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 《诗经》中对美丽女子的描述,给后世的我们留下了诸多美好想象,但古代的美人儿并非都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她们更重视粉黛妆裹,并且很早就有了整形术。
在宫闱森严的皇宫禁地,有大把闲暇时间的三千粉黛,更是将美容当成日必恪行的终身事业,在化妆、保养等方面匠心独运,给年文明史留下无数饱蘸脂粉浓香的艳方秘史。
千层妆裹“美人面”
“一日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唐代诗人徐凝的《宫中曲》,生动反映了宫廷女性对美容事业的酷爱。 事实上,中国自有阶级社会便有了美容事业。上古三代时期“禹选粉”、“纣烧铅锡作粉”、“周文王敷粉以饰面”等故事,皆真实地反应了人类求美的迫切愿望。《中华古今注》也提及“胭脂起于纣”。 春秋战国时期,“粉敷面”、“黛画眉”盛极一时,华夏美容史正式揭开序幕。《阿房宫赋》中描写宫女们消耗化妆品用量之巨,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宫廷美容最常用的三样法宝是:黛粉、妆粉和胭脂。 “黛”是一种青黑色矿物,把它先磨成粉再和水,可以用来画眉。这也是古代宫廷最流行、最常见的化妆方法。《隋遗录》卷上道:“(吴)绛仙善画长蛾眉,……由是殿脚女争效为长蛾眉,司官吏日给螺子黛五斛,号为蛾绿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值十金。”《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到了盛唐时期,眉的画法开始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有:“芙蓉如面柳如眉”。宋朝晏几道在《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光是眉毛的画法,就可见宫廷嫔妃爱美之心的浓厚。 妆粉就是现在的粉饼。胭脂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所以口脂一般用点,唐朝《醉戏窦美人诗》中记:“朱唇一点桃花殷。”唐宋时还流行檀色点唇,檀色即浅绛色。这种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 武则天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顶峰时期至尊女性的代表,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宫廷化妆的七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涂额黄、画眉、点口脂、画面靥、贴花钿。面靥也称“妆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通常用胭脂点染。最初的面靥,状如黄豆,形如面痣。盛唐以后式样逐渐丰富。花钿又称“梅花妆”,颜色包括红、绿、黄,其中红色最多。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鱼鳞片、鱼鳃骨、云母片等。形状包括梅花状、菱形、月牙形等。最有意思的是,唐朝宫人还发明了用蜻蜓翅膀来做花钿,据说武则天就曾贴过将蜻蜓翅膀用描金笔描成的花枝。十分别出心裁,不拘一格。 宋代佚名画家所画的宋仁宗皇后像,为我们保存了当朝可贵的化妆讯息,让我们从中窥见古代眼妆的画法。在这幅画像上,皇后与宫女们的妆是以三白法为基础,与唐人《宫乐图》的女子妆容很像。两位宫女戴幞头,很长的倒晕眉,眉下画一道白线,突出眉毛。额头和鼻梁、鼻尖、下颌处染以白粉。脸颊染满浅赭,但两边鼻翼和眼皮、眉弓下染得稍深,很像今天的鼻影、眼影;凤梢,即上眼睑的线条,画得很深,很长。还沿着凤梢画一道不明显的白线,使眼睛更加有神,更有明亮感。整个妆容颇有立体的效果。两鬓垂下鬓发,鬓发边紧贴着一排珠钿。眉心也贴一枚珠钿。下唇染红。 清代慈禧太后也钟爱化妆,当时嫔妃和宫女们主要用胭脂打腮红化一些彩妆,而她所用的胭脂是以玫瑰花为主料,将进宫来的玫瑰花一瓣一瓣进行验收,颜色必须为珠沙色,以保证胭脂色泽的纯正。挑选好的花瓣放在洁净的石臼里慢慢舂,一直到花瓣变成厚浆,再用细沙制成的滤器反复过滤,将其中杂质除去,最后再将当年的新蚕丝浸在花汁里,经过三四天浸润和晾干方可使用。
玲珑心计“红颜旧”
无论今古,“衰老”都是横亘在美人心头的一个魔咒,为此她们想尽办法,在化妆之外,让自己美好的容颜保持的更久。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有三个独特的养颜术。第一爱吃荔枝。荔枝可养肝血,益心脾,润容颜。第二用杏仁为原料制成“杨太真红玉膏”,使容颜红白娇嫩。第三常年食用花卉。《本草纲目》认为,吃鲜花可美容护肤。白菊花、石榴花可让人头发变黑;桃花可让人脸色红润;梨花能去掉脸上的粉刺;荷花有镇定和减肥之效。 女皇武则天也非常讲究用天然花草养护容颜,唐代药典中记载武则天喜食玫瑰花酱、桂花酱。曾令宫女采集百花,和入米粉制成“百花糕”,作为宫中御膳糕点。她还有两个很知名的美容秘方:一个是“益母草泽面方”,也即后世流传的“神仙玉女粉”,收录在苏敬编辑的《新修本草》中,后来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也有所收录。益母草是妇科良药,既可内服,也可外用。王焘在注解中说:刚开始用其洗面,会觉得手变得润滑,脸上也有了光泽,以后逐渐面生血色。另一个美容方,是御医张文仲开的常敷面脂,亦收录在《外台秘要》中。面脂作为养颜美容用品,在唐代颇为流行,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面膜。该方的主要成分是用细辛、葳蕤、黄芪、白附子、山药、辛夷、川芎等优质天然药材。制作方法也很复杂,药要切碎,用酒浸泡一晚,再煎制,慢慢形成凝固,才能成为面脂。葳蕤、瓜蒌、猪油有滋阴润肤功效,细辛、白附子、辛夷可祛风通窍,黄芪可益气补肾,川芎、木蓝皮能活血保湿,常用该面脂能够光洁皮肤,有助于祛皱保湿。武则天老年时还能保持秀美的容貌,跟她经常使用这些美容秘方不无关系。 当然,关于容颜保养,记载最详实的还属清末的慈禧太后。慈禧晚年留下的照片中,皮肤仍然是洁白光滑。曾与她朝夕相处过9个月的美国女画家卡尔,在《慈禧写照记》中描述:“我看眼前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极美丽极和善的妇人,猜度其年龄,至多不过40岁,其实慈禧已年近七旬……慈禧太后美丽的面容,与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条的身材和乌黑光亮的头发,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据记载,慈禧在年轻时就很注重皮肤的保养,为保持容颜细嫩,她喝人乳,吃珍珠,用玉石棒来按摩面部。据宫中内务府收藏的《老佛爷用药底档》记载:慈禧洁面用的香皂是檀香、木香、丁香、花瓣、排草、广陵、皂角、山柰、甘松、白莲蕊、白僵蚕、麋香等12味药材配制而成,名为“加味香肥皂”。《本草纲目》指出檀香有玉肤之效。山柰、白僵蚕等又可祛风活络,可以说“加味香肥皂”不但能去垢、美容养颜、嫩面玉肤,还有一定的保健功效,故一直被慈禧使用。慈禧每天洗面的流程是:先用玫瑰花瓣水清洁,再用热气蒸面,最后用玉轮按摩。晚上洗脸后她还会用蛋清涂抹在脸上,次日清晨洗去,可延缓皱纹产生。当她年事渐高,宫廷御医们便将木灰、墙衣、铁精、水萍末等草药剂研匀,再用桂花油调匀,每日临睡前抹在她头发上,以帮她乌发固发。 近代的“第一夫人”宋美龄,也是美了一辈子的杰出女性代表。宋美龄活到岁仍然身材适中,肌肤雪白光泽,头发乌黑,牙齿坚固整齐,面庞上连一点“老年斑”都没有,堪称神奇。究其原因,宋美龄从年轻时就极重视身材和容貌的保养,平日特别喜欢吃水果、生菜,且什么水果都吃,对油腻的食品完全忌口。过去曾十分喜欢吃巧克力等甜食,后来为了健康就极力少吃。她每天都会用磅秤称体重,菜单根据体重变化增减更改,重了就改吃青菜沙拉,不吃荤食物,恢复标准后,会吃上一块牛排。进入老年期后,宋美龄的保养秘笈就是始终保持平和、快乐的心境,每天除了阅读,就画国画、写毛笔字。她创作得意时,能达到“浑然忘我”的境地。这种超然的心态,也对她的气质与容颜养护有很大助益。
佳丽亦有“人工造”
在很多人心目中,古代美女即便热衷粉黛妆裹,但五官形体却是天生丽质。 当真如此吗?答案是未必,连皇后嫔妃也有整容。 传说古代第一位整容的皇后是南梁萧衍的妃子,后荣升为第二任皇后的王源之。王源之本名王夏,出生时皮肤粗黑,眼睛一大一小,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只眼睛单眼皮,一只眼睛双眼皮。王夏10岁那年,一个云游道士对她母亲说,此女眼睛一大一小可以治愈。王夏的母亲听后感动不已,忙向道士磕头谢恩。后来道士给王夏做了一个双眼皮小手术,给了她一种药丸,嘱咐她日日服用,并拿出各种药物制作成一张面饼,让她每天敷面。王夏皆照做。3年后,王夏不仅双眼美丽无暇,就连皮肤也白皙通透,吹弹可破,再加上身材修长美丽,成为远近闻名的美女。不久王夏被选入后宫,并最终被封为皇后。 除了双眼皮,人工妆点酒窝、装假眼、修补唇裂等更是古人高明的整形手术。唐诗中有“当面施圆靥”的佳句,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也有“北地胭脂,偏开两靥”的赞语。所谓“当面施圆靥”,就是用某种化妆品在嘴角处加两小点胭脂,仿若“酒窝”一般。唐宫中著名的大美女武则天和杨玉环,都是人工酒窝的疯狂爱好者。 义眼术是一项重要的眼部整形美容术,在我国南宋时期就已出现,元代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曾记载,南宋时“杭州张存,幼患一目,时称张瞎子,忽遇巧匠,为之安一磁眼障蔽于上,人皆不能辨其伪”。“巧匠”为张瞎子装假眼使“人皆不能辨其伪”,可见南宋时的义眼术已经相当高明,完全能以假乱真。 《晋书·魏咏之传》中记载“咏之生而兔缺”,后来荆州刺史殷仲堪手下有个医生,专门给人做修兔唇手术。每次做完病人暂时只能吃稀饭,少说话;唐代也有做兔唇修补的专家,名叫方干,因为唇裂修补术做得特别好,所以大家都叫他“补唇先生”。明代《疡医准绳》、清代《疡医大全》等医籍中,都有关于唇裂修补术的记录。《疡医大全》中载:“整修缺唇,先将麻药涂缺唇上,以一锋刀刺唇缺处皮,即以绣花针穿丝线订住二边皮,然后擦上调血之药,三五日内不可哭泣与大笑,又怕感冒打噱,每日只吃稀粥,肌肉生满,去其丝线,即合一唇矣。”康熙二十七年间,琉球国曾派魏士哲医生来到中国福州,向福州名医黄金发学习唇裂修补术,回国后给皇室人员作整形美容术。 北宋时期有一部医书名曰《圣济总录》,记载了用玉磨治疗面部瘢痕的事例,成为现代磨削术的先导,在以后的医著中也都有类似记述,而国外最早的报道仅见于年。 此外,《老子》有云:“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鼻子是隆起于面部正中的嗅觉器官,其美观与否,对一个人的整体形象十分重要。有大缺陷的鼻梁,自然需要修补。让人惊奇的是,在我国元代就出现了鼻梁修补术,可见古人对面部美容的重视。 除了义眼术、唇裂修补术等有益实践,在我国古代的整形美容术中亦有糟粕。如为追求“莲步”而出现的“缠足”等整形美容术。据史料载,南唐李后主“令宫嫔窘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于是宫女们竞相效仿,并很快普及到民间,到宋代已形成风尚。这种另类的整形美容术给古代女性的身心带来沉重的摧残,以伤害身体为美,实为一种陋习。故被今人弃之。 总之,爱美求美是人之天性,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 这种天性,督促人类在有限条件下尽可能地发掘美容新技法,开创整形新手段,让美充斥中华民族年文明史的字里行间,赏心悦目,余味袅绕。
齐医君有话说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齐医中国∣做最懂你的健康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北京中科白瘕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