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之38黑豆

别名:乌豆、黑豆、冬豆子、大豆、菽。

出处:1.出自《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黑克制金石药毒,治牛马温毒。

2.《本草图经》:生大豆有黑白二种,黑者入药,白者不用。其紧小者为雄豆,入药尤佳。

3.《纲目》:大豆,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可入药及充食作豉,黄者可作腐、榨油、造酱,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

古籍产地:藏器曰︰豆生田野,小而黑,堪作酱。

药材基源:来源于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

原形态:大豆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cm。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于海拔~米潮湿的田边、园边、沟旁、河岸、湖边、沼泽、草甸、沿海和岛屿向阳的矮灌木丛或芦苇丛中,稀见于沿河岸疏林下。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制: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碾碎果壳打下种子,去除杂质。

性状鉴别:黑豆呈椭圆形或类球形,稍扁,长6~12毫米,直径5~9毫米。表面黑色或灰黑色,光滑或有皱纹,具光泽,一侧有淡黄白色长椭圆形种脐。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2,肥厚,黄绿色或淡黄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性味:性平,味甘

归经:入脾、肾经

1.《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

2.《本草再新》:入心、脾、肾三经。

3.《本草撮要》: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活血利水,祛风解毒,健脾益肾。治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浮肿,肾虚腰痛,遗尿,风痹筋挛,产后风痉、口噤,痈肿疮毒;解药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煮汁涂。

注意:脾虚腹胀、肠滑泄泻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恶五参、龙胆。得前胡、鸟喙、杏仁、牡蛎良。

2.《纲目》: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满;服厚朴者亦忌之,动气也。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大豆炒食极热,煮食之及作豉极冷,黄卷及酱平。

2.汪颖《食物本草》:陶华以黑豆入盐煮,常时食之,云能补肾。

3.《纲目》:黑豆入肾功多,放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所谓同气相求也。又按古方称大豆解百药毒,予每试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4.《本草经疏》:大豆,岐伯云生温熟寒。藏器云生平,炒食极热,煮食极寒。观《本经》及盂诜云,生捣涂肿毒,则生者非温矣。《经》又云,炒为屑,主胃中热,则炒者又非极热矣。应是生平,炒温,煮寒无疑。

5.《本草汇言》:黑大豆,解百毒,下热气之药也。缪氏曰,善解五金、八石、百草诸毒及虫毒,宜水浸,生捣作膏,白汤调服一合。又去风,利水,散热,故风痹瘫痪方中用之,黄痘水肿方中用之,烦渴热结方中用之。又煮熟食之则利肠,炒熟食之则闭气,水浸、生捣食之解毒,敷之肉上散痈肿。但性利而质坚滑,多食令人腹胀而利下矣,故孙真人曰,少食醒脾,多食损脾也。

6.《本经》:涂痈肿;煮汁饮,止痛。

7.《别录》: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藏结积内寒,杀乌头毒。炒为屑,主胃中热,去肿除痹,消谷,止腹胀。

8.崔禹锡《食经》:煮饮汁,疗温毒水肿,除五淋,通大便,去结积。

9.孟诜: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纳之;杀诸药毒;和桑柴灰汁煮之,下水鼓腹胀。

10.《食疗本草》: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若和甘草煮汤饮之,去一切热毒气,善治风毒脚气;煮食之,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杀乌头、附子毒。

11.《本草拾遗》:炒令黑,烟未断,及热投酒中,主风痹、瘫缓、口噤、产后诸风。

12.《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通经脉。

13.《纲目》: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煮汁,砒石、甘遂、天雄、附子射罔、巴豆、芫青、斑蝥、百药之毒;治下痢脐痛;冲酒治风痉及阴毒腹痛。

14.《本草汇言》:煮汁饮,能润肾燥,故止盗汗。

15.《四川中药志》:治黄疸浮肿,肾虚遗尿。

附方:

1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大豆一升。以水五升,煮二升,去豆,纳酒八升,更煮九升,分三、四服,肿瘥后渴,慎不可多饮。(《补缺肘后方》)

2治脚气入腹,心闷者:浓煮大豆汁饮一大升,不止更饮。(张文仲)

3治小儿丹毒:浓煮大豆汁涂之良,瘥,亦无瘢痕。(《千金方》)

4治痘疮湿烂:黑大豆研末敷之。(《纲目》)

5治小儿汤火疮:水煮大豆汁涂上,易瘥,无斑。(《子母秘录》)

6治小儿胎热:黑豆二钱,甘草一钱,灯芯七寸,淡竹叶一片。水煎服。(《全幼心鉴》)

7中毒:以大豆汁解之。(《补缺肘后方》)

8巴豆毒:大豆汁解之。(《补缺肘后方》)

9消渴救治丸:

黑豆(炒香)、天花粉各等分。研为细末,面糊为丸。每次15g,每日2次。临用时,另用黑豆15g,煎汤送服。源于《普济方》(名为:救活丸)。本方取黑豆补肾养阴,天花粉为中医治疗消渴的要药。原方用以治"肾虚消渴者"。

10.胆黑豆:

黑豆适量,放入牛胆中(浸渍),以满为度,悬挂阴干处,取豆吞服至尽。每次5~10g,温开水送下。源于《肘后方》。牛胆汁味苦、大寒,能清热消渴。黑豆以胆汁浸渍后,兼有其作用。用于消渴,阴虚火盛,烦渴多饮,大便干结。《眼科龙木论》治汗虚目暗,迎风下泪,其法亦同。但每夜只取3~17粒吞服,谓“久久目明”。

11.豆淋酒:

黑豆g,炒熟,趁热用黄酒g浸泡数日,每次服一或半酒杯。源于《千金要方》、《本草衍义》。本方取黑豆补益肾阴,以制亢盛之阳,趁热以黄酒浸泡,其药力尤强。用于阴虚阳亢,虚风上扰,眩晕头痛,虚烦发热等。

12.黑豆汤:

黑豆克,加水适量,以小火久煎至汤液浓厚,饮服。源于《广利方》。本方取黑豆补脾利湿、调中下气之功。用于脚气水肿、而见烦闷、心悸、神志恍惚者。

13.黑豆消肿散:

黑豆g,加水煮至水尽皮干,研为细末。每次服6g,米饭送下。源于《百一选方》。本方以黑豆补脾利湿。用于脾虚(或营养不良)水肿,小便不利,体倦乏力。

14.黑豆甘草汤:

黑豆30g,甘草10g。加水煎汤服。源于《本草纲目》。甘草为中药解毒要药之一。李时珍说:“按古方称大豆(实指黑豆)解百药毒,予每试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又,《全幼心鉴》治小儿胎热,于本方中加灯心草、淡竹叶,煎水饮。

15.七宝美髯丹:何首乌、茯苓、牛膝、当归、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七味。(赤白)何首乌(各)克(米泔水浸三四日,去皮切片,用淘净黑豆2升同蒸至豆熟,取出去豆,晒干,换豆再蒸,如此九次。晒干,为末)(赤白)茯苓(各)克(去皮,研末,以水淘去筋膜及浮者,取沉者捻块,以人乳十碗浸匀晒干,研末)牛膝克(去苗,酒浸一日,同何首乌第七次蒸至第九次止,晒干)当归克(酒浸,晒)枸杞子克(酒浸,晒)菟丝子克(酒浸生芽,研烂,晒)补骨脂克(以黑脂麻炒香)

16.黑神散:熟地黄、归尾、芍药、蒲黄、肉桂、干姜、炙甘草各四两(g),黑豆半升(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zz/71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