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之白附子中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由于病证上痰、咳、喘三者每多兼杂,病机上常相互影响,咳喘者多夹咯痰;痰浊壅盛会影响肺的宣发肃降,易致咳喘加剧。另一方面,化痰药多兼止咳、平喘作用,而止咳平喘药又常具化痰之功,故将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合并一章加以介绍。

化痰药味多苦、辛,苦可泄、燥,辛能散、行。其中性温而燥者,可温化寒痰,燥化湿痰;性偏寒凉者,能清化热痰;兼味甘质润者,能润燥化痰;兼味咸者,可化痰软坚散结。部分化痰药还兼有止咳平喘,散结消肿功效。止咳平喘药主归肺经,药性有寒热之分,苦味居多,亦兼辛、甘之味,分别具有降气、宣肺、润肺、泻肺、化痰、敛肺等作用。

痰,常由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或劳倦内伤,使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凝聚而成。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往往随气运行,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故元代王珪云:“痰为百病之母。”“百病皆由痰作祟。”化痰药主治各种痰证:如痰阻于肺之咳喘痰多;痰蒙心窍之昏厥、癫痫;痰蒙清阳之头痛、眩晕;痰扰心神之失眠多梦;肝风夹痰之中风、惊厥;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斜;痰火互结之瘰疬、癭瘤;痰凝肌肉,流注骨节之阴疽、流注等。肺司呼吸,又为娇脏,不耐寒热,凡外感六淫,或内伤气火、痰湿等,均可伤及肺脏,导致宣发、肃降失常,发为咳嗽喘息。止咳平喘药,主治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所致咳嗽喘息之证。

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

根据药性、功能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化痰止咳平喘药分为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止咳平喘药三类。

温化寒痰药

本节药物,味多辛苦,性多温燥,主归肺、脾、肝经,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之功,部分药物外用又能消肿止痛。主治寒痰、湿痰证,如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苔腻;寒痰、湿痰所致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等。临床运用时,常与温散寒邪、燥湿健脾药配伍,以期达到温化寒痰、燥湿化痰之目的。

温燥生质的温化寒痰药,不宜用于热痰、燥痰之证。

白附子

出自《中药志》。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主产于河南、甘肃、湖北。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外皮,晒干。本品气微,味淡,麻辣刺舌。以个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者为佳。生用,或用生姜、白矾制过后用。

辛,温。归肝、胃经。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1.中风痰壅,口眼?(wāi)斜,语言謇(jiǎn)涩,惊风癫痫,破伤风

本品辛温燥烈,善祛风痰,定惊搐而解痉,是治疗风痰证的常用药。治中风痰壅,口眼?斜,语言謇涩,常与全蝎、僵蚕等同用;治风痰壅盛之惊风、癫痫,常配伍半夏、天南星;治破伤风,可与防风、天麻、天南星等药同用。

2.痰厥头痛,偏正头痛

本品辛散温通,性锐上行,善逐头面风痰,又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常用治肝风夹痰上扰头痛、眩晕,偏正头痛等头面部诸疾。治痰厥头痛、眩晕,常配半夏、天南星;治偏头痛,可与白芷配伍。

3.瘰疬(luǒlì)痰核

治瘰疬痰核,可鲜品捣烂外敷;治毒蛇咬伤,可磨汁内服病外敷,亦可与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

煎服,3~6g。一般宜炮制后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关白附白附子之名,最早见于《名医别录》。但据考证,历代本草所载者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干燥块根,称关白附。至于天南星科的独角莲(禹白附)何时收载入药尚不明确。虽然两者在祛风止痉、散结止痛等方面公用相似,但禹白附毒性相对较小,又能解毒散结,现已作为白附子的正品广泛应用;而关白附毒性大,功效偏于散寒祛湿止痛,现已较少应用。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中草药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好在看到医生开的方子或者选购中成药时,对其中的各种药物的性味功效做到心中有数,并不是让大家粗浅地看一遍之后就自己去开方子抓药哦!身体需要的时候,一定要请医生辨证开方哦!

8岁

封面

圆力

编辑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表现
白癜风哪里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fuzia.com/bzpz/30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