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炒制品的识别 中药经炒制后发生了形态、颜色、气味变化;根据药物、临床要求的不同及火候标准要求的不同,药物经炒制后可从以下诸方面去识别其优劣:
1、小种子(小果实)类药物多采用清炒、炒黄法炮制:如白芥子、苏子、莱菔子、葶苈子等,经炒制后,其色变黄或加深,具香气味,形体鼓起或炸裂有声。
2、种仁类药物经炒制的识别:如莲子、薏苡仁、芡实等。莲子肉炒后表面色泽加深,内面深黄色,表面略有焦斑且具香气。薏苡仁炒后呈黄色,不炸裂,具香气,略带焦斑。
3、药物炒焦的识别:药物炒焦主要观察药物表面的颜色,是否焦褐色或焦黄色,有无焦香气味。如山楂炒焦后,外面呈焦褐色,内面为焦黄色;麦芽炒焦,谷芽炒焦,神曲炒焦,均看是否呈焦黄色,具不具焦香气味来判断。
4、土炒药物的识别:药物用土炒后,其表面挂满一层细土粉,呈土色,并透出土香气味。如白术、山药经土炒后即如此。
(2)中药炭药的识别 中药炭药主要用于止血,制炭药炭一是炒炭,二是煅炭。
1、炒制的炭药:一般为外焦黑、内焦黄或黑褐色,其味为微苦涩、苦酸。如草类的荆芥炭,外为黑褐色,味涩,香气减弱。叶类的侧柏炭,外为焦褐色,内为焦黄色,具光泽,有焦香气,味苦涩。根类的地榆炭,外为焦黑色,内为焦褐色,味苦涩。皮类的牡丹皮炭,呈黑褐色,味涩。
2、煅制的炭药:煅制炭一般具三个特点:色黑具光泽,质轻松易碎,气味较炒炭浓厚;如煅制的灯心炭,呈黑褐色,具光泽,质轻易碎。血余炭呈乌黑色而光亮,质轻松呈蜂窝状,捻之易碎,具臭气味苦。再如荷叶炭呈焦褐色,苦涩,一般味更浓。
(3)炙制中药的识别 炙制是指药物加入定量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根据辅料的不同,其识别要点如下:
1、酒炙药物的识别:药物经酒炙制后,一般颜色较生药加深,且具酒香气,如酒炙黄连、酒炙大黄、酒炙当归等均如此。
2、醋炙药物的识别:药物经醋炙制后,一般颜色加深且具醋气,如醋炙延胡索、醋制香附、醋柴胡等均如此。
3、盐炙药物的识别:药物经盐水炙制后,颜色稍加深,偶有焦斑,略具咸味。如盐炙知母,其色加深呈老黄色,偶见焦斑,味微咸;盐炙车前子,色加深呈黑褐色,味微咸;盐炙杜仲,色为焦黑色,胶丝减少易断,略有咸味。
4、蜜炙药物的识别:药物经蜜炙制后,颜色加深,略带粘性,味转甜,而具蜜香气。如蜜炙甘草,色加深呈老黄色(又称金黄色),稍具粘性,味甜具香气;蜜炙黄芪,色呈深黄色,略具粘性,味甜;蜜炙枇杷叶,色为棕黄色,略具粘性,味甜,具蜜香气。
(4)蒸制中药的识别 药物经蒸制后,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应根据药物与加工变化程度的不同来识别炮制品是否符合要求。如黄芩经蒸制后,利于加工成饮片供调配制剂使用。为确定处理是否恰当,可取少许饮片放入冷水中浸泡。若冷水变成绿色,说明黄芩甙水解,饮片不符合要求。又如蒸制熟地黄,熟地黄的标准是乌黑色而具光泽(亮),质地应滋润柔软,味甘甜而气香,不符此标准,则视为不合格。蒸制黄精,应是外表黑色,内为深褐色,质地柔软而味微甜。若口尝麻舌,服用刺激咽喉者为不合格。
(5)煮制中药的识别 中药运用煮制加工处理,主要为降低毒副作用,改变药物性能,以利内服。如川乌、草乌,白附子之类,毒性剧烈,生药只外用,不供内服,故采取煮制;如煮制川乌,是为使毒剧成分的乌头碱,在长时期加水加热处理过程中水解成毒性很微小(弱)的乌头胺而达到解毒;判断是否达到炮制标准,观其色,应外为黑褐色,内为灰黑色,味淡而不麻舌。识别草乌的炮制标准与方法,基本同川乌,包外黑而内黄黑色,味淡而不麻舌。
(6)水飞药物的识别 药物采用水飞,是为了利于外用与内服;药物经水飞法处理后,是否符合水飞的质量标准,可用手捻、口尝、溶解方法加以确定。如水飞的朱砂、雄黄滑石粉、炉甘石粉等,手捻有细腻感,口尝对舌无粗糙物的刺激感,加水溶解,搅拌成悬浮液,放置久久不下沉澄清者为合格
和剂堂药业主要从事中药材、中药饮片及药食同源类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原材料来源于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生产设备先进,工艺技术成熟可靠,对质量关键点的严格控制,从而做到了产品的可追溯性及产品质量的可持续性,以卓越的产品品质,赢得消费者满意。
“和剂堂”取意于“和风细雨润万物,剂调苍生祛病疾”