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
干姜
在中医方剂四逆汤中,运用了附子和干姜的配伍。中医也有“附子无干姜不热”的说法。其内涵有三:
一是附子性善走,伍干姜则守,即附子走窜不留,干姜守而不走;
二是四逆汤的回阳救逆除了要用附子补益真元以壮先天,更要干姜来益脾阳扶脾气,先天后天兼顾,才能使二者相互滋生;
三是附子温振心阳,干姜恢复中焦升降之机,可以使得心肾相交。
附子与干姜像是一对好兄弟,有很多的相同点而经常被配伍一同使用。附子与干姜都是辛热之品,均能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二者常相须为用。
但是两者也有不同之处。
附子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力较强,为温里散寒之要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并善于补火助阳;
干姜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力不如附子,但能温肺化饮。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一对药的炮制过程。
附子
温里散寒
回阳救逆
附子的炮制始见于汉代,演变至今其炮制方法约有70余种。从汉代至唐代均沿用“炮”“烧”“煨”“炒”等火炮方法为主。宋代新方法出现最多,在沿用“炮”的基础上,发展到用液体辅料炮制及药汁制(如姜汁浸、黄连炒、黑豆煮、甘草制、生姜蛤粉同煮)等。明代以后,基本沿用古法,其中以蒸煮等湿法为主,辅料也较为固定。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挖取后洗净泥土,称为泥附子,按大小分别加工为:盐附子(较大的附子加工而成),黑顺片(中等大小的附子),白附片(较小的附子)。
汉代始有火炮法,之后历代有炒炭法、蜜涂炙、纸裹煨法、水浸法、生姜煮法、童便煮法、赤小豆煮、生姜米泔浸法等等。清代又增加了单蒸、甘草、防风同煮后再用童便煮、姜汁浸后煨、甘草汤泡、黄连甘草制、酒泡等。此时其炮制方法已达40余种。
1.炮附片:取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灵活状态,加入净附片,不断翻炒,炒至鼓起并微变色,取出,筛去砂,摊晾。
2.淡附片:取净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
附子生品有毒,故多外用,用甘草、黑豆的加工炮制,甘草制其毒性,使得经过炮制的附子得以降低毒性,便于内服。现代研究证明,附子经过不同方法炮制后,毒性都能得到很大幅度的降低,适宜入药,且高温煎煮之后毒性也能得到进一步的降低,同时久煎后的附子强心作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因此附子有“久煎”的用法。
还有一味药为白附子。附子与白附子我们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区分。白附子味辛,性温;有毒,归胃、肝经,具有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的功能;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giganteumEngl.的干燥块茎。关于白附子的炮制,宋代有热灰中炮裂方可入药用、生姜汁拌炒、米泔浸焙、酒浸炒、酒煮炒、醋拌炒、炮裂捣碎炙微黄等的炮制方法。现代炮制除了生品白附子,还有用生姜与白矾制的制白附子。
白附子有毒,故生品多供外用,内服一般选用炮制品。白附子经生姜、白矾炮制后,降低毒性,消除麻辣味,增强了祛风痰作用。
干姜
温肺化饮
干姜的古代炮制方法有火炮、制炭、盐制、爁制、煨制、酒制、土制,童便制等。现代归纳为干姜、炮姜、姜炭三种规格。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汉代有火炮法。宋代有烧存性、甘草水煮、炒令黑、盐炒、爁制、巴豆制、黄泥裹煨、地黄汁炒、灶心土炒等多种炮制方法。明代增加了硇砂炒、童便炒黑、水浸火煨、慢火煨至极黑、亦有生用等法。清代又增加了姜炭、炮姜炭、酒蒸炮姜等炮制方法。
1、干姜: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
2、炮姜:先将净砂置炒制容器内,角武火加热,炒至灵活状态,再加入于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筛去砂,晾凉。
3、姜炭:取干姜片或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干姜经过炮制后,药物的作用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比如“炒黑能止血并治虚热”“干姜生辛炮苦阳也。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现代研究表明干姜经过炮制中高温加热处理制成炮姜和姜炭后,其所含的挥发油除了含量上的变化以外,还产生了新的分解产物如姜辣酮、姜酚等。经过炮制后,炮姜的抗溃疡作用及姜炭的止血作用均显著增强——这与中医临床用炮姜、姜炭作为温中止痛、温经止血药物而不用生姜、干姜的经验相一致。因此,《中国药典》年版起,已将“炮姜”从干姜中分列作为单独一味药而收载。
生姜和干姜虽说都是姜,但是也有一定的区别。
药材来源上来说,生姜我们在菜市场可以轻易买到,而我们平时入菜的生姜在晒干后变得干瘪,不能当成干姜入药,而用于加工成为干姜的是专门培育的品种。
从功效主治上看,干姜能温中逐寒,回阳通脉,主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而生姜能发表,散寒,止呕,开痰,主要用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注:以上诸药须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处方、制作、服用!
文案:李婧
编辑:李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