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刘书记上电视了!”“是喔!刘书记就是棒。”“这样的好书记就应该多宣传。”......剑河县太拥镇九仪村的群众争相赞誉着。当下,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如潮,刘昌银始终牢记组织嘱托,以村为家,把帮扶当事业,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心扑在驻村工作上,奋力将九仪村脱贫事业推向亮丽征程。
走村串巷勾“蓝图”
年第一书记轮战,刘昌银主动请缨,继续迎战,依然选择继续在太拥镇九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刘昌银从本村的实际出发,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为详细掌握九仪村的村情民情,特别是贫困户的需求,刘昌银先后多次深入到全村95户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贫困户生活生产情况,并一一做好登记,逐一分析贫困原因,为贫困户制定发展计划,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通过潜心收集、归纳和总结同步小康工作组和村“两委”意见建议,制定了九仪村两年发展规划,明确了2-3年内在九仪村“修缮村级卫生室,修缮村小学(含村幼儿园)食堂、厕所、围墙、高压水池,硬化组组通道路,安装全村照明路灯,修建基耕道,发展一个产业,组建一个村级养殖场”等具体目标,着力将九仪村建设成为县级示范村,为九仪村勾勒出了一副打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美好蓝图。
甩开膀子刷“新颜”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是刘昌银肯干实干的真实写照。“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向贫困宣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九仪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而奋斗。”这是刘昌银在“我要脱贫,我要小康”誓师大会上立下的“誓言”。
九仪村是太拥镇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村之一,在刘昌银的带领下,九仪村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新建村级基础设施项目,成功申报了下九仪凉亭、村级卫生室和学校围墙、厕所、食堂等一批建设项目。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抓好村级卫生、消防安全、法律法规等宣传和动员工作。通过自己“上门服务”“敲门服务”等形式,真情实意搞带动,一心一意促发展,狠抓矛盾纠纷化解,积极调解村内矛盾纠纷,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现如今,九仪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出谋划策拔“穷根”“塔桥惠”
“不当脱贫攻坚路上的匆匆过客,贫困群众真脱贫才是我的诗和远方。”这是刘昌银对“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另一种充满诗意的诠释。他把“精准”二字记在心中,挺在胸前,扛在肩上,认真开展贫困户查漏补缺和入户核查工作,切实做到扶贫对象再精准,扶贫产业再精准,脱贫退出再精准,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和满意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刘昌银驻村帮扶的原则,他认为九仪村要发展,村民要致富,更重要的是要靠自身发展,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仅仅要注重“输血”功能的发挥,更要注重“造血”功能的强化,切实把“要我脱贫”扭转为“我要脱贫”。刘昌银充分发挥派驻单位优势,在县人大机关与九仪村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惠民桥”。在县人大机关的帮助下,指导上、下九仪村成立合作社,打造“一村一品”“公司+农户”“农户+股权”等方式,因地制宜,推广良种良法和多种经营模式,分别开展养鸡、养猪、养羊、种植独角莲、钩藤等,推动村民的“粮袋子”变足变鼓。依托县人大机关资源优势组织贫困户前往贵阳、丹寨、黄平等地学习考察白芨、黑皮冬瓜等种植技术。同时,刘昌银还为九仪村贫困户联系到2吨水泥并指导村民完善硬化农田便道,为九仪小学联系爱心协会资助床上用品(四件套)80件,为贫困户争取猪苗余头。目前,九仪村成立村级专业合作社1个,钩藤种植达43户余亩,独角莲种植35户85余亩,剑河小香鸡养殖14户余只,肉牛养殖3户30余头,山羊养殖5户余只。
云雾绕绕,山峰颠颠,云山雾罩之中,一位新时代的“焦裕禄”在莽莽大山默默耕耘,带领着当地百姓在共同小康的路上继续前行。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地不断推进,九仪村实现贫瘠大山变成“硕果累累”的富裕不会是梦。
编辑:龙运金校验:张仕审核:张成金
投稿邮箱:jhzzbxx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