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源出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组成。原书中记载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等。对此方证,吴昆《医方考·痰门》有一段精辟论述:“湿痰者,痰之源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痰湿也。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是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利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
湿痰之证,多由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故曰:“脾为生痰之源。”二陈汤为治湿痰之祖方,倍受历代医家之推崇,如《医方集解》言:“治痰通用二陈。”李老对此方亦情有独钟,常将二陈汤作为治疗湿痰、寒痰、痰饮、痰涎诸证之底方。凡疑难杂症有湿痰见症者,多以此方为主,随症加减化裁以应对复杂证候而每获佳效。
李老认为,咳嗽一症,临床上以湿痰所致者十分常见,究其原因,正如前贤所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湿生于脾,藏于肺,痰湿犯肺,故出现咳嗽痰多之症。临床上,李老常用二陈汤加减化裁主治两类咳嗽:
1、痰饮咳嗽:症见咳嗽有痰,痰稀而多,胸腹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
2、风寒咳嗽:无表证而痰多之证。
加减应用法则:
1、加杏仁、白芥子,名六安煎。治外感风寒咳嗽无表证之轻证。
2、面目浮肿者,加桑皮6?9克,葶苈子1.5?3克。
3、寒甚者,加细辛,或六安煎去白芥子,加五味子、干姜。
4、久嗽不愈,脉不数、不虚,寸脉浮大而滑者,乃风痰不解,多服辛凉所致,加麻黄、杏仁、前胡、苏子、桔梗。
5、子嗽而属于痰饮者,加白术以补脾安胎。
6、肺气不利者,加杏仁、苏子、桑皮。
7、咳逆倚息不得卧者,为水饮冲肺,肺不得下降所致,宜加葶苈子、大枣。
8、火甚者,加瓜萎霜、黄连;火轻者,加麦冬、知母。
9、风寒较重者,加柴胡、荆芥、防风。
10、兼血虚、血瘀者,加当归、白芍、丹皮、杏仁。
11、风痰甚者,加南星、白附子、皂角刺、竹沥。
12、寒痰甚者,加半夏(编者按:可理解为加量)、姜汁。
13、火痰甚者,加石膏、青黛。
14、湿痰甚者,加苍术、白术。
15、燥痰甚者,加瓜蒌、杏仁。
16、食痰甚者,加焦三仙。
17、老痰、顽痰者,加枳实、海浮石、芒硝。
18、气痰者,加香附、枳壳。
19、胁痰及皮里膜外之痰者,加白芥子。
20、四肢痰者,加竹沥。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翰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