚一带。又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载:“大秦国南统珊瑚之海,北极众宝之山,西望仙境花林,东接长风弱水。其土出火綄布、返魂香、明月珠、夜光璧。”[15](卷,P)则明确指出“返魂香”产自大秦。据说位于今阿拉伯半岛以南、非洲之角以东、阿拉伯海和亚丁湾交接处的索科特拉岛(Socotraisland),至今还生长着一种稀有树种锐叶枫兰(CucumberTree),有人说它就是传说中的“返魂树”。该树为木本中空,强力敲击摇动会发出铜鼓呼啸声,其花叶皆有强烈挥发油气味,数公里外气味依然非常明显[16]。这和《十洲记》中描写的返魂树的特征有些相似。

虽然很难确定月氏使者进献的返魂香究竟是哪一种,抑或就是合成香,但用焚烧香料的办法来治疗疾病和驱除瘟疫在西方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古希腊人“知道一些新鲜或干燥的芳香植物,有使人镇静、止痛或者兴奋神经的作用。像传说中的香料‘麦厄菜翁香’据说可以治‘任何炎症’。‘榅桲的花精对消化不良有效,葡萄叶子做的香料可用于净化精神,白堇做的香料对胃有益。’古希腊医师们把各种芳香物质作为药来使用,依靠芳香物质薰蒸便是他们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17](P)据说古希腊西西里的名医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约前-前年)就曾利用普遍薰香的方法,使他的家乡免遭严重的瘟疫[18](P)。被西方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约前-前年)在雅典发生大瘟疫时,也曾让民众在街头焚烧带有香味的植物,利用植物精油的的成分,来杀死空气中的细菌,疫情由此得到了控制[19](P32)。在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约前-前年)创作的《俄狄浦斯王》剧中,一开始就表现底比斯(Thebes,又译作忒拜)人焚烧香料以阻止瘟疫的侵袭,“城里正弥漫着香烟,到处是求生的歌声和苦痛的呻吟”[20](P1)。罗马帝国时期希腊著名传记作家、伦理学家普卢塔克(Plutach,约46-年)宣称医生们以燃火的方式,特别是用在其中添加了芳香物的火来减少瘟疫造成的危害。在十四世纪,当黑死病席卷欧洲时,在防御措施中香物和香料的作用显得非常突出。人们用烟熏的方法,在室内焚烧香木或迷迭香、紫罗兰、刺柏、薰衣草、大麻、牛至、鼠尾草等园中植物。一般认为,只要有一定的浓烈度,就可以驱除瘴气。黑死病的幸存者、埃申登的约翰(牛津默顿学院的研究员)声称,当牛津狭窄的街道为死尸壅塞的时候,他就是靠用桂皮、芦荟、没药、藏红花、肉豆蒄皮和丁香研磨的粉度过来的[21](P)。

中医认为焚烧香料也能预防疾病和驱除瘟疫,而这种办法极有可能是从外域传来的。如在《魏略·西戎传》中提到的大秦国出产的十二种香中的苏合、迷迷(迭)、兜纳、薰陆等香,在中医记载中都可用作焚烧避疫之用。

苏合香,据唐人苏敬等编撰的《新修本草》记载:“苏合,味甘,温,无毒。主辟恶,杀鬼精物,温虐,蛊毒,痫痓,去三虫,除邪,不梦,忤魇脒,通神明。久服轻身长年。”自注云:“此香从西域及昆仑来,紫赤色,与紫真檀相似,坚实,极芬香,惟重如石,烧之灰白者好。”[22](卷十二《木部上品》,P)传说苏合香即狮子屎,梁陶弘景说:“苏合香俗传是狮子屎,外国说不尔。今皆从西域来,亦不复入药,惟供合好香尔。”[23](卷一《上品》,P45)不过,狮子屎似乎并不是真正的狮子粪便,大概是其形状类似尔。唐人陈藏器在《本草拾遗》“苏合香”条下就说:“按狮子屎,赤黑色,烧之去鬼气。……人云狮子屎是西国草木皮汁所为,胡人将来,欲人贵之,饰其名尔。”今人尚志钧根据《梁书》记载认为陈藏器所讲的狮子屎,即煎苏合香剩下的渣滓[②]。据此可知,被讹传为狮子屎的苏合香是可以用来焚烧避疫的。

迷迷,即迷迭香(Rosmarinusofficinalis),为唇形科灌木,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香料植物,原产欧洲及北非地中海沿岸,最初大概是由罗马商人贩入中土的。据《本草拾遗》云:“迷迭香,味辛,温,无毒。主恶气,令人衣香,烧之去鬼。《魏略》云:出大秦国。《广志》云:出西海。”[24](卷三,P)所谓“去鬼”,就是驱除“鬼气”、邪气的侵袭。唐末五代时人李珣在《海药本草》中也说:“烧之祛鬼气,合羌活为丸散,夜烧之,辟蚊蚋。”[25](P33)可见迷迭香也是可以用来焚烧祛疫的。

兜纳香,据说是产于地中海畔的一种香药,最初可能是由马其顿(Macedonia)的使者(或商人)携入中土的,被读作donia,即兜纳[26](P-)。据《海药本草》记载:“(兜纳香)味辛,平,无毒。主恶疮肿瘘,止痛,生肌,并入膏用;烧之能辟远近恶气;带之夜行,壮胆,安神;与茆香、柳枝合为汤,浴小儿则易长。”[25](P20)可见焚烧兜纳香也有防病避疫之功效。

薰陆,即乳香,为橄榄科乳香属树木(BoswelliacarteriiBirdw)茎皮渗出的树脂。主要产土耳其、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以及南阿拉伯半岛等地。据《本草拾遗》载:“乳香,盖薰陆之类也。”[24](卷八,P)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说:“薰陆即乳香也。本名薰陆,以其滴下如乳头者,谓之乳头香。”[27](卷二十六《药议》,P)中医认为焚烧乳香可以净化空气,去除恶气。唐代万安州(今海南陵水)大首领冯若芳,“常用乳头香为灯烛,一烧一百余斤。”[28](P68)冯贽《云仙杂记》也载:“曹务光见赵州以斗盆烧乳头香十斤。”[29](P)可见古人焚烧乳香数量之大。据明代名医龚廷贤编撰的《寿世保元》载:“凡一切恶气,通以乳香烧烟薰之。(张)仲景曰:小儿痘时宜烧乳香避诸恶气。”[30](辛集八卷,P)另一明代名医董宿辑录的《奇效良方》有“烧乳香熏疮蒸法”也曰:“于房室中常令烧乳香不绝,可去恶气疮疹无不效者。”[31](卷六十五《疮疹论药方·防备薰沐用之第六》,P)可见薰燃乳香也有去病防疫的功效。

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后,香料成为丝路贸易交换中的重要商品,大月氏人也以从事转手倒卖的中间商而驰誉。美国著名汉学家谢弗先生注意到:“犍陀罗是香料的主要供给国,它作为有利可图的香料贸易中的中间人来向中国供给香料”[32](P)。姜伯勤先生进一步认为:“在那里有一个重要的香药市场”,“从犍陀罗及天竺诸地来的队商,支持了高昌等地的香药市场”[33](P)。而善于经商的大月氏人在占领和统治了犍陀罗地区以后,使这里的香料贸易更加繁荣。汉王朝经常派人去大月氏求购香料。班固在《与弟超书》中就提到:“窦侍中令载杂彩七百匹、白素三百匹,欲以市月氏马、苏合香、毾毭。”[34](卷二十五,P)由此可见,汉王朝对香料的需求量很大。虽然中西之间的贸易往来自古以来就存在,但征和三年(前90年)西胡月氏国来安定向汉武帝进献返魂香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首次见诸记载的汉与西域间的香料贸易,从此以后来自西域各地的香料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土,以致丝绸之路又有“香料之路”的别称。

关于小兽伏虎的情节,在国外也有类似的记载。据钱钟书先生介绍说:“古罗马人《博物志》载一事巨相类。亚历山大大帝征印度,道出亚尔巴尼亚,其王以巨犬献;帝嗾熊罴、野猪等临之,犬偃卧,夷然不屑一顾(contemptuimmobiliiacenteeo),帝恶其惰,杀之。王乃复进一头曰:‘孓遗惟此,当令御狮象,不宜以小兽试之也(neinparvisexperirivelletsedinleoneelephantove)。’帝如其言,狮象果皆挫伏。后世诗文每用为典藻者。”[35](P-)无论是《十洲记》中提到的被类似犬的猛兽制伏的老虎,还是《博物志》中提到的被巨犬挫伏的狮子,在自然界中都号称是“百兽之王”,它们同处于食物链的顶端,除了人类之外,几乎是没有天敌的,因此这种能制伏老虎和狮子的猛兽的传说,在历史上就显得更加具有神秘色彩。有学者指出,此类故事的大量涌现,实际上反映了它的母题的域外来源和异国情调,折射出中外文化交流的投影[36],此说甚是。

总之,从月氏使者入华的路线来看,他们携带着返魂香和伏虎兽沿丝绸之路到达安定,受到正好由泾川道前来巡幸的汉武帝的亲自接见。之后,又随同武帝一起回到长安,将这两种物品带入中土,同时也为中国人带来了有关域外物种的新知识。

三、泾川道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安定郡设置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年),领高平、复累、安俾、抚夷、朝那、泾阳、临泾、卤、乌氏、阴密、安定、参、三水、阴槃、安武、祖厉、爰得、眴卷、彭阳、鹑阴、月氏道等21县。其辖境相当于今宁夏固原和甘肃平凉等地区。汉武帝喜欢都处巡幸游玩,尤其是对陇上情有独钟。仅据《汉书·武帝纪》统计,他一生比较大的巡幸活动有21次,其中到达安定和回中就有10次之多(见下表):

汉武帝为什么对陇上如此重视?这主要是因为自张骞通西域以后,安定已经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当时汉朝虽然打败了了匈奴,正式打通了丝绸之路,但是来自北方的匈奴的威胁并没有完全解除。所以汉武帝屡次巡幸陇上,正是体现了他对长安西北门户的重视。

当时安定郡的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但从长安出发到高平,沿泾川谷地西北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段重要路线。有学者指出:早在虞夏之际,从今关中平原出发,沿泾川古道往西北走的交通即已初见端倪。至迟到商朝灭亡之前,在今陕西彬县至甘肃泾川等泾河中上游地区与关中平原渭河流域之间当已存在着一条人员往来与物资交流都较为密切的联系通道。秦汉时期的回中道,系指自回中宫经陇山到萧关的道路。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汉通往西域的道路又新增出两条,即长安、漆县、萧关道和云阳、义渠、高平道。前者路线大致是由长安出发,向西直过西渭桥后,经渭城、平陵、茂陵而西北行,至好畤(今陕西乾县东)后,越梁山而至漆县(今陕西彬县)、安定(今甘肃泾川),最后达于萧关;后者从长安一路北上,经谷口(今陕西礼泉西北)、云阳(今陕西淳化)、旬邑(今陕西旬邑北)、泥阳(今甘肃正宁、宁县一带)、义渠(今甘肃宁县)等地后至高平。到隋唐时期,从长安经泾川、固原通往河西的道路主要为泾川道(邠州道)[37]。据严耕望先生研究:由长安都亭驿西出开远门,为京师西面北来第一门。凡约二十里至中渭桥,据桥置临皋驿,为西行第一驿,故公私送迎多宴于此。渡渭水,又西经望贤宫二十里至咸阳县(今县东五里)。由咸阳西北行约八十里至礼泉县(今县东北十里泔北镇),置礼泉驿。又四十里至奉天县(今乾县东),置奉天驿。有磁门驿者,盖在咸阳之北,管城驿者盖在礼泉东南,骆驿者盖在礼泉、奉天间,又有鲁店盖亦礼泉东西之地也。又自咸阳西经兴平驿,又西偏北七十里至奉天县驿。奉天当西北通道之要。由奉天北出,经漠谷(今乾县北三里),甚险隘,逾梁山(今乾县西北五里),五十里至永寿县新址(今县东南二三十里),置驿。又十里至永寿县贞观旧址,又二十里至麻亭驿(约当今县治),又六十里至邠州治所新平县(今邠县),本名豳州,开元十三年,以字与“幽”形似,改名曰邠。地当长安北面要冲。邠州西北略循泾水河谷上行,盖经稾邱堡,八十里至宜禄县(今长武)。宜禄又西五十里至长武城,在泾水南岸。长武又西四十里至折墌城,又十里至泾州治所安定县,至德二年(年)更名保定(今泾川北五里),在泾水西一里。泾州地形平敞,唐代前期,当安西孔道;中叶以后,居西塞之口,依连云堡为屏障,置泾原节度使统重兵以镇之。与邠州同为长安西北之门户[38](第二卷《河陇碛西区》,P-)。石云涛先生也指出:这条道是从长安进入河西最短的一条路线,它基本上是一条直线,比之其他路线较为近便,自古以来就是关中连接陇右的要道,西北草原民族东进和建都关中的政权西出常由此道[39](P62-63)。由此可见,泾川恰当古代丝绸之路之要冲,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镇,曾经长期作为安定郡以及泾州和泾原节度使、四镇北庭行营的治所与驻地,见证了古代丝路的繁荣。除了中原王朝的汉使从这里出塞踏上漫漫的西行之路外,西域各国的使者、胡商、僧侣和旅行者也纷至沓来,到这里朝贡、定居,或作短暂停留和休整后继续前行进入内地,形成了多民族文化汇聚、交融与碰撞的繁荣景象。所以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在《泾州塞》诗中写道:“行道(到)泾州塞,唯闻羌戍鼙。道边古双堠,犹记向安西。”[40](卷五,P)

汉武帝在征和三年(前90年)行幸安定,走的应该正是这条道路;当他沿泾川到达安定时,月支使者正好前来朝贡,受到他的接见。之后,月支使者又随同汉武帝一起到达长安。在居留了一段时间,经历了后元元年(前88年)的长安瘟疫之后才离去。由此可见,泾川道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四、余论

西胡月氏国通使汉朝,沿着丝绸之路来到安定,然后循泾川道抵达长安,除了这条道路最为近便之外,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因素,即在这条路线上有一个特殊的行政建置——月氏道。在秦汉时期,道约相当于县,主要是用来安置少数民族的。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3](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P)月氏道应该是月氏人聚居的地区。但这些月氏人从何而来,一般认为有三种可能:早已居此;被匈奴冒顿打败西走,“其余小众不能去者”;霍去病破匈奴,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41]。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长期以来有源源不断的月氏人,通过长途跋涉,从中亚来华经商,逐渐定居于此而形成的月氏人聚落。关于月氏道的具体地理位置,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大致有宁夏隆德县境[42](P)和甘肃平凉市崆峒区白水乡与崇信县黄寨乡一带[41]。而这一带正好和今泾川相毗邻,位于从汉代高平进入长安的泾川古道上。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月氏使者为什么不远万里循此道来到安定向汉朝朝贡的原因了,原来这里有他们熟悉的路线、语言、同族的聚落,可以为他们提供各种便利,甚至在紧急时刻可以迅速撤离,这一切都有利于他们和汉朝开展各种形式的外交和商贸活动。

参考文献: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

[2](汉)东方朔撰.海内十洲记[A].王根林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4](晋)张华撰.博物志校证[M].范宁校证.北京:中华书局,.

[5](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

[6]石云涛.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M].北京:学苑出版社,.

[7](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8]罗欣.返魂香考[J].社会科学战线.(1).

[9]温翠芳.返魂香再考——兼与罗欣博士商榷[J].经济与社会发展.(2).

[10][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M].袁翰青,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德]夏德.大秦国全录[M].朱杰勤译.郑州:大象出版社,.

[12][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M].林筠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3][法]布尔努瓦.天马和龙涎——12世纪之前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文化传播[A].耿昇译.汉学研究:第二集(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4](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

[15](清)董诰,等编.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年影印本.

[16]百度百科·返魂树.







































北京白癜风介绍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cj/13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