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临床常见症之一,在原发性头痛中,以偏头痛最为普遍,这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失能性神经血管功能失调疾病,可有家族史。
偏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多数患者头痛受酒精、睡眠、风冷、情绪等的影响,并且将近半数女性患者受月经周期影响;24.1%的患者头痛发作伴有先兆。现代医学偏头痛机制还不非常清楚,西医也无特效疗法,虽然有些西药可以缓解部分症状,但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往往得不偿失。
偏头痛一般隶属于中医学的“头痛”、“头风”、“首风”的范畴,运用中医药防治此病有明显优势,经过一段时间恰当的中医治疗,病情一般可以得到控制,疼痛发作的程度和频率会明显减缓,甚至完全消失。今举赵智强教授治疗偏头痛效案一例,与大家分享。
某,女,63岁,年2月27日初诊。近六、七年来左侧面部疼痛,常与刷牙、吹风受凉等有关,痛时拒触,呈突发性抽掣样疼痛,程度剧烈,曾因难忍疼痛而有多次自杀倾向,口苦,口干且燥。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测血压:/mmHg,查体左侧面部散在轻压痛。
辨证:风火逆乱,气血瘀滞,经脉引急。
治法:疏散清泄,通络缓急止痛。
处方:炙僵蚕10g,炙全蝎5g,制白附子5g,香白芷10g,川芎10g,生石膏25克(先煎),细辛2g,防风10g,蔓荆子10g,制南星10g。7剂,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另:复方降压片2片,口服,2次/日。
年3月6日二诊:左侧面部疼痛缓解,口干欲饮。苔薄黄,舌质红,脉细弦滑。测血压:/95mmHg。
处方:初诊方,加天花粉15g。7剂,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年3月13日三诊:头痛及侧面疼痛基本告愈,唯左口角偶有轻痛,纳谷量少,不思饮食。苔薄,舌质稍红,脉小弦。测血压:/95mmHg。
处方:初诊方,去制南星;加砂仁4克(后下),炙蜈蚣一条。14剂,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年3月27日四诊:痛平,刷牙遇板机点仍感短时痛剧,咳嗽,咯痰不多,纳谷量少,余无特殊。苔薄黄腻,舌质稍红,脉濡。
处方:初诊方,加炙蜈蚣一条,砂仁4克(后下),夏枯草10g,炙麻黄4g,南北沙参各10g。14剂,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年4月10日五诊:面颊疼痛未见发作,唯偶有短时抽掣感,纳谷偏少。苔薄黄腻,舌质稍红,脉濡。测血压:/90mmHg。
处方:初诊方,加砂仁(后下)3克。14剂,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年4月24日六诊:头面疼痛未作,左侧面颊有时不适感,部位不定,近日口腔溃疡明显。苔薄黄,舌质稍红,脉濡。测血压:/85mmHg。
处方:初诊方,加煅人中白5g,白芍10g,夏枯草10g,炙蜈蚣一条。7剂,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赵教授按语
1.本案左侧面部疼痛,呈突发性抽掣样疼痛,程度剧烈,辨证属风火头痛。因病程较长,且血压较高,故辨治尚应考虑血瘀与肝旺。
2.初诊方仿芎芷石膏汤意,用生石膏辛寒清热,防风疏风散邪;牵正散(制白附子、炙僵蚕、炙全蝎)祛风通络止痛,并伍用多味治疗头痛要药,如:制白附子、白芷、川芎、细辛、蔓荆子、制南星,意在辨证基础上,加强“对症处理”。
3.因病程较长,恐其入络,故三诊时再伍入炙蜈蚣,意在搜剔络中瘀毒;四诊时伍用夏枯草,意在加强清肝降压,伍用炙麻黄、南北沙参,意在止咳化痰;五诊时加用煅人中白清火解毒消疮,是针对口腔溃疡而用,与炙僵蚕、生石膏等相伍,以提高治疗口疮疗效。
至精|至诚|至真|至善
中医赵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