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是我国中医药特有的,具有传统特色的一门制药技术,中药传统炮制技术是中药炮制精髓。传统中药炮制的方法主要有润、切、蒸煮、炒、焙、炮、煅、浸、飞等。同时结合典型的传统炮制帮派的炮制工具、炮制方法、炮制辅料等形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及炮制技艺的中药炮制技术。
江西省的樟树帮炮制独具特色,其特点是:(1)独具特色的炮制工具:樟树中药炮制技艺在不断总结完善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自己独特的传统加工炮制工具主要工具有:铡刀、片刀、刮刀、铁锚、碾槽、冲钵、蟹钳、鹿茸加工壶、压板和硫磺药柜等。其中尤有片刀、铡刀面小口薄,轻便锋利,被称为“樟刀”。(2)自具风格的炮制工艺:樟树饮片外形美观,与润药关系极为密切,润药得当,既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损耗。强调“七分润工,三分切工”,“润药的师傅,切药的徒弟”。“水分缓缓渗原药,内外含水匀一致,条坚者可微弯曲,块状者指甲能掐入,粗大者剌无硬心,太硬伤刀又费力,太软质次片不佳”。洗药非常重视季节气候和药材质地等因素,灵活掌握。夏秋气温高,入水洗的时间宜短;春冬气温低,水洗时间可长。质硬药材水洗应长,并可兼达软化目的;松软的药材水洗宜短,芳香药物应随洗随捞。有“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肉桂薄肚片,黄柏骨牌片,甘草柳叶片,桂枝瓜子片,枳壳凤眼片,川芎蝴蝶双飞片,槟榔切片,一粒马钱子切片(腰子片)”的说法。樟树药工对中药炮制素有“术遵歧伯,法效雷公”之训,反映了樟树药帮的制作工艺特色。
建昌帮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为全国十三大药帮之一。江南药界至今还流传着“药不过樟树不灵(齐),药不过建昌不行”的谚语。建昌帮修治炮制,多出名师巧匠,并具一套独特的丸、散、膏、丹和饮片的炮制技术。建昌帮中药炮制工艺、工具及辅料特色鲜明,讲究形色气味,毒性低,疗效高。在众多炮制流派中独树一帜,以煨法及炆法最具特色。(1)煨制法,乃“雷公炮炙十七法”之一,是将净药材置糠火中煨熟的制法。通常是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埋于热灰中煨至面皮或纸呈焦黑色;或用炒热的滑石粉、麦麸等在锅内拌炒覆盖闷煨法。建昌帮之煨法不同于一般方法,其仍保留着唐代以来用糠灰炮炙的古老技法。如煨附子,取盐附子,清水浸漂,至盐分漂尽,取出,晾干;然后,在避风处砌一围灶,其内均匀平铺烧过的细糠灰烬,将药物立于灰烬中,在上面覆盖生姜片及草纸,纸上再铺一层细糠灰及少量稻草、干糠壳;然后,再于四角点火引燃,待糠烬灰冷,取出附子,再移至木甑内,蒸至口尝无或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晒干,再以开水泡后,用麻袋日摊夜闷,切纵薄片,晾晒干。建昌药帮通过糠火燃烧之高温,佐以生姜,煨去附子的毒性,即能减毒增效,又可体现饮片味厚而纯真的特点,是建昌帮中药饮片拳头产品之一。(2)炆,是指以没有火焰的微火慢煮。建昌帮炮制工艺取法烹饪,如“炆鱼”“炆鸡”等。炆制法是将净药材以水浸透后,装入陶制炆药坛内,加入清水及辅料,置糠火中用文火慢慢煨煮至熟的制法,属水火共制法。为建昌帮炮制滋补药材的特殊方法。此法不同于将药材直接置于糠火中干煨,而是以陶罐为容器,加水慢煮。陶器用于食品烹饪,味香而醇正,而用陶器炆制滋补药材,优点亦相同。清代炮制学家张叡所著《修事指南》有云“砂锅制者取煎熬而味真”。
河南中药炮制以其地产药材的炮制为特色。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有“六大蒸药”,以及毒性药材天南星、半夏和白附子的炮制技术,其中“六大蒸药”包括九蒸九晒熟地黄、黄精、何首乌、槐角、山茱萸、五味子。(1)炮制器具特色:按照传统中药炮制的要求,选择炮制器具,如中药炮制忌铁器,需用竹刀的,严格按照工艺要求,合理筛选炮制工具。禹州生产的药臼、药雷丸、药碾槽、药铡刀等,禹州药铡刀以其独特的外形最具代表性,以“刀沉力猛”著称。(2)切制技术特色:饮片片形美观,厚薄适中,色泽精美。河南中药切制技术要求精益求精,其中焦作武陟的山药软化工艺复杂,切制的饮片片形大小均一,外观光洁坚实,片形完整,不容易破碎。河南禹州药工,切制的饮片,厚度适宜,大小适中,如槟榔可被切成片,有“百刀槟榔”之称。半夏切片薄如蝉翼,放在手心一吹,可飘然升起,被称为“蝉翼清夏”。
京帮中药流派在炮制方法上最具特点的是九转胆星和酒蒸大黄,其制作方法如下:(1)九转胆星,将生天南星轧成细粉,每斤加胆汁g,搅拌均匀成稀黄酱样,然后移置于缸中,放置数月后逐渐发酵并产生大量的泡沫,以后泡沫慢慢消失,原来稠糊状的胆汁与南星混合物,变为疏松的颗粒形,进行此操作时,为了使缸中药物保持一定的温度,可把缸下部的三分之二埋在地下,发酵后缸口覆盖严封,秋后开始操作,阴处为宜,这一步谓之,“阴转胆星”,第二年春季,启开缸口取出,每斤再加胆汁3两,搅拌均匀后分别装在空牛胆皮囊中,悬挂在不见日光直照的屋檐下,再经一年,这一步为“阳转胆星”,第三年将囊内容物轧成粗粉再加斤2两胆汁如上法混合,如此每年春季反复操作并添加胆汁,每次递减2两,前后需8年,到了七转胆星,再轧成细粉,每斤用8两绍兴黄酒均匀混合,制成麸或片状,在笼屉中以蒸汽加热1小时,取出切成块,这一步称作“酒转胆星”或“九转胆星”。(2)酒蒸大黄,将大黄装入铜罐内,倒入定量的绍兴酒,将铜罐封固入锅内,开始用文火加热,烧到12小时左右转为武火,锅内之水一定保持沸腾,不管文火武火都要在中间调换罐1次,蒸到固定的时间将罐抬出,把大黄倒入木槽内进行烘干或晒干。此法实际为酒炖,与笼屉蒸相比较,炖法可使辅料全部进入药料中,而且气味也不宜散失。
中药炮制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形成了炮制技术和理论。同时,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不同区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炮制帮派,如樟帮、建昌帮、川帮、京帮等,炮制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呈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近年来,由于中医药西化,致使中药炮制技术面临衰退甚至濒临失传的局面,亟须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红伟,田连起,李娴,等.河南中药炮制特色技术传承学习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5(5):-.
[2]吴蜀瑶,李洋,吴志瑰,等.建昌药帮的传统炮制特色[J].江西中医药,,47(11):11-14.
[3]钟凌云,于欢,祝婧,等.炮制技术流派--樟树帮药文化探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3(2):1-6.
[4]王炯,杨小源.王子义京帮流派中药炮制制备工艺探析[J].西部中医药,,26(7):31-33.
[5]李涛,莫雪林,程雪娇,等.中药饮片“炮制经验”客观化研究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7(12):-.
文
四川育强科技有限公司
图
来源网络
内容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四川育强科技有限公司
每周分享药物专业知识和行业最前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