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一般煎煮2次。细心的病友发现一煎的药液颜色较浓,而二煎的药液颜色较一煎稍淡,所以推荐将两次的药液混匀后分成2次服用,这样药效相对均匀,便于人体吸收。
「煎煮开始时」应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煎煮,通常为30分钟;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小火再煎煮15-20分钟(通常为感冒、咳嗽类药物);滋补药物煮沸后小火慢煎40-60分钟;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某些动物类药物一般宜煮沸后小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久煎时间视情况而定。通常二煎时间可比一煎时间略短。煎药过程中最好搅拌药料2-3次,搅拌药料的用具以陶瓷、不锈钢等材料制作的棍棒为宜,搅拌完后洗净。
温馨提示:煎煮好的药液要趁热滤出,以防有效成份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中药煮干煮焦,则会产生很多有毒物质,对身体有害,此药便不能服用。
人参砂仁图片
先煎。中药先煎是指入汤剂的一些中药在未入其他药时先行煎煮。如有些矿石、介壳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溶出,宜碎后先煎。通常先煎30分钟后再与方中其他药物同煎。某些有毒中药,为了降低毒性也需要视情况先煎或者久煎,如制附子、制白附子、制南星等推荐先煎60分钟至嚼之无麻舌感。
总而言之,先煎的目的就是为了升效、减毒。哪些中药需要先煎呢?常见的有:磁石、代赭石、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龙齿、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龟板、鳖甲。
后下。后下的中药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或者久煎易破坏其有效成分的药物,为了保证药效须在药液即将熬好的最后5-10分钟加入。常用的如:砂仁、钩藤、大黄。
另煎(另炖)。主要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的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30-60分钟。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以与其他药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天麻。
另外还有诸如包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特殊用法的中药。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看到这里,有些病友可能觉得之前的煎药方法不是很规范,浪费了一些药材;也有些病友可能会觉得煎一剂中药需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和功夫,有点麻烦。但是为了更大程度的煎出中药有效成分,还是不要简化煎煮过程,如果实在是没时间煎煮,可以选择本院代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