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中
医
辩证论治
辨证用药
中风病相关的脏腑
心、肝、脾、肾因将息失宜,以及年老体虚而出现内伤积损,出现单一脏腑或多个脏腑的气血阴阳失调。
如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心肝火旺、心脾两虚、脾肾阳虚等等,遇到不同的诱因而发病。表现为不同类型的中风而出现神经功能受损,严重的出现意识障碍(闭证或脱证)
急性期·中经络
中经络主症: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舌强不语;
风阳上扰
临床表现:
主症: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舌强不语;
兼症:急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尿赤,便干;
舌脉: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数。
在肝肾阴虚或心肝火旺基础上可由情志过极而诱发
治法:清肝泻火,息风潜阳。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胡光慈》。
本方由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朱茯神、首乌藤组成。若头痛较重,减杜仲、桑寄生,加川芎、木贼草、菊花、桑叶;若急躁易怒较重,可加牡丹皮、生白芍、珍珠母;若兼便秘不通,减杜仲、桑寄生,加生大黄、玄参等。
药效学综述:降低血压、抑制心肌重构、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风痰阻络
临床表现:
主症:肌肤不仁,甚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
兼症:头晕目眩、咳吐痰涎;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代表方一: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本方由天麻、半夏、橘红、茯苓、甘草、白术、生姜、大枣组成。若眩晕较甚且痰多者,加胆南星、天竺黄、珍珠粉;若肢体麻木,甚则肢体刺痛,痛处不移,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若便干便秘,加大黄、黄芩、栀子。风痰瘀结,日久化热,不宜久服本方,以免过于温燥,助热生火。
临床研究: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凝血功能和患侧脑血流动力学。
代表方二:真方白丸子
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豨莶草。
语言不清:加菖蒲、远志;兼有淤血,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
临床报道:改善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黏附率。
痰热腑实
临床表现:
主症: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言语謇涩;
兼症:头晕目眩,吐痰或痰多,腹胀、便干或便秘;
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兼数。
治法:清热化痰,通腑泻浊。
代表方一:星蒌承气汤。
本方由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组成。若痰涎较多,可合用竹沥汤,即竹沥、生葛汁、生姜汁相合;若头晕较重,加天麻、钩藤、菊花、珍珠母;若舌质红而烦躁不安,彻夜不眠者,加生地黄、麦冬、柏子仁、首乌藤;少数患者服用星蒌承气汤后,仍腑气不通,痰热腑实甚者,可改投大柴胡汤治疗。
气虚血瘀
临床表现:
主症: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
兼症: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心悸,便溏;手足或偏身肿胀;
舌质暗淡或瘀斑,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扶正,活血化瘀。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
本方由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组成,且重用生黄芪。若心悸、气短、乏力明显,加党参、太子参、红参;若肢体肿胀或麻木、刺痛等血瘀重者,加莪术、水蛭、鬼箭羽、鸡血藤;若肢体拘挛,加穿山甲、水蛭、桑枝;若肢体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上肢偏废者,加桂枝、桑枝;下肢偏废者,加川断、桑寄生、杜仲、牛膝。
临床研究:抗动脉硬化,改善中风患者日常生能力量表评分等等。
心气虚重的:心慌心悸乏力气短(可能有心律失常、轻度心衰)合用炙甘草汤等
脾气虚重:纳差、乏力、腹泻、排便不规律等,合用参苓白术散等
心脾肾阳虚:畏寒肢冷、肢体浮肿合并上述症状合用真武汤等
气阴两虚的:大量出汗后发病的合用生脉饮等
张锡纯干颓汤:生黄芪、当归、枸杞子、山茱萸、乳香、没药、鹿角胶
加味补血汤:生黄芪、龙眼肉、鹿角胶、当归、丹参、乳香、没药
补脑振颓汤:生黄芪、龙眼肉、山茱萸、鹿角胶、胡桃肉、土鳖虫、地龙、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制马钱子末(少许)
有学者生应用脉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一定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阴虚风动
临床表现:
主症:半身不遂,一侧手足沉重麻木,口舌歪斜,舌强语謇;
兼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双目干涩,腰酸腿软;急躁易怒,少眠多梦;
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息风。
代表方: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方由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白芍、天冬、玄参、龟甲、怀牛膝、川棟子、茵陈、麦芽、甘草组成。若痰盛者,可去龟甲,加胆南星、竹沥;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芩、生石膏;若心烦失眠者,加黄连、莲子心、栀子、首乌藤;若头痛重者,可加生石决明、珍珠母、夏枯草、川芎,另外还可酌情加入通窍活络的药物,如地龙、全蝎、红花。
药理作用:保护脑细胞、抗动脉粥样硬化、降压作用。(中药方剂药理学)
一般认为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是阴津亏少、阴虚火旺的表现,但也有特殊情况,辩证中要加以注意。临床文献中可见到相关的论述,记录了病患的症状、舌脉,以及治疗经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