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
性:微寒
味:辛
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生山谷。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
归肺、胃经
《本草》
《朱良春用药集》
石膏,乃中药四大主药之一(人参、石膏、大黄、附子),味甘辛,性微寒。善于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对外感热病,邪入阳明气分、壮热烦渴证最为合拍。仲景之白虎汤即以其为主之名方。朱老在用石膏治疗外感内伤实热证外,尚用之于下列诸症。
1.精液迟缓液化
即精液射出体外,在30分钟内不液化或者液化不良,是男子不育的原因之一。多由精囊炎、前列腺炎而引起。属于“精浊”的范畴。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因此“精浊”应从热论治,与精囊炎、前列腺炎之病理变化是一致的,当清热泻火为主;又因睾丸、前列腺皆属肝经,乃取石膏配柴胡为主药,清热泻火,疏泄肝经,增进前列腺分泌,促使精液加速液化。
2.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头风、面痛范畴,其主症为面部(一侧或双侧)灼热挚痛,如触电感,经常发作,甚感痛苦。由于头面部灼热挚痛,多责之火郁阳明,理宜清泻阳明为主,石膏入阳明经,最善清透泻热,朱老故取其为主药,再配以祛风、熄风、定痉缓痛之制白附子、僵蚕、全蝎、细辛、白芍药等,多获佳效。
3.过敏性皮肤病
此类疾患多呈阳明燥热之证。皮肤瘙痒起疹,多伴见口干、大便燥结、舌苔糙黄、脉弦数之象。故善阳明燥热之石膏乃是要药,再配以祛风之地肤子、白鲜皮、僵蚕,凉血之生地黄、水牛角,紫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奏效甚速。
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内服宜生用,不可煅用,煅则清泄之性变为收敛,于病不利。外用宜煅用。内服用量宜在30克以上,并应打碎先煎,可提高疗效,阳虚脾弱者宜慎用。
《医学衷中参西录》
大家中医: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辛、甘,微寒、大寒,无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辛甘,性寒,无毒。入肺、胃二经。主出汗解肌,缓脾益气,生津止渴,清胃消痰,最理头疼。与方解石相似,须莹净如水晶者真。
石膏辛走肺,甘走胃,所以主发散,仲景名为白虎,盖有两义,一则以入肺,一则以其性雄。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微寒,味辛,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煅)。
石膏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燥金胃、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中风者,伤寒五种之一也,风为阳邪,中风病寒热,而心下逆气惊喘,则已传阳明矣,阳明胃在心之下,胃气本下行,风邪挟之上逆,乘肺则喘,闻木声则惊,阳明火烁津液,致口干舌焦,不能呼吸,故用石膏辛寒之味,以泻阳明实火也。
腹中大肠经行之地,大肠为燥金,燥则坚痛矣;其主之者,辛寒可以清大肠之燥火也。阳明邪实,则妄言妄见,如有神灵,若邪鬼附之;石膏辛寒清胃,胃火退而邪妄除,故云除邪鬼也。
产乳者,产后乳不通也,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辛寒能润,阳明润则乳通也。金疮热则皮腐,石膏气寒,故外糁合金疮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辛,气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清金而止燥渴,泻热而除烦躁。
思考:白虎汤:(阳明之阖)白虎汤在气分,需防止伤阴,所以白虎汤用知母;热化病的特点就是越经传,阳明越过太阴直传少阴(还需注意白虎+人参的问题),白虎汤证还在经,不解就会入腑,即承气汤证。
案例分享:扁桃体炎
纵横三尺清净地,驰骋古今思真义
日子总是珍惜起来才充实
充实到忘记日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