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某香园一篇讨论中药毒副作用的文章,赚足了评论区留言。避中药应用剂量不谈,仅言其有效成分可能导致各种脏器衰竭。
这让人想起了科普界流行的一句话:脱离药物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有这样的文章,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的患者拿到中药处方后,要逐一上网查证医生所开的药物有没有毒副作用。
了解中医的人都知道,有毒药物的产地、炮制、配伍、用量等,都会对其毒性产生影响。
大部分中药是配伍应用的,而配伍的目的之一就是减少毒性。比如生大黄总提取物产生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为20g/kg(相当于药典最大用量的40倍),熟大黄总提取物产生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为40g/kg(相当于药典最大用量的80倍),表明大黄经过炮制后,能起到减毒的作用[1]。
举几个配伍减毒的例子:
①生大黄总提取物与大黄?虫丸产生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分别为20g和44g/kg(相当于药典最大用量的40倍和倍),表明大黄经过配伍后毒性减低[1]。
②甘草是常用的配伍减毒药。大黄与甘草、黄连配伍,以及大黄在泻心汤中应用,肝肾毒性均比直接应用大黄要低[2],推测可能与配伍后,大黄产生肝肾毒性的主要物质成分蒽醌类成分含量降低有关[3]。
③研究发现将雷公藤中的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分别和甘草配伍,产生的代谢产物大部分相同,且联用甘草后氧化代谢产物量较大,说明甘草可以加速他们在体内的代谢,从而减小雷公藤毒性[4]。
④甘草与附子配伍后,通过与生物碱类结合或水解,从而减少乌头类生物碱的量,最终发挥减毒作用[5]。
药物以不同的比例配伍,对其减毒功效也有影响。
当经典方剂“麻黄甘草附子汤”中麻黄与甘草的质量比为1:1时,麻黄碱(含伪麻黄碱)的含有量增加14.52%,而甲基麻黄碱(含甲基伪麻黄碱)则增加64.0%,并且药效学实验证明,共煎液的抗炎作用明显强于单煎液,说明是甘草增加了麻黄的溶解度,进而加强其抗炎作用。[6]
合理利用药物的毒性既可减轻毒性反应又可起到治疗其他疾病的目的。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来说,体内高糖会使系膜细胞增殖,增加系膜细胞分泌纤连蛋白,提高系膜细胞中纤连蛋白mRNA的表达,而大黄可以抑制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从而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7,8]。
此外,正常机体和疾病状态下有某个“证型”的机体,对中药的毒性耐受会有差异。比如用白附片干预健康和肾阳虚证大鼠,结果显示:肾阳虚证大鼠对白附子的毒性反应低于正常大鼠[9]。
以上说理方式只为迎合“现代科学”的论证方法。毕竟此时谈中药的四气五味,又会陷入鸡同鸭讲的状态,大家在各自的思维里,无法对话。
感谢作者在文末还是提到了,仅在“误用、乱用或过量使用中药”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毒副作用,在“配伍失宜、炮制不当,长期使用”时才会造成损害,不至于将中药一棒打死。
也感谢不少读者在评论区提醒其他读者,应该在药物剂量和应用范围的前提下,看待中药毒性问题。
写在最后
没有医生希望“毒害”患者。无论中医还是现代医学,都是将病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要真正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反而应该普及中医的理论和知识,让更多医生掌握中药的合理组方、配伍和安全剂量,而不是一味突出中药的毒副作用,制造恐惧。
本文作者:中医师青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