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药先煎后下的必要性

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中药先煎后下的必要性

中药的煎煮、服用有讲究,更像煲汤一样。有的要先煎,有的后下。有一些适合饭前喝,有一些时适合饭后,或者两顿饭之间服用。虽说现在医馆、医院等都可以帮忙煎药,有时间还是尽可能自己煎药。药物煎煮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利用药气进行治疗的过程。在煎药过程中,中药的先煎后下顺序也极为讲究。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单独书写“煎药法论”,明确强调:“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如果不然,则有“故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中药的先煎与后下也遵循这个前提。

一、先煎

先煎,即提前煎煮,煎煮一定时间后再与其他药物同煎,常见三种情况:

1

矿物类、化石类与贝壳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打碎先煎30分钟,再与群药同煎。如生石膏、石决明、龙骨、牡蛎、赭石、瓦楞子等。

2

动物角甲类药物如龟甲、鳖甲、水牛角等。一般认为角甲类的质地与矿物药相近,需要先煎。

3

某些有毒及药性峻烈的药物因毒性成分不耐热,易被加热后破坏,可先煎1-2小时,达到降低毒性或消除毒性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生半夏、商陆、天南星、白附子等。

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曾记载中药汤剂特殊药物的先煎[1],如“第治方……先将麦秆或者稻秆烧灰,加水烧开,之后加烧酒和诸药。”张仲景所著《伤寒论》[2]中亦有麻黄、葛根需先煎的记载:“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3]单独书写“煎药法论”,明确强调:“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如果不然,则有“故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

二、后下

后下的意思是有些药物煎久宜失去功效,故在其它药物快要煎好时才下,一般是在其他药物煎煮后,停火前的5-10分钟时再将其纳入,煮沸5-10分钟即可。

(1)是含挥发性成分,受热易挥发的中药。如:薄荷、砂仁、青蒿、沉香、白豆蔻、徐长卿、降香等。

(2)是不含挥发性成分,但有效成分受热不稳定的中药。如:大黄、番泻叶、钩藤等。后下药物的煎煮时间,一直以来,人们用砂锅煎药,无论是挥发性药材还是热不稳定性药材,都采用一煎煎成前5-10min下药,二煎与其他药同煎,而后合并分次服用的方法。这样的煎药方法实际上只有一煎是后下,保留了后下药物的有效成分,起到了后下药物的作用。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各种后下药物煎煮时间的不同,其主要有效成分的煎出量也有很大的不同。赵海峰等研究表明,豆蔻在浸泡后下文火煎煮1min左右,汤液中挥发油含量最高。刘周敏等认为,青蒿不论新鲜的还是干品,均以煎煮3min时青著素含量最高。喻伟华等对大黄中结合蒽醌类成分的含量与煎煮时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以煎煮15-20min时的含量最高。

MYTRIP

综上所述,我们在一些中药的煎煮中,需要分清药物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将它们分类熬煮,例如毒性大或不易溶于水的药物我们应该要求先煎,而含挥发性成分或久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药物在煎煮时应后下。这样才能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更好的防病治病。

参考文献:

[1]赵海峰、贺少堂、杨荣利等煎煮方法对砂仁、豆蔻挥发油煎出率的影响[J],陕西中医,,17(10):.

[2]刘周敏,申葵青、周迪军,汤剂煎法应采用研究新成果[J]实用中医药杂志,.11(5):40.

[3]喻伟华中药大黄煎药时间对其有效成分的影响[J]药学通报.(1):1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xz/10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