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www.gansulawyer.net/m/
附子
附子附乌头而生,如子附母,故得此名。附子被称作是“回阳救逆第一要药”,古人云:“附子其用有三:一是去脏腑沉寒,二是补阳气之不足,三是温暖脾胃。”善用温热之药的宋代医家窦材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医圣张仲景称道:“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人参、熟地为药中之良相。”明代医学家虞搏在其《医学正传》中记载:“附子,续命之要药。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门之气。”病在危急之际,非此不救。中药
附子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按照加工炮制方法不同分为生附子、盐附子、白附片、黑顺片、淡附片、炮附片等。
泥附子: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另加工成川乌)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
生附子:将泥附子除去泥土,洗净泥沙,直径晒干。
盐附子: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昀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黑顺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
白附片: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
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
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
炮附片:取附片,照烫法用砂烫至鼓起并微变色。本品形如黑顺片或白附片,表面鼓起黄棕色,质松脆。气微,味淡。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
附子生品毒性大,经加工炮制、煎煮及合理配伍可降低附子毒性。因炮制或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附子中毒反应与草乌相同,出现唇舌、手足发麻,运动失灵,心律不整,甚至心脏及呼吸麻痹而死亡。附子中毒徐立刻进行排毒、解毒及对症治疗。
需先煎,久煎。煎煮含附子汤剂,一般耗时较长,故汤药易煎干,中途切忌加入冷水,否则可能会增加附子毒性。煎药前一定要估计好用水量,一次加足水量。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的功效,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药时不宜饮酒,不宜以白酒为引。
附子反贝母、白蔹、半夏、栝蒌、白及。
配伍方剂四逆汤
组成为炙甘草、干姜、生附子。有回阳救逆之功效。主治少阴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而致的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微;及误汗或大汗而致的亡阳证。
——方出《伤寒论》
金匮肾气丸(中成药)
成分为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等。具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功效。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中药故事相传在四川江油乾元山附近道观有一个老道士外出化缘,了解周围民间的疾苦,并经常上山采草药炼制丹药,免费给穷人治病或调理身体。有一天,他去柴房中抱柴准备生火做饭,看到一种很常见的柴草,它根茎很多,中间两三个块根连生在一起,还有很多子根与须根附在外面。道士灵机一动,便把根去皮、熬制、焙烤烘干成一种乌黑发亮的薄片。老道士在炼制丹药的时候,试着加入了这种乌药,没想到,这样炼制的丹药的效果竟然非常好,老百姓吃了这种丹药后平时能增强体力,冬天能够防寒。可是这种药有毒,用量不好控制。老道担心自己去世后没有人能炼制好丹药,于是收养了一个孤儿作徒弟,把自己的医术传给了这个小道士。小道士非常聪明,不停地变化制药的方法,亲身试药,渐渐发现乌药的子根毒性比主根小,而且用量容易掌握,炼制丹药的效果更好。师徒二人把这种新药的识别方法和炼制方法无偿传授给周围的人们,帮助了无数的穷人。因为古代医术总是父子相传,人们误以为这对师徒是父子关系,就把这种新药称为“父子药”,由于这药的子根附在主根之外,后来谐音传成了“附子”。
特别提示:本文所提药物及方剂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代替处方,中医讲究辩证施药,用药因人因病而异,医院,请医生诊断后,针对个体症状,提出用药方案。
—END—
内容来源:《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医学百科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袁嘉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