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中集

北京皲裂医院那家好 http://health.yealer.com/bdf/

病症详解见上集。

目录

上集

一、头面游风用方

二、痒如虫行用方

三、杀虫止痒用方

四、风热致痒用方

五、热毒致痒用方

中集

六、风瘙痒用方

七、其他风痒用方

八、除湿祛风用方

九、血虚用方

十、脾虚用方

十一、肺脏风毒用方

十二、肾脏风用方

下集

十三、儿童用方

十四、女人用方

十五、老年人用方

十六、荨麻疹用方

十七、皮肤病用方

十八、皮肤瘙痒症用方

十九、其他症状用方

六、风瘙痒用方

1.枳壳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一。

主治:风瘙痒。

组成:枳壳(去瓤,麸炒)三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2.枳売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一。

主治:皮肤风瘙痒,麻痹。

组成:枳壳(去瓤,麸炒)二两,苦参,蒺藜子(炒去角),蔓荆实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3.玄参升麻汤

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卷五十五。

主治:皮风瘙痒不能忍。

组成:玄参,升麻,白芷各一钱,蝉蜕,防风,甘草,黄耆各七分。

用法:葱一寸为引,水煎服。

4.荆芥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一。

主治:风瘙痒,搔之成疮。

组成:荆芥穗,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羌活(去芦头),独活(去芦头)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匕,食后、临卧腊茶或温酒调下。

5.消风散

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卷五十五。

别名:二味消风散(《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主治:皮风瘙痒。

组成:苏州薄荷叶,蝉退(去头足土净)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钱,食远温酒调下。

6.芎藭汤

来源:《千金翼方》卷十七。

主治:面上及身体风瘙痒。

组成:芎藭,白术,山茱萸,防风,羌活,枳实各三两(炙),麻黄二两半(去节),薯蓣四两,蒺藜子,生姜各六两(切),乌喙(炮),甘草(炙)各二两。

方中山茱萸,《外台秘要》作“吴茱萸”。

用法:上锉。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7.犀角防风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一。

主治:风瘙痒,或生瘖瘤,赤肿疼痛。

组成:犀角(镑),防风(去叉),藁本(去苗土),蒺藜子(炒),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羌活(去芦头),丹参,甘草(炙)各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或荆芥茶调下,不拘时候。

8.柽花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烟霞圣效方》。

主治:遍身风瘙痒,重则昏迷不省。

组成:柽柳花(无花用叶,无叶用枝,然不及用花),蛤粉,当归,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四钱,温水调下。略睡,良久再服。

9.蔓荆实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一。

主治:风瘙瘾疹,手足麻木。

组成:蔓荆实,何首乌各二两,羌活(去芦头),威灵仙(去土),荆芥穗,防风(去叉)各一两,苦参一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一日三服,不拘时候。

10.槐胶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二。

主治:风气肢节疼痛,遍身搔痒麻木,头目昏痛,咽膈烦满。

组成:槐胶二两,天麻,牛膝(酒浸,切,焙)各一两,蔓荆实半两,何首乌(去黑皮)一两,甘草(生,锉)半两,人参半两,生干地黄(焙),防风(去叉)各一两,槐花(炒),菊花各三分。

用法:上为末,用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以丹砂为衣。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荆芥、薄荷汤送下,不拘时候。

11.养血定风汤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卷四。

主治: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

组成:生地五钱,当归三钱,赤芍二钱,川芎五分,天冬二钱,麦冬二钱,僵蚕二钱(生研),鲜首乌五七钱,丹皮一钱五分或二钱。

用法:上加桑枝二十寸,水煎,温服无时;或为丸服亦可。外用地肤子、苍耳叶、浮萍煎汤暖浴。

12.五白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一。

主治:皮肤风痒,昼夜不止。

组成:白附子(炮),白僵蚕(炒),白蒺藜(炒),白鲜皮各一两,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三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空心、临卧温酒调下。

13.四生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一。

主治:皮肤风痒,疮癣,帬麻冷痹,热毒痈疖。

组成:草乌头半两,白僵蚕,苦参,黑牵牛各一两(并生用)。

用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送下,一日三次。

14.磨风膏

来源:《顾氏医径》卷六。

主治:风淫瘙痒流脓。

组成:麻黄五钱,羌活一两,升麻三钱,白檀香,白及,防风,归身各二钱。

用法:香油五两,将各药浸透五天,慢火熬枯,滤去滓,加醋五钱,再熬,去滓收膏,置地上出火毒。用时摩擦患处。

15.澡洗药

来源:《御药院方》卷八。

功用:光腻皮肤。

主治:一切诸风,遍身瘙痒。

组成:干荷叶三十二两,威灵仙(去土),藁本(去土),藿香叶,零陵,茅香各十六两,甘松(去土),香白芷各八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用二两,生绢袋盛,用水二桶约四斗,煎三沸,放稍热,于无风处淋渫了,避风少时,如水少时,更添入熟热水,斟量得所使用。勿令添入冷水,药末不添。

16.澡洗汤

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卷五十五。

主治:一切风疾瘙痒。

组成:干荷叶,藁本,甘松,白芷,威灵仙,苍耳草,忍冬藤,煨盐各三两。

用法:煎水一桶,去滓,浴数次。

17.莽草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一。

主治:风,皮肤帬麻,疼痛瘙痒。

组成:莽草,藁本(去土),桔梗(去芦头,炒),地榆,谷精草,生干地黄,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蜂窝一枚(大者细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用三两,水一斗,煎至八升,乘热淋患处。

18.防风浴汤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主治:风瘙痒不可止。

七、其他风痒用方

1.灵仙丸

来源:《简明医彀》卷二。

本方改为散剂,名“灵仙散”。(见《医级》)。

功用:通十二经脉,去宿垢。

主治:

1.《简明医毂》:口眼過斜,疠风、头风、癜风,皮肤搔痒,手足顽麻、疥癣、腰重阴肿,妇人月闭。

2.《医级》:妇人月水不来,或动经多日,气血冲心及产后经风闭塞,并治癥瘕痃癖、气块、痛风诸症。凡风病因于风而变生者,皆可酌寒热虚实间服之。

组成:威灵仙(洗净,焙干)。

用法:上为末,好酒拌润,入竹筒内塞口,九蒸九晒,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送下。微利不泻。朝服暮效,外用灵仙煎洗。

2.追风应痛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卷一(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功用:轻身体,壮筋骨,通经活络,除湿祛风。

主治:一切风疾,左瘫右痪,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牙关紧急,语言謇涩,筋脉挛急,百骨节痛,上攻下注,游走不定,腰痛沉重,耳鸣重听,脚膝缓弱,不得曲伸,步履艰难,遍身麻痹,皮肤顽厚;及妇人血风攻注,身体疼痛,面浮肌瘦,口苦舌干,头旋目眩,昏困多睡;或皮肤瘙痒,瘾疹生疮;暗风夹脑,偏正头疼。

组成:威灵仙,狗脊(去毛)各四两,何首乌,川乌(炮,去皮脐)各六两,乳香(研)一两,五灵脂(酒浸,淘去沙石)五两半。

用法:上为末,酒糊为丸。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食前麝香温酒吞下;只温酒亦得。

宜忌:孕妇不可服。

3.丹参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一。

主治:风疮痒,搔之成疮。

组成:丹参,苦参,升麻各一两,黄芩(去黑心),防风(去叉)各半两,枳壳(去瓤,麸炒),乌头(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温浆水送下。

4.乌梢蛇片

来源:《中医外科学》。

功用:祛风止痒。

组成:乌梢蛇(研粉)。

用法:加适量贼型剂,轧片,每片含生药0.3克。成人每服5片,温开水送下,1日2~3次。

5.蝉蜕散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九。

主治:饮酒后遍身痒如风疮,抓至血出,其痒止后痛。

组成:蝉蜕(去头足翼土)二十个,薄荷叶一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小酒调服,不拘时候。

小酒,《医方类聚》引《良方》云:江西名小酒,江东名白酒,江淮、江北名水酒,大意不用法酒调此药也。

6.五枝汤

来源:《遵生八笺》卷四。

功用:驱瘴毒,疏风气,滋血脉,免汗湿阴处,使皮肤燥痒。

组成:桑枝,槐枝,桃枝,柳枝各一握,麻叶半斤。

用法:煎汤一桶,去滓温洗。浴讫,以香粉敷身,一日一次。

7.玉容散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

功用:祛风止痒,化斑点。

主治:脾湿受风,血热发斑,黑白斑痕,癞痒硬坚。

组成:绿豆粉二钱,白附子,白芷,白蔹,白僵蚕各一两,官粉五钱,明粉,防风,零陵香,排草香各二两,上冰片二钱,山奈,檀香各二两。

用法:上为末,用绢罗筛二三次,至极细。为清凉性之涂搽剂。

8.双灵油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有驱风止痒作用。

主治:伤风鼻塞,冻疮,虫咬,皮肤瘙痒等。

组成:薄荷脑g,桉油20ml,樟脑20g,水杨酸甲酯ml。

用法:制成油剂,每瓶装3.5ml,密闭,避光。外用,涂搽患处。

八、除湿祛风用方

1.祛风胜湿汤

来源:《中医外伤科学》。

功用: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主治:湿热型瘙痒。

组成:黄柏,苦参,银花,白鲜皮,茯苓皮,羌活,防风,荆芥,陈皮。

用法:水煎服。

2.除湿饮

来源:《揣摩有得集》。

主治:身受潮湿,遍体发痒,或起疙瘩,或成疥疮。

组成:苍术(炒),白术(炒),骨皮,白鲜皮,白附子,五加皮,僵蚕(炒),秦艽,连翘,白芷,羌活各一钱,防风一钱,蝉退三钱,生草一钱。

用法:生姜为引,水煎服。

3.醍醐酒

来源: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六引《太平圣惠方》,名见《饮膳正要》卷二。

功用:《饮膳正要》:祛风湿。

主治:

1.《证类本草》引《太平圣惠方》:中风烦热,皮肤瘙痒。

2.《饮膳正要》:虚弱。

组成:醍醐四两。

用法:每服半匙,酒调下。

4.何首乌散

来源:《医学纲目》卷十引朱丹溪方。

主治:浑身风寒湿痒。

组成:何首乌(盐炒),天麻,枸杞,生地,熟地各一两,防风,川芎,薄荷,诃子,甘草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三钱,空心温酒送服;温茶亦得。

5.斩痒丹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益气活血,除湿止痒。

主治:皮肤瘙痒症,慢性湿疹。

组成:人参八两,白蒺藜二两,苦参一斤(以酒浆、姜汁各浸泡一日,晾干),白僵蚕一两五钱,石南枝二两,没药二两,乳香(去油)二两,红花二两,玳瑁四两,甘草五钱。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次三十粒至六十粒,每日一或二次,黄酒或温开水送下。

宜忌:孕妇慎服。

6.搜风除湿汤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搜风,除湿,止痒。

主治:慢性湿疹,慢性顽固性神经性皮炎,年久色素沉着,皮肤瘙痒症;皮肤淀粉样变;皮肤结节性痒疹。

组成:全虫二至四钱,蜈蚣三至五条,海风藤三至五钱,川槿皮三至五钱,炒黄柏三至五钱,炒白术三至五钱,威灵仙五钱至一两,炒薏米五钱至一两,炒枳壳三至五钱,白鲜皮五钱至一两。

7.加减止痒全虫方

来源:方出《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名见《千家妙方》卷下。

功用:除湿解毒,熄风止痒。

主治:风湿内侵结为湿毒,皮肤瘙痒。

组成:全虫(打)二钱,皂刺四钱,猪牙皂角二钱,刺蒺藜五钱,炒槐花五钱,炒枳壳三钱,苦参二钱,荆芥二钱,蝉蜕二钱,威灵仙四钱,白鲜皮一两,紫草根三钱。

8.理湿止痒扑药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功用:祛风理湿止痒。

组成:地肤子一两,僵蚕五钱(炒),白鲜皮五钱,白芷三钱,荆芥穗五钱,茵陈五钱,败酱草五钱,白矾三钱(煅),益元散五钱。

用法:上为极细末,装布袋内,随便擦于患处。

9.止痒药粉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去湿收敛,杀虫止痒。

主治:湿疹(湿疡),神经性皮炎(湿癣),皮肤瘙痒症(瘾疹)。

10.止痒药膏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除湿收敛,杀虫止痒。

主治:慢性湿疹(顽湿疡),神经性皮炎(干癣),皮肤瘙痒症(瘾疹),痒疹(粟疮)等瘙痒性皮肤病。

11.矾石沥

来源:《千金翼方》卷二十四。

主治:干湿痒及恶疮白秃。

九、血虚用方

1.加味四物汤

来源:《济阳纲目》卷八十四。

主治:血不荣于腠理,身上虚痒。

组成:四物汤加黄芩。

用法:煎汤,调浮萍末服之。

2.清热养血汤

来源:《证因方论集要》卷四。

功用:补血虚,清血热。

主治:夜常身痒,搔之热蒸皮内,肉磊如豆粒。

组成:生地,元参,白蒺藜,当归,川芎,黄耆(炙),白芍(炒),黄芩,甘草(炙),陈皮。

方论:汪石来曰:归、芍、耆、草能补血虚,元参、蒺藜、生地、黄芩能清血热,川芎润燥,陈皮理气。

3.风癣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养血和营,消风止痒。

主治:血虚风燥,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证见皮损肥厚浸润,瘙痒剧甚,舌质淡,苔薄布等。

组成:生地30克,玄参12克,丹参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茜草9克,红花9克,黄芩9克,苦参9克,苍耳子9克,白鲜皮9克,地肤子9克,生甘草9克。

方论:

生地、当归、白芍、丹参养血和营;

元参、甘草滋阴润燥;

茜草,红花活血;

黄芩除湿清热;

苦参、苍耳子祛风除湿;

白鲜皮,地肤子除湿止痒。

4.钩藤膏

来源:《症因脉治》卷三。

主治:肝血少生风,皮肤干揭,遍身燥痒,手足难于举动,渐至肌肉黑瘦,筋脉挛缩。

组成:钩藤,当归,川芎,生地,白芍药。

十、脾虚用方

1.加味补中益气汤

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卷五十五。

主治:中气不足,卫气不舒,致患瘙痒。

组成:人参,黄耆,当归,白术各一钱,陈皮,甘草,升麻,柴胡,防风,白芷,川芎各五分。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清气汤

来源:《证因方论集要》卷四。

主治:内气不清,外气不净,身痒,胸腹饱闷,嗳气。

组成:茯苓,半夏,木香,广皮,厚朴。

方论:方用茯苓、半夏以和中,木香、广皮以调气,厚朴以宽胸腹,清内自能达外而痒平矣。

3.增损资胃饮

来源:《证治宝鉴》卷十二。

主治:脾虚身痒,卒然一身痒不可住者。

组成:四兽饮去草果,加藿香,厚朴,川芎,当归。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4.变通归脾汤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1:)。

主治:皮肤瘙痒病。

组成:党参,黄芪,胡麻仁,秦艽各12g,蝉蜕,白术,当归,远志各9g,茯神,炒枣仁,桂园肉各15g,制首乌25g,生龙骨,生牡蛎各18g,大枣4个,炙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

皮肤肥厚、苔藓样变者,加丹参15~30g,乌梢蛇6~10g;

彻夜难眠者,加合欢皮15g。

十一、肺脏风毒用方

1.补气汤

来源:《仁术便览》卷一。

主治:皮肤麻痒。

组成:黄耆,白芍,甘草,泽泻,陈皮,人参。

用法:用水一盏半煎服。

加减:有痰,加半夏、生姜。

2.威灵仙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一。

主治:脾肺风毒攻皮肤瘙痒,或生疮癣。

组成:威灵仙(去土),防风(去叉),羌活(去芦头),甘草(炙)各一两,紫参半两,荆芥穗一分。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匕,蜜汤调下,不拘时候。

3.仙灵脾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

主治:肺风。皮肤瘙痒,生瘖瘤。

组成:仙灵脾,防风(去叉),蔓荆子,枳壳(去瓤,麸炒),何首乌(去黑皮)各一两,苦参半两,荆芥穗二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或腊茶清调下。

4.木乳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

主治:肺脏风毒。

组成:木乳(皂荚根皮,于秋冬间采取,皮如罗纹者,阴干,酥炙黄),蒺藜子(炒去角),黄耆(锉),人参,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炮)各等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一钱匕,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5.天麻丸

来源:《普济方》卷二十八。

主治:肺脏风毒,外攻皮肤,瘙痒生疮。

组成:天麻一两,蝉壳一两,皂荚(去皮,酥炙令黄焦,去子)三两。

用法:上为末,用精羊肉研烂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荆芥汤送下。

6.天麻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一。

主治:风客皮肤,瘙痒麻痹。

组成:天麻,附子(炮裂,去皮脐),芎藭,乌药,白附子(生用)各一两,荆芥穗八两,龙脑(别研),麝香(别研)各一钱。

用法:上药除别研外,为细末,拌匀,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每服一丸,空心、临卧温酒嚼下。

7.大麻仁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

别名:火麻仁丸(《普济方》卷二十八)。

主治:肺脏风毒,皮肤结硬,及遍身瘙痒生疮,大肠不利。

组成:大麻仁二两(锉,研如膏),防风一两(去芦头),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旋覆花一两,川大黄三两(锉碎,微炒),木香一两,槟榔一两,川升麻一两,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上为末。以不蛀皂夹二十挺,捶碎,用水四升,揉取汁,慢火熬成膏,入前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8.牛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

主治:肺风,皮肤瘙痒,搔之成疮,心神虚烦,头目不利。

十二、肾脏风用方

1.白花蛇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二。

主治:肾脏风攻注,遍体生疮,皮肤瘙痒。

组成:白花蛇(去皮骨,酒炙),独活(去芦头),丹参,蔓荆实,蒺藜子(炒,去角),玄参,苦参,秦艽(去苗土),山芋,甘草(炙,锉),防风(去叉),菊花,附子(炮裂,去皮脐),天麻,牛膝(酒浸,切,焙)各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sz/69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