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兼容并蓄成仁医
引言
你能否想象一个人在四十余岁的时候才开始从事医学?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然而在我国历史上真就有这样的一位,并且最终成为一代医学宗师,他就是本期推送的主人公——朱震亨。
人物介绍
朱震亨(~),字彦修,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元代著名医学家。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震亨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提出了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形成了系统的保养阴精的学术思想,他的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震亨30岁时因母亲患疾有志于医,34岁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后来他将理学结合于医学,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在学习期间,朱震亨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这时,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在许谦的鼓励下,朱震亨决议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当时已40岁。42岁时,朱震亨治愈了许谦多年的顽疾,从此声名鹊起。45岁时,朱震亨跨浙、苏、皖三省求师,最后在杭州拜名医罗知悌(精于医,得刘完素之学,为寒凉派刘完素二传弟子)为师,尽得其学。
朱震亨一生著述颇丰,有《格致余论》,收医论42篇,充分反映其学术思想,是朱震亨的代表作之一。其他还著有《局方发挥》、《金匮钩元》、《本草衍义补遗》等。
在医德方面,他最突出的就是不囿于学派之见,他承认前人的成就,肯定别家所长,因此在学派林立之时,不是对别家采取否定一切的态度,而是兼容并蓄,扬长避短。他的学说源于《内经》,并继承了刘完素、张仲景、李杲诸家学术思想,他对上述各家著作叹为“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并进一步发展了“湿热相火为病甚多”的观点。
经典方剂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图片
1.保和丸
山楂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陈皮、连翘、萝卜子各30克
上药研末,炊饼丸,如梧桐子大。
消食和胃。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呕吐泄泻,脉滑,舌苔厚腻或黄。
——出自《丹溪心法》
2.大补阴丸
熟地黄六两(g),龟板六两(g),黄柏四两(g),知母四两(g)。
上药为末,猪脊髓蒸熟,炼蜜为丸,淡盐水送服;或做汤剂,水煎服。
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证。
——出自《丹溪心法》
3.宁神丹
天麻、人参、陈皮、白术、归身、茯神、荆芥、僵蚕(炒)、独活、远志(去心)、犀角、麦门冬(去心)、酸枣仁(炒)、辰砂(另研)各15克,半夏、南星、石膏各30克,甘草(炙)、白附子、川芎、郁金、牛黄、珍珠各9克,生地黄、黄连各15克,金箔30片。
上药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服50丸,白汤下。
清热化痰,补气养血,镇惊安神。治痫证。痰火内伏,气血两亏,肝风暗动,心神不安,不时发作者。
——出自《丹溪心法》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图片
轶事典故
1.蚂蝗医疮
朱震亨对穷人不惜花力气、赔药物,但对土豪劣绅则不轻易开方用药。义乌赤岸镇上有个汪财主,生性刁恶。他生了个“对口”(生在后颈,因疮口对着脸部的嘴,故俗称“对口”),请了许多医生都不见效果,于是将治病的希望放在朱震亨身上。他也知道朱震亨的脾气,就打算扮作叫花子,躺在朱震亨经常走过的路上。
一天,朱震亨见一个“叫花子”在路上痛苦地呻吟,走近一看,见他颈后的“对口”患处已经发青、充满瘀血,深为同情,心想:若是针挑,只怕瘀血一时难以排尽,施药也不会见效。左思右想之际,朱震亨灵机一动,在水田里抓起三条蚂蟥,放到疮口上。只见那三条蚂蟥蜷曲了一下,便叮住疮口拼命地吮吸起来。眼见三条蚂蟥的身子越来越粗,病人的瘀血也越来越少。朱震亨半开玩笑地说:“好在你是个穷叫花子,若你是个财主,且为富不仁,那么医好这个‘对口’,少说也得五十石稻谷。现在好点了吗?”病人愉快地说;“好了!”
七天之后,汪财主的“对口”好了,叫人挑来五十石谷子酬谢朱震亨。朱震亨这才恍然大悟,竟是受了汪财主的骗!不过,他还是坦然地说:“我朱震亨能叫财主装叫花子,也不错呀!许多穷乡邻正需要接济,这五十石谷子当然照收不误!”
——选自《中国历代名医传》
2.勤奋好学,至死方休
朱震亨幼年丧父,母子相依为命。他“自幼好学,日记千言”,30岁时因母之患脾疼,众工束手,由是有志于医,遂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药而安。40岁时专门研究医学。当时,社会上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制定的《局方》,朱氏开始下苦功夫研究,手抄一册,“昼夜是习”,后来发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尽合”。于是决心负笈寻师,遍走浙江,吴中(江苏吴县)、宛陵(安徽宣城)、南徐(江苏丹徒)、建业(南京),皆无所遇,乃还武陵(杭州)。得知罗知悌精通医术,即去拜望,十次往返,不能见面,但“志益坚,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如此“趑趄三阅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罗知悌终于“遽修容见之”,这时罗已80多岁。“罗每日有求医来,必令其诊视脉状回禀,罗但卧听口授,用某药治某病,以某药监某药,以某药为引经。”教者诚,学者勤。因此不到两年,尽得罗氏之学,后回家乡行医。当时,医者拘执陈、裴之书,听到震亨所讲医理不合己俗,开始大惊,继而嘲笑排斥,朱震亨并不争辩,而是用行动让其信服。不久,把自己的老师许谦十几年久医不愈之风湿痹病治愈,于是讥笑讪谤他的人开始心悦诚服,数年之间,声名顿著。他身负盛名后,不仅不骄傲,而且对自己不能胜任的疾病,恳请专科医生会诊。如徐祯卿的《异林》说:“浙中有个女子病痨瘵,已被朱丹溪医治快好了,但是两颧赤色如丹退不去,丹溪请苏州葛可久来针治,可久针刺两乳,面上的丹点就应手而灭。”一个颇有名气的医家,竟然真诚地向比自己年青的医生请教,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实是可贵。他一生从医深深的体会到,医学理论深奥,不可随意为人处方,否则误人性命,在临终前,独呼其子朱汜嘱咐说:“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
——出自《中国医德史》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图片
总结
朱震亨拥有一颗正义、忠孝之心,在先后目睹慈母、恩师身患恶疾之苦后,他意识到,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自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医学事业,刻苦钻研,所以也就有了他40余岁拜师从医之行。朱震亨用行动告诉我们,再晚的开始也不迟,只要认定目标并坚持不懈,终将学有所成。
他对医学理论的追求和研习非常发奋刻苦,同时还表现了竭诚谦逊的优良品格,为求师,跨浙、苏、皖三省,得知罗知悌精通医术,十次往返,终得偿所愿。他善于集诸家之大成,又勇于创新,大胆地将一些理学观点运用到医学中来。虽习医较晚,但著作颇多,不仅在医学理论上有新发展,而且善于辩证论治,善用滋阴降火之药,也善用温阳补气之剂,是滋阴学派的创始人。
朱震亨不但医术高明,还具备高尚的医德。他一生布衣蔬食,清修苦节。为贫穷的人治病,不取报酬。有患者因贫困而无处求医,朱震亨免费送药送医上门,即使远在百里亦不辞辛苦。他胸怀坦荡,为人诚挚的高尚品质,值得每位医学生学习。成大医者必有一颗愿用毕生所学,尽微薄之力,拯救苍生之心。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图片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图片
来源:杏廉社
终审:姜晓燕、俞慧娜、杨。栋
指导老师:郑。洪
指导:浙江中医药大学纪检监察室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查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